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抚州,安静平凡的城市,慢悠悠的生活在这里诠释的淋漓尽致。呆在老城区,我们总能看到几个老人聚在一起,靠在旧桥上摇晃蒲公英,用纯正的“虾油味”冲天,噼里啪啦的麻将声也总是充斥在耳边。当你问他们这些年城市变化的时候,一辈子住在这里的老人都感受到了感慨的岁月和时代变迁的脚步,那些钢筋混凝土建筑早已打破了他们记忆中1瓦砖的样子。(莎士比亚)。

记录历史时刻的镜头;只有留下一张照片,那个时代的记忆,一个城市,过去,才能看清未来。请跟随我们的镜头探索旧照片的街景,回忆重叠视频过去的过去。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在另一个百年轮回之后,我只希望这个千年的古城能在钢筋混凝土中保存最后的文化净土。(莎士比亚)。

1700年,抚州西湖上只是数字,对我们来说是这座千年古城深厚历史的证明。据史载说,秦泰康三年(公元282年),军需严戈在筑城时削西湖。五代时,闵王扩建城市,把西湖与南湖连接起来,成为了闵王王朝的御花园。宋顺熙年(1174-1189年),南宋宗室,抚州地主兼福建,赵汝愚又在湖上修建了青兰阁,品名《抚州西湖八景》、《豪情》。

霍正森面对湖水,视野开阔,池塘边种着蓝色的桃花杨柳,夏夜凉风习习,有湖香的间歇期,古代有小明寺湖清曲的地方。(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千里迢迢》)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修复了豪情,将正北的黄华庭改造成了漓江学堂。现存的方形湖亭是清代建筑。

三山耸立,两座塔耸立,岷江横跨城市,这些美丽的山水和人文景观为福州描绘了“三山两塔一强”的秀丽画卷。其中两座塔是乌塔和白塔,一座是黑的,一座是白的,一座是左右的,遥遥相望,共同度过千年,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和象征。

白塔建于唐天宇元年(904年),闵太祖王心被认为超越了父母的亡灵,以木结构建造。塔外表素净,涂了白灰,所以俗称“白塔”。第二年在塔州建了一座寺庙,被称为“白塔寺”。传说发掘地基时发现了一个明珠,所以简称为“宝银正光多宝塔”,简称为“正光塔”。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雷电火灾摧毁,只剩下砖轴。嘉靖27年重建,重建的白塔,比原来的塔低25.7米,仍然是全市最高的建筑。

这座建筑艺术丰富的砖木塔是当时福州最高的标志,在北宋的情况下,这一塔在年间被雷火摧毁,从元代到元代,用了6年(1340年)的时间进行修缮,将32个木柱变成石柱。《闽都记》是嘉靖十三年(1534年)2月19日,雷震塔前的万岁寺、正光塔说:“火像巨大的蜡烛一样燃烧,在城外照亮了几十里。”铁井笼罩着那个顶峰。“14年后,也就是嘉靖27年(1548年),福州人、抗倭名将张京和张元公张永庆都用砖头砌砖,成为了砖塔。

一千年前,前人登上塔顶后,可以看到福州的全貌。现在白塔正在塔内重建螺旋木梯,但由于保护塔身,没有经常向游客开放,所以没能登上顶峰。我们只能想象,从塔顶眺望城市的美丽和振动。(莎士比亚)。

解放大桥的前身是抚州万寿桥,是岷江最古老的石桥,按其前身浮桥计算,有900多年的历史。浮桥是宋朝抚州王朝道创建的,他曾两次担任福州县。当时交通不便,王朝岛用120艘木船设置浮桥,这是穿越闽江的第一步,老百姓说方便,其功劳不可或缺。

江面急,风浪高,浮桥倒塌了。宋忠宁两年(1103年),王兆涛出任福州分公司时,又开始招募石桥,绍兴11年[1141年]将浮桥改为石墩桥。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的道王法立志改造成石桥。大桥前后建设共用了19年,原址两年(1322春节年)才宣布完工,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祖的功绩,将这座大桥命名为万寿桥。

建国后,为了纪念解放大军英勇冲破大桥追击残敌,将这座大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70年采取大桥抬腿的形式,保持了元代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混凝土桥面,将万寿桥和江南桥连接在一起。1995年,由于水流的冲击,桥墩倒塌了

离原位,即行停用,彻底整治。改建后的解放大桥象一条彩虹,横跨在美丽的闽江上,给福州增添了一抹秀丽的风光。

60年来,解放大桥既为福州市民的现代生活提供着帮助,在榕城人怀旧的情结中,解放大桥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存在是无可替代的,它铭刻了古今记忆,见证了福州每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脚步,也在泱泱闽水之上诉说着福州人的故事。

