公元前1120年,记者向东迁移,建立记者朝鲜时,朝鲜半岛南部有一些已经住了很久的土著部落,这些部落一起被称为“古代的晋国”。

Kiko朝鲜时代的半岛南端是韩民族的原始定居点

从金字朝鲜的建立到恋人委员会入主朝鲜为止,从未见过智子朝鲜向半岛南部远征。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智子朝鲜和半岛南部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是和平、和睦的。如果把商朝时期商民广阔的活动范围和众多偏僻的奉国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推测,古代的晋国似乎已经依附在商朝的海外领土上。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900多年里朝鲜没有向南扩张,但在上面填满朝鲜后,智俊只能率领数千名溃败的亲信占领马汉,自立为汉王。

智俊死后,马汉再次以自己部落中的民族为王,称之为秦王。在这个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部落军队已经整合为更大的三个部落联盟,这在历史上是马汉、秦汉,统称为三韩。

三韩民族的起源就是当地土著部落的构成。当时的历史时期,这些原住民在民族的主要构成上与同时期的斯基普朝鲜和伪满朝鲜完全不同。(箕子朝鲜主要由商人的遗民组成,魏曼朝鲜不仅包括原来的箕子朝鲜人,还吸收了大量的燕子、祁遗民。)当然,三韩、基维朝鲜在原生民族构成上有本质的差异,但在融合来自中国东北部的游牧民族和捕捞民族上有着相同的交集。随着历史的前进,这种交集进一步扩大。(民族融合加剧)

秦汉都在晋末的时候逃离秦国,吸收了逃避苦役的秦国。特别是真汉很多。这个时期,秦汉境内的风俗、语言和使用的器物与秦国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以秦汉在这个时候也被称为“浓”。陈汉生产铁,是与马汉、倭国的重要交易商品。秦汉的原住民和马汉总汉也不一样。

马汉是三一中实力最强、势力最大的。三国的国王都是马汉宗人。马汉中也有不少人从中国向东迁移,但马汉和半岛对面的倭国更近了。特别是马汉势力的南端有很多纹身者,其风俗更接近倭国。

总汉和陈汉杂交,这两个韩国的城堡和服装相同,但在语言和风俗上有很大差异。本汉纹身和马汉一样,本汉的风俗和倭国差不多。

韩思君和三韩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全歼伪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了洛朗军、玄福军、镇反军和林屯军,将半岛北部和中部纳入汉帝国中央的管辖范围。伪满朝鲜的灭亡和韩四军的成立,使朝鲜半岛人员的流动更加频繁。

据野史《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方面的记录显示,魏湾朝鲜灭亡后,大批填满朝鲜的难民今天迁移到了韩国庆尚道的阳山村、高河村、津津津村、大树村、加利村和高艺村。公元前69年,秦汉境内6个村庄的首领聚集在一起,讨论建立国家,推荐国王。这时,一束奇异的光从天空照亮了杨山林的路程。一匹白马从天而降。高河村的首领在奇光去的地方发现了巨大的蛋。一个男孩从蛋里破壳而出。男孩身上发光,森林里的鸟和动物跳舞。这个男孩是胡厚的赫居世居西干3354粒中的陌生人,无异于无稽之谈。但是由此也可以控制窥豹。四军成立后,魏皇朝鲜南川人对三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jizi朝鲜旧址上在汉朝设置私人军队

还记录了关于新罗《三国史记》的有趣故事,在过去的28年里,洛朗军队的驻军亲自入侵了新罗。但是,当士兵们看到新罗的百姓富足,食物丰富,晚上不关门的时候,洛朗郡的士兵们说:“这里的人不互相偷,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合适的国家。我偷偷来袭击,真像小偷们。真是惭愧啊!”说。于是这支军队没有发动战争就回去了。

新罗是对我国唱《斯巴鲁》的另一种翻译。楚明瑟拉伐(元出诊),又名斯洛基鲁。新罗的酋长由朴、熙、金三担任。从4世纪中叶开始,朴、施不再担任首领,王位由金成世袭,王权逐渐加强。4世纪末新罗经常受到倭军的骚扰,后来属于北方中国的地方政权高州治派兵驱逐了新罗的倭军,将新罗纳入庇护之下。532 ~ 562年,新罗先后统一了韩国人的嘉艺各部落。新罗合并时,在半岛南端,三韩已成为两汉,即秦汉、马汉(百济)。)。

