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同家园。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那个世界瞩目的建国庆典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和插曲。(莎士比亚)。

国旗为什么是这个模式,旗杆的制作有什么困难等有趣的同时,也暴露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中国人面临困难的坚强和聪明。

01、旗杆遗憾:能力有限,只能这样

今天制作旗杆应该很容易。只需找到高等材料,使其成为所需形状,并固定地放置在选定的地方即可。

但是这件事保留到1949年,但这是一个让无数人头疼的难题。故事的开始从当年秋天开始,准备开国大典的工作人员准备在天安门和正阳文成楼中间的中轴线上竖起国旗旗杆。

据说,设计整个布局的是建设局的技术人员林致远。他在现场考察中得出结论:只有35米高的国旗旗杆才能与天安门城楼达到完美的比例。三十五米有多高?大约11层楼高。

林致远走遍了附近的钢铁厂,得到了“造不出来”的答复,但偏偏他不想放弃这个构想,给开国大典留下了遗憾。

他绞尽脑汁想找到解决办法。别说了,真的是他找到的。林致远去了北京的一家水厂,在厂房里翻转了直径完全相同、大小不同的四个钢管,请焊接焊工部分,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固定。但是遗憾的是,即使钢管全部接合完成,其长度也没有达到最初计划的35米。

不得不将此事报告给负责天安门工程的指挥部,指挥部进行了相关研究,征求了上级的意见,最终决定使用这根22.5米高的旗杆作为国旗杆。

这个立是整整42年的时间。到1991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被碳钢管制成的无缝旗杆取代,总长度为32.6米,实现了当初林致远的愿景。

国旗杆的遗憾让当时亲眼看到了中国工业的落后,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工业的高速发展。

不管当初是那个22.5米国家旗杆,还是后来这个32.6米国家旗杆,他们都是中国发展的缩影,是艰难妥协和今天辉煌的证明。

02、国旗的故事:为什么,怎么缝。

说完国旗台的遗憾后,怎么能不再讲国旗背后的故事。也许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我国国旗最终选定的风格是红迪五角星?

事实上,早在1949年,中央就向全国征集过国旗的设计图案,但凡是有一点绘画和设计功劳的人,都兴致勃勃,热情高涨,将一万多张手稿送到了中央。(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商议,国家领导人和评审小组等从其设计稿中挑选了“成城”的图案。

它的底色还是红色,左上角是黄色五角星,黄线横跨整个旗帜,代表华夏文明的起源,代表其汹涌的黄河。

领导人认为,这个设计简单而深刻,一眼就能感受到党的领导人和华夏的深厚底蕴。但是为什么最后它没有成为我们的国旗呢?

原因与张治中这个人有关,这个人提出:“中国还没有真正解放,国民党仍然占据华夏南方,国旗上的横纲也不好,敏感。”

领导一听,果然否定了现有的方案,开始重新挑选国旗样式。之后,周总理从设计稿中挑选了红底五星的样稿给大家看。

那个设计师是当时32岁的曾莲松

,设计图案与现在的国旗图案有些差别,这位设计者在大五星的内部增加了一个"镰刀和斧头"的标志。

总理认为标志不太好,和苏联的国旗过于相似。正当周总理有些为难时,田汉突然说了一句:"如果把镰刀和斧头去掉呢?"

总理一听,立刻两眼发亮,认可了这个更改。9月27日,政协会议通过了此国旗方案,将它正式定名为"五星国旗"。

国旗图案有了,接下来自然是缝制问题,协商会议把第一面国旗的缝纫交给一位美术女工,她的名字叫赵文瑞。

赵文瑞接到任务,马上跑到前门外最大的那间绸布庄里买来红、黄两色的绸缎开始工作。她花费了40个小时,于1949年9月30日下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闭幕式上将这面国旗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但因其不符合悬挂在天安门广场的要求,所以缝制天安门广场所用国旗的任务转交到了北平国营公司的一位共产党职工身上,此人叫宋树信。