“汇丰银行”的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总行设香港,次年3月3日开始营业,是英国设在海外的最大私营银行之一。清同治五年(1866年)汇丰银行在福州设分理处,行址设于南台大岭顶汇丰弄1号,同治七年(1868年)升格为分行,抗日战争期间,该行于民国31年(1942年)迁往重庆市,抗战胜利后又迁回福州复业。

而今遗留在仓山的汇丰银行办公楼,为二层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四面环廊,面阔7间,进深8间。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内部木楼梯、木地面的木质坚硬,至今仍很耐用。2009年,汇丰银行经过修复,并被楼盘“聚龙尚书院”圈入,目前已挂牌为仓山区文化馆。

其实说起汇丰银行,不少人都十分熟悉,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之一。但很少人知道,它也是福州第一座银行。当时汇丰银行系福州外汇指定银行,经营业务除侨汇及进出口外汇外,主要办理榕沪、榕津木材、笋干及茶叶等押汇。

我们现在看到的老照片摄于1945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SACO)部队驻扎在福州期间,曾使用汇丰银行建筑的顶层搭建观察哨,监视闽江上日本船只的活动。当时在SACO服役的Elsworth Smith留下了一批照片,并由其子公布在互联网上,其中可见汇丰银行及顶层观察哨旧影。2009年,福州市政府将已经破败不堪的汇丰银行旧址原地修复,让照片中白墙青瓦重现我们的面前。在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中,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洲岛是位于仓山和台江之间、横亘闽江中的一座岛屿,四面皆为闽江水面,靠万寿桥及江南桥与两岸连系。宋崇宁二年(西元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因泥沙淤积出现沙洲,将宋元祐八年(西元1093)福州知府王祖道建造的浮桥一分为二,故名“中洲”。

清代,中洲岛领以千总把守,驻军设有巡防所,称“中洲汛”。“五口通商”后,外国人开始进入中洲岛。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五月,美国美以美会布道士杨顺及弼理仁夫妇在中洲设立教堂,是为外国教徒在仓山地区设立的第一座教堂,后迁往台江保福山(即铺前顶救主堂)。同年,美国传教士怀特也在中洲岛设立私人诊所,为福州最早的西医诊所。

1971年,为疏通闽江上游通航,将万寿桥、江南桥的桥面抬高,架设于原桥面之上,并拆除了万寿桥的一个桥墩和四垮石梁。两桥抬高后均高于岛上地面,另建旱桥连接,将中洲岛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同时连接成一体的大桥改名为“解放大桥”。

中洲岛被誉为“南台明珠”,是福州十大景观之一,因春夏之交水患时屡屡被淹,福州市政府2003年将其开发成步行购物岛,全岛的建筑为欧式风格,因定位失败,该岛现沦落为地摊岛。远看像一艘巨大豪华客轮停泊在闽江中。曾经的闽江明珠,现在的批发市场,走过的人员也许根本不会了解它曾经的辉煌,可悲,可叹。

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政府实行“五口通商”,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光绪年间,先后有英国、美国、法国等17个国家,在福州设立领事馆。驻榕使节先后在鼓岭修建避暑别墅,使得这里被称为“万国之岭”,也是国内最早的避暑胜地之一。

由于鼓岭的气候条件十分宜人,每到夏季,外国人纷纷到鼓岭避暑、办公,1902年6月16日,鼓岭邮局正式开张,它隶属于福州邮务总局,配备局长、办事员、邮差各1名,其首任主管是张瑞来。开初每日邮件从福州泛船浦总局取出,封发一次,均由邮差背着上山,劳动强度大,十分辛苦,它也是庐山等我国早期五个著名夏季邮局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福州于1941年、1944年两次沦陷,鼓岭邮局因此暂行关闭。抗战胜利后又重新开张。1949年,人民政府邮局在现在柳杉王公园附近盖了一座鼓岭邮电所。后因建设柳杉王公园被迁至马路对面,又盖了新的邮电局。这座始建于1902年鼓岭邮局,历尽人间沧桑,早在岁月风雨的冲刷中破败不堪,村民据为私有建了房。

鼓岭邮局被列入鼓岭首批修复重建的7处历史建筑中,政府拆除了旧址上的其它建筑,在参考了鼓岭邮局的一些老照片,以及众多文献资料基础上,综合设计了方案,并尽量利用当年旧石料重建,使百年老邮局重新获得新生。公元2012年9月27日,历经110年风雨沧桑,鼓岭邮局重新开业迎客。