说的是从秦汉进化而来的新罗,说的是从马汉进化而来的百济。百济的原始组成民族是当地原住民和汉人,半岛最南端近海的韩国人与海盗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历史变迁中,随着中国与半岛南部的三韩及倭国交流的深化,不断吸收着来自百济岛北方的几个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如豫族、富族、马甲族等),其中有汉沙郡的朝鲜遗民和中原移民。新线和倭人也被百济吸收了。因此,东亚民族的融合在百济新罗倭国继续进行。

百济和倭国的交往非常频繁和深刻。除了商业贸易和人员流动外,在中国传播的宗教、工艺、文字、建筑等也通过百济传到了海贼国。

m/large/pgc-image/15410799192901732a97190?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2" width="368" height="478"/>

中国东北游牧民族高句骊的崛起和三韩名称的变易

高句骊的出现

在公元前三十七年,扶馀人朱蒙在汉帝国内的玄菟郡高句骊县发起对汉帝国的叛乱,并在该县辖区内建立了企图背叛汉帝国的地方游牧民族政权,——史书记作“高句骊”(其名称实则来自于汉武帝设置的玄菟郡高句骊县的县名)。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早期的“高句骊人”多数为扶馀人构成——而扶馀人其实也混有中原民族血液。此时的高句骊人和半岛南部的三韩人八竿子打不着。但是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一直为乱中华东北地区的高句骊地方政权被中原政权所平灭,高句骊人也四散而去,并大量与周边其他各个民族混血,其中部分高句骊人沿着朝鲜半岛南下和三韩人混血,但更多的高句骊人还渡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的九州,至此,高句骊人和九州的倭人大量混血,至今日本九州还有纪念所谓“北方游牧民族”渡海而来的纪念活动(这里的游牧民族实指的便是高句骊人而并非半岛南端的三韩人)。

公元五十六年,高句骊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紧接着,高句骊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高句骊的扩张与集权化,成为了汉帝国在东北地区的大患,汉朝为扑灭叛乱,开始对高句骊施加不断的军事压力,并迫使高句骊迁据点到丸都城。

在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骊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骊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的东川王逃到沃沮。曹魏以为摧毁了丸都城后高句骊便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兵了。但在过了70年后,高句骊就卷土重来重建了丸都城,随后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公元311年,高句骊再次趁着中原混乱无暇东顾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完全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

随着对朝鲜北方的控制,高句骊开始对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两国发起攻略,并取得了对两国的优势地位。

公元551年,,百济和新罗两国为了摆脱被高句骊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起来攻打高句骊。在两国联军的攻击下,高句骊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随后百济和新罗的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开始内战。

隋朝时期,高句骊时降时叛,隋朝发起三次东征,不能未能成功反而使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公元六百四十三年,(唐贞观十七年)新罗派遣使臣入朝,述说高句骊图谋截断新罗朝贡于唐的通路。唐太宗派人出使高句骊,命其停止争战,遭到拒绝,唐朝为了能够平定唐帝国东北之患,遂发兵东征,此次征战双方互有胜负,唐军后因辽东天气转寒,后勤物资难以供应而暂时退军。

公元647年,唐军采取了对高句骊骚扰性进攻的策略,唐太宗命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骊,高句骊面对唐军的进击损兵折将丢成失地。

公元660年,百济恃高句骊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罗,新罗上表求救于唐朝。此时唐朝(李治和武后临朝)派出水陆两军十万人讨伐百济。百济倾尽全国兵力与唐交战,但仍是不敌。最终唐军攻破百济军,攻陷百济都泗沘城,使得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宣告灭亡。百济境内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全部纳入了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随后唐朝设置了“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将百济旧领纳入唐羁縻府州体系。

新罗一直觊觎百济领土,而唐却将百济纳入自己的统治,这引发新罗的不满,五都督府的设置为以后的唐朝和新罗之间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刘仁轨

公元661年,百济已经降服于唐的旧贵族看到唐军主力回国,复生叛乱之心。叛众首先在周留城集合百济旧民造反,随后百济“西部皆应”,纷纷据城叛乱。熊津都督刘仁轨统领当地唐朝驻军平叛,屡屡获胜。公元663年八月,支持百济叛军的倭国水军千余艘船只绵延驶至白江口,而刘仁轨率领的唐水军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双方兵力对比为倭军4万2千人,战船千余搜,唐军1万3000人,战船170艘。刘仁轨指挥唐水军分作左右两队,夹击倭军,使倭人船只相互碰撞而无法回旋,趁倭军大乱时再以火箭攻之。最终,倭人的船只全部被焚毁,数万倭人或被唐军烧死或被海水溺死。