宋树信与赵文瑞一样,直奔市场买到了品质上佳的红绸,可偏偏,他翻遍北京所有布店,也没能找到一匹符合要求的黄绸。

宋树信焦急万分,失眠一整夜和同事商量对策未果,第二天天一亮,他又跑到当时北京最大的丝绸庄恳求老板一定要帮他翻出来一匹黄绸。

老板也知此事的重要性,立刻关店召集员工翻箱倒柜,耗费两个多小时,最终在一个角落里翻出来一小块质量上佳的黄绸。

宋树信心里的大石头骤然落地,再三谢过老板后捧着那匹黄绸回了工作地点。谁知,问题再次出现,由于黄绸尺寸有限,工人无法直接在上面剪裁出国旗所需的五角星。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拼接。宋树信无奈,连忙把此事上报领导,领导通过了他的请求,允许国旗最大那颗五角星的一个尖角可用拼接方式制作。

1949年10月1日,一面长460厘米、宽338厘米的巨大五星红旗正式面世,它的拼接细节处理非常细腻,肉眼基本看不出痕迹。

当天下午,这面五星国旗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希望,在毛主席的亲自操作下,缓缓升到了旗杆的顶端。

小时候的我们,总听说五星国旗是先辈鲜血渲染而成的,却不知在那个时代里,想要制作一面巨大的国旗是怎样艰难的事情,它不只代表了中国曾经的困境,也寄托了中国人渴望站起来获得尊严的期许。

03,庆典的选择:下午开始,随时防备

在开国大典中,有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它的开始时间要定在下午3点,而非中国人习惯的早上?其实这里面藏着深深门道。

首先,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中国尚未统一,身处台湾的蒋介石野心不死,对大陆虎视眈眈。

毛主席等人同样担心蒋介石会趁机在开国大典上搞破坏,所以经过严密、谨慎的计算,发现下午3点这个时间对蒋介石来说稍稍微妙。

理由是蒋介石和国民党所使用的美制B-24轰炸机的夜航能力非常差,倘若早上举行典礼,轰炸机完全可以清晨起飞。

下午返回,但假如时间定在下午,他就只能让轰炸机中午起飞,晚上返回。如此一来,蒋介石便要在损失装备和人员,还是执意破坏开国大典两种选择中犹豫了。

其次,中国会在10月1日下午3点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一直到典礼开始前5小时才由新华广播台向全世界宣布。

在此之前,哪怕是中国群众也不知开国大典的具体举行时间。而中央会有此举动,亦和防范蒋介石有关。

总体来说,开国大典时间的制定和公布,皆显露出彼时华夏艰难的处境,就因装备不佳、没有制空权,我们才会这般被动辛酸。

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中国已然位居大国行列,拥有绝对的军事实力,无需惧怕任何人的欺压,有充足底气面对任何突发情况!

除此外,在开国大典上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每一位驾驶飞机掠过天安门上空的飞行员都在上飞机前签下了一份"生死状",许诺飞机一旦出现事故,哪怕牺牲自己,也不能让飞机掉落在城内。

原因是当时我军使用的飞机皆是从国民党手中夺来的,性能不佳、无法完全保障安全,再加上为了防止空袭,其中4架飞机带上了实弹,若是出事掉落,恐怕会给观众带来生命危机。

所以,当外国友人感慨中国和中国一夜之间"变出来"26架飞机、组建属于自己空军的时候,熟知内幕的领导人以及飞行员等人却全部处于忐忑中,生怕飞机检阅的过程出现什么意外。

所幸,检阅安然无恙结束,飞行员们保住了性命和飞机,中国也让世界另眼相看。一节只有35米的旗杆,一匹小小黄绸,一颗五星红旗上的完整黄星,一架拥有安全保障的飞机……

它们在当下看来,是多么轻松又简单的事情,可在1949年的中国却是差点儿难倒中国人的难题。

我们不该为这些事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它们正代表了彼时中国的艰难局面,是中国飞速发展,从弱小走向强盛的见证。

知道了开国大典幕后种种,了解了当时中国最真实的面貌,才会为如今强大的祖国感到无比骄傲,才会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一切,不是吗?

文/羽昕

1.《【林治远】开国大战后:35米旗杆一节,国旗上一颗黄色的星星,差点让国民难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林治远】开国大战后:35米旗杆一节,国旗上一颗黄色的星星,差点让国民难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500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