从今大桥头到小桥头,长约300余米的道路,便是“中亭街”,解放后更名为“八一七南路”,但“老福州”们习惯以前的旧名,仍亲切得叫它“中亭街”。

中亭街宋代称“楞岩洲”,是由闽江泥沙长期沉积而形成的陆洲。宋天圣元年(1023年)楞岩洲就已形成,宣和五年(1123年)在楞岩洲之南又积淀了一块沙洲“中洲”。宋代,在楞岩洲建“中亭”,在仓前山岸边建“济川亭”。供行旅躲风、避雨、纳凉。因中亭有零星摊点排列,发展为街市,就称楞岩洲为“中亭街”。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发展成为南台最热闹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在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种商业象征。“挤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传的这句口头禅,形象地道出了这条古街的千载繁华和其特有的商贾气息。

一位专家曾对福州的历史商业街市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条扁担挑两个箩筐,“一条扁担”指的是八一七路,“两个箩筐”指的是东街口商圈和中亭街商圈。身处母亲河入海口的中亭街注定了它的不凡。40米宽的街道、八大主题的商业区、中国四大家电巨头进驻,无不显现中亭街的商业地位。穿行于中亭街头,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商业气息。

清末,政府被迫“五口通商”之后,外国势力侵入作为通商口岸的福州,隔着闽江与台江区相望的南台岛,一下子成了外国政府和商人青睐的的宝地。海关、邮政局、银行都设在这个岛上,也就是今天的仓山区。而烟台山南麓,更是聚集了美英法等国领事馆和洋行,教堂、教会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仓山影剧院的前身,便是荷兰领事馆。

此地在民国时期为太兴洋行使用,抗战时期荒废。1955年11月,福州市茶叶界人士集资建起了仓山影剧院,1956年2月始营业。观众厅座位977个,舞台深度为10米、空间高度9米,台口高度6.5米、宽度12米,有大幕、二幕、天幕及4道边沿幕。

仓山影剧院,老福州通常称之为“仓山电影院”。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这里曾经天天人声鼎沸,门口车水马龙,是仓山区大中小学和周边群众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每天放映电影不下5场,更是被称作情侣的天堂。

然而这座承载了不少仓山人童年记忆的娱乐场所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先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机、VCD、DVD和有线电视的普及对电影的冲击,随后是网络的普及,使它遭受了灭顶之灾。具体是什么时候不再放映电影,居民们也难以记起了。如今人们在福州想要看一场电影,金逸、万达是首选,3D、球幕各种屏幕可供选择,谁还记得童年时分的影院,即将迎来的是被拆除的命运。

文庙是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的一座文庙,又称“先师庙”,俗称“圣人庙”、“圣人殿”,现存建筑建于清末。重修于1852年(清咸丰二年),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按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外门埕、棂星门,泮池,仪门厅、大成殿,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棂星门、仪门、大成殿;两侧则是廊庑、官厅、乡贤祠等。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内四根石柱用材硕大,为文庙建筑所罕见,殿后檐间有“仰之弥高”匾额,这个匾额在老照片中清晰可见。文庙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文庙初为培育生徒的学宫,兼祀孔子,位于城西北。唐大历七年(772年),福建观察使李椅迁至现址。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初三,福州文庙遭火灾被毁后,于是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重建为现今的文庙。1949年后,曾被改作学校、红卫商场、少年宫等场所。21世纪初,少年宫搬出文庙,文物部门随之对文庙进行了修缮。

如今的文庙修缮一新,雄伟高大的建筑,朱红色的墙,铮亮的牌匾,无一不向世人展示着庄严肃穆的一面。可惜的是,一个文化韵味如此浓郁的地方,只有在孔子诞辰时才会迎来它的喧闹,平时的这里,只有几个保安和一两个工作人员驻守。走进文庙内部,更显得空空荡荡,安安静静。

东百旧楼坐落于鼓楼区八一七北路183号。兴建于1957年,最初为4层,后加高1层,这在当时是福州城区的最高建筑。此后福州城市发展也是以此为中心慢慢发展起来的。在计划经济年代,福州几乎所有的消费都在此进行。50多年来,东百矗立在福州最繁华的地段,承载着一代人怀旧的情结。

东街口百货在省内百货行业一直独领风骚,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1984年,东百新建了10层的大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又兴建了目前这栋25层高的大楼。在上世纪90年代,其他商场陆续进入市场,东百的业绩略有下滑,但2001年改制后,东百业绩节节增高。就百货零售业来说,东百东街店的业绩还是首屈一指。