公元668年,多路征伐高句骊的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在围攻平壤月余后,高句骊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骊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入城,俘泉男建,高句骊之乱终于被全部平定。唐朝随后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据《资治通鉴》的所记,唐军在平定了高句骊后,高句骊降服的贵族及大部分富户和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汇入中国各民族中。此外另有部分高句骊旧民仍留在辽东,后来成为了渤海国之民,而其余小部分人分别融入了突厥及新罗。从此,中国东北部的地方政权高句骊不再存于世上。

要明确指出的是,高句骊是在汉帝国对东北部控制力量消弱时在汉境内建立的地方政权,无论是隋朝,还是唐朝的东征高句骊,都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进行的征讨,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内部战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随着中国境内高句骊的平定,朝鲜半岛南部仅剩下了新罗。而此时的新罗一面扶植和利用高句骊的残余势力与唐朝对抗,一面大肆夺取百济故地。

公元670年7月,新罗出动大军,一举攻陷熊津都督府八十二城。次年1月,新罗再次发兵攻打百济,与驻扎于此的少量唐军战于熊津南,到了6月新罗军兵临加林城,取得了“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的战绩。由此新罗已控制了百济故地大部分地区,逼近了位于熊津、泗沘等唐朝在百济的统治中心地区。唐朝随后任命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协助熊津都督府,同新罗作战,但最终失败。新罗夺取了熊津都督府,吞并百济故地。

至此朝鲜半岛南方之国终于统合成为一个国家——新罗(马韩、弁韩的故地都归于辰韩)。

统一了三韩之地的新罗在其统治末年,朝廷纲纪日渐腐化,以至于佞幸当权,天下盗贼纷起,叛乱不断。公元889年,沙伐州元宗、哀奴领导农民起义,公元890年,北原梁吉率领农民军进攻溟州一带。公元896年,百济旧地发起了“赤裤军”起义。公元900年至911年,新罗再次分裂为三个国家。(新罗、后百济、泰封)此三国的泰封自称后高句丽——泰封是韩人在三韩之地建立起的国家却打起了高句骊的幌子,韩人自说自话,乱认祖宗的习性由来已久。

公元918年,弓裔部将王建取代弓裔,夺取了泰封一国,创建了所谓的“高丽”(于是“后高句丽”就变成了“高丽”)王朝。——这里是三韩之民第一次利用改名混淆了后来人对高句骊和高丽的错误认知,第二次则是三韩政权的继承者李成桂请明皇赐名朝鲜,这在后文中再道来。这两次“易名”对后来不熟悉朝鲜半岛历史的人起到了极大的混淆作用,并在某种程度上为韩人冒认民族起源留下了伏笔。

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朝鲜半岛南部再次为”高丽“王朝所统一。这里需要厘清关系的时,弓裔在松岳(今开城)建后了泰封,并且荒谬地自称为“后高句丽”,而泰封的部将叛乱夺权后,继承了“后高句丽”的“高丽”两字。所以无论是“后高句丽”还是“高丽”,都于历史上中国东北的地方政权高句骊毫无关系。

高丽王朝又称王氏高丽,其定都开京(今天朝鲜开城)。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的中南部。高丽历经三十四代君主,共四百七十五年。高丽王朝对外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契丹(辽朝)、金朝、蒙古(元朝)、明朝称臣纳贡,并曾与契丹、女真、蒙古等中国北方民族爆发战争。

公元1216年,东辽契丹数万人转进高丽,高丽却束手无策,契丹兵骚扰高丽达三年之久。公元1219年蒙古和高丽联合对付契丹,而由此高丽和蒙古结为“兄弟之国”,并向蒙古缴纳“国赆”。

公元1225年,来高丽取“国赆”的蒙古使者著古与一行在高丽边境被杀,丽蒙断交。1231年,蒙古借口著古与被杀事件大举入侵高丽,直逼开京,高丽被迫求和并向蒙古称臣。武臣政权领袖崔瑀在蒙古人撤走后决定迁都江华岛以躲避蒙古,于是挟持了高丽高宗迁都江华岛。此后,蒙古数次侵入高丽在1254年的入侵中,蒙古一次性俘虏了206800余高丽人,被屠杀者不计其数。

公元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太子王倎代父王入朝。此年正逢蒙古大汗蒙哥死去,兄弟争位,王倎选择了支持忽必烈的一方,赢得了忽必烈的好感。所以在忽必烈即位后开恩于高丽,撤走了留在高丽的蒙古军队,结束了高丽和蒙古的战争。

公元1271年,蒙古建立元朝,高丽全面降服于元。同年,元朝要求高丽联络日本,其后又令高丽配合元军进攻日本。由高丽负责造船及协同进军,于是便有了1274年和1281年两次对日本的东征。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高丽由此向元朝表现出了忠诚,从而获取了元朝的信任。

在这一过程中,高丽向蒙元请婚,元世祖忽必烈在1274年正式将自己的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下嫁给高丽世子王谌,实现了“元丽联姻”。同年高丽元宗去世,王谌即位,是为高丽忠烈王。此后的七代高丽国王中,除了忠穆王和忠定王两位幼主外,其余皆娶元朝皇族女子(娶帝女的只有忠烈王一位),元朝公主在高丽享受很高的地位和权力。由此高丽沦为了元朝的驸马国,同时元朝还在高丽设置了征东行省,以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丞相,此后的六代高丽国王都不得享有庙号,而是从元朝得谥,谥号都带“忠”字(忠烈王、忠宣王、忠肃王、忠惠王、忠穆王、忠定王)。由于受到元朝的控制和影响,高丽上层流行辫发胡服,忠烈王更是一度下达剃发易服的命令,高丽在一定程度上蒙古化(今日的韩人有称韩和蒙古同源的论调,由此看来无论谁征服过韩人都有可能会变成和韩人同源。2333),此外还伴随着大量蒙古人、回回人、吐蕃人(一般为喇嘛)等民族的流动,给高丽带来了许多异域文化。另一方面,高丽也通过与元代中国的交流,进一步导入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程朱理学的引进。

公元1352年,王祺在元朝的扶植下继承高丽王位,是为高丽恭愍王。1356年,高丽恭愍王利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机,铲除国内以奇辙为首的亲元派,废征东行省理问所,攻陷了元朝的双城总管府及合兰府。尽管如此,高丽却仍保留了同元朝的宗藩关系。

元朝时的“高丽”

李成桂

公元1388年,高丽将领李成桂(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由于在抵御元朝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提拔。)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遣使向明太祖称臣,并请求太祖恩准其立国,获准。其后又遣使向明太祖请求国号。明太祖命其自拟国号报来。

当年十一月,李成桂再遣艺文馆学士韩尚质至明朝上表:“窃念小邦王氏之裔瑶,昏迷不道,自底于亡,一国臣民推戴臣权监国事。惊惶战栗,措躬无地间,钦蒙圣慈许臣权知国事,仍问国号,臣与国人感喜尤切。臣窃思惟,有国立号诚非小臣所敢擅便。谨将“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等号闻达天聪,伏望取自圣裁。”

明王朝礼部复以太祖旨意答复:“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这一次的赐名“朝鲜”实则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必要的混乱认知,而这些“名称”的使用(前有高丽后又李氏朝鲜)造成的认知混乱又进一步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创造了剽窃箕子朝鲜历史的条件。

但若是一味地责怪明朝对李成桂政权的赐名不当也是不妥的,因为要结合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毕竟在当时,李成桂所控制的政权实际上成为了明帝国的藩属,在这一条件下——既然三韩之民都已经成为明帝国的属国之民了,那赐其使用原本就属于中华文明所拥有的朝鲜一名也未尝不可。在当时的这一认知下,同时造成了明帝国铁岭卫的北迁,以至于朝鲜半岛北部大片由明帝国拥有的直属土地在某种程度上半被动地“让渡”给了藩属国“李朝”所控制。

李成桂遂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钦奉明朝圣旨,定国号为朝鲜。在庄重场合下,朝鲜会冠以上国名号作为全称,如“有明朝鲜国”,在《江华条约》以后开始使用“大朝鲜国”作为对欧美日本的正式国号。

李成桂建立的李朝(李氏朝鲜)恪守“事大主义”,在明王朝的宗藩体制中侍奉大明,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政治上向明朝称臣,奉大明正朔,定期朝贡,并于节庆时遣使朝贺。与之相应,朝鲜国王、王妃、世子必须经中国朝廷册封才为合法,并且其死后必须由中国朝廷主持祭祀,并赐予谥号,因此作为宗主国明朝亦派遣册封使、吊祭使等使节。在中国敕使抵达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时,朝鲜国王必须亲自前往西郊迎恩门行三跪九叩的迎敕礼。可见朝鲜王朝(此时所谓的朝鲜王朝即李氏朝鲜)的事大主义在形式上是非常细致完备的。

李朝国王需要向中央派遣而来的(明朝)使臣行叩拜礼的迎恩门——后被拆除

第二,朝鲜王朝盛行“慕华”思想,一切事物模仿明朝,并以中国的儒家性理学统一思想。在这种事大慕华观念的影响下,朝鲜将宗主国中国奉为“天朝”、“大中华”,而自诩为“小中华”。

第三,朝鲜依附明朝,获得明朝保护,确保国家安全。

(韩人奉行的事大主义在1895年脱离中国后,走向另一个极端。韩人彻底摈弃对“天朝”的事大主义;而转向对事大主义的批判,这种对事大主义的批判的直接表现就是否定中国,进而演变为对中国的鄙视和仇恨。——但有人以为,事实上韩人的“事大主义”并未被其国人们完全抛弃,只是其面向的对象便成了太平洋对岸的美国而已,而这种曲意逢迎强者的弱者心态和恣意妄为的处世态度,或许也是韩人内在精神疾病的一个诱因。)

公元1592年至1598年间,朝鲜半岛爆发了万历朝鲜之役(李朝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

万历朝鲜之役

此次战役的背景是,日本在经历了从1467年应仁之乱起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后,终于在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并就任关白,基本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领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先侵占朝鲜半岛,然后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亚洲。

战争初期,李朝由于朋党之争,对日本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数量不多的政府军接连失利。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6万人。

李朝国王李昖弃国北逃,欲进入大明辽东躲避日寇,他曾对随同他逃跑的大臣说:“予死於天子之国(大明)可也,不可死於贼(日本)手。”

大明朝廷收到了李昖的遣使求援,答应了对李朝国王的保护,并出兵援助朝鲜。

公元1592年6月,大明辽东第一次发兵朝鲜半岛时共出兵2348人、马匹2622匹,指挥官为副总兵祖承训,后勤调度则是由驻防在九连城的辽东总兵杨绍勋总理其事。

在此后的战役进程中,大明阶次派遣援军进入半岛同日寇作战,双方互有胜负。万历朝鲜之役最终以日本侵略军撤退撤出朝鲜半岛而告终,明援军获得最终胜利。李朝得以存续,大明援军班师回明。李朝在汉城建了“大报坛”(日治时代大报坛被关闭,并沦为废墟)以感谢明朝相救之恩,这种对宗主国的感激之情也一直持续到了清初。

大报坛遗址

李朝的后期和中国当时的清朝一样,内外交困,疲弱不堪。

同治十二年(1873),兴宣大院君引退,高宗名义上正式掌权,但实权实际被高宗王后闵妃掌握。

光绪十年(1884) ,朝鲜发生甲申政变,亲日开化派金玉均等夺权,袁世凯率清军平乱,闵妃重掌政权。

1894年,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清朝请兵为契机,日本派大军进入朝鲜,并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此战中清廷战败,并和日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承认朝鲜脱离同中国的宗藩关系,确认其成为独立自主王国。

1895年10月8日发生乙未事变,为清除亲俄势力,在日本驻朝公使的策划下,日本浪人袭击景福宫,残忍杀害了高宗的王后闵妃(明成皇后)。随后日本逼迫高宗下“断发令”,强迫朝鲜人改变习俗,易服断发,导致民怨沸腾。如惊弓之鸟的高宗感到王宫待不下去了,就在亲俄势力主导下,于建阳元年(1896)2月潜逃出宫,躲进俄国驻朝公使馆待了一年。

1897年,在俄国人的扶持下,李朝第二十六代国王李熙宣布大韩帝国成立。1904年,俄国和日本交战失败,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被保护国。

1910年8月22日,韩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规定大韩帝国将朝鲜半岛的主权永久让与日本,朝鲜半岛遂沦为日本殖民地。几天后,随着《日韩合并条约》的生效,大韩帝国亡于日本。

1.《【奇辙】从三韩到大韩帝国,展望朝鲜半岛南端国家的历史变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奇辙】从三韩到大韩帝国,展望朝鲜半岛南端国家的历史变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49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