福州老百姓有一种东百情结,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种购物习惯,逢年过节扶老携幼来购买商品,这在东百是一道特别的风景。

曾经“去东百”是福州人最时髦的一句话,直至今天,去东百购物仍是许多福州人的首选。这座与福州一起成长的百货业航母,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福州开始修建地铁,冷清了不少,但每逢周末,东街口依旧人潮涌动,东百里依旧热闹非凡。福州人对东百有着一种情结,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种购物习惯。虽然地铁的修建,给东百带来了“阵痛”。但作为交通要道和将来地铁建成后重要的站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百将已全新的面貌来次的华丽的蜕变。

乐群楼,位于仓前山乐群路8号的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乐群路就是因它而得名,2009年6月,乐群楼被福州市规划部门列为一级优秀近现代建筑。

它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1859年落成,是福州最早的洋人俱乐部。建造资金由位于仓前山的各国领事馆集资(英国领事馆承担了大部分),为各国领事及商人聚会娱乐的场所。乐群楼也称“万国俱乐部”,系有英文名称Foochow Club而来。由于内设弹子房游艺室,本地人也称其为“弹子房”。乐群楼很受外侨的欢迎。在《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等外人书籍中,“Foochow Club”的名字常常被提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福州的外籍人士被驱逐出境后,乐群楼被辟为民宅,外廊均用砖封死,作为房间。它的外观严重破损,唯有入口门楼尚可辨认,纸醉金迷的岁月不再复返。

现在的乐群楼就是一座老掉牙的房子,灰黑的外墙,甚至有些墙体都脱落了,露出橘红色的砖面。周围已经围挡施工,剩下这座老房子孤零零的立着,墙头上电网交织密布,杂乱不堪,因不同年代的改造,墙砖的颜色也新旧分明,门窗残破;曾经的前院、后院也被租户们搭盖成厨房、浴室。中午时分,周围寂静无声,让人有着它根本不存在这儿的时空错觉。它用残破的身躯向这个世界默默的诉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辉煌与苦难。

古时远游的人到了南门也算到了家门口了,出门的人出了南门也算出了城了。

南门兜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上,中心环岛直径15米,榕阴如盖。自古以来,它就是福州城的交通要冲,是省城通往莆田、泉州、潮汕的必经之路。南门兜还是福州古城的重要遗址所在。史书记载,福州先后七次筑城,自北往南拓展。闽越王无诸在今冶山一代建“冶城”,是个狭小的土城。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筑“罗城”,南有“利涉门”。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复筑南北“夹城”,南有“宁越门”(今南门兜)。明洪武四年(1371年)福州卫指挥使、驸马都尉王恭在夹城、外城基础上重建城垣,修砌以石,后人称作“府城”,“南门”是当时的七城门之一。

南门兜作为古城南门,自建成夹城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初时(908年)称“登庸门”,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改为“闽光门”,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为“宁越门”,明府城建成后称“南门”。

南门兜环岛中间的古榕树,历来是市民心目中的“榕城”标志。树高约18米,树叶浓密,四根粗大的枝干分别指向东南西北,犹如永不下岗的交通警察。平时榕树下环岛间摆满各种花卉,争妍斗艳;逢年过节树上张灯结彩,更显风姿。现今,由于南门兜作为福州地铁的重要一站,正处于施工阶段,显得有些杂乱不堪,但相信在地铁正式通车之后,南门兜将恢复曾经的繁华。

屏山之巅的镇海楼,榕城著名的夜景,也是中国九大名楼之一。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建,原是作为各城门楼的样楼,后更名为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样楼观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镇海楼历经六百余年沧桑,屡建屡毁,经过间的洗礼,也见证了福州的一段文明史。

明清时期的福州,每年都要经受多次台风袭击,由于当时福州砖石结构的建筑较少,因此较之土木结构的更“屹立不倒”,老百姓便将这座楼当作一座风水楼,镇妖辟邪,保佑海上船只的安全和福州城的安定。镇海楼作为风水楼的说法便由此而来。而当时楼里也设置了很多民俗的道教文化信仰的东西,比如七星缸卦阵。

现存的镇海楼于2006年11月开始重建,一比一复制明代镇海楼,重建的镇海楼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总高为31.3米。提及镇海楼的数百年历史,其“角色”从最初的城门楼样楼、航海定位标杆到后面的风水楼,可谓历经变化。如今,镇海楼在被拆后重建,其光彩仍旧不减当年,无数市民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其当年的辉煌。

如今,镇海楼下仍然设有七星缸卦阵,但早已成为了一个景点,防火的功能也早已被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取代。而镇海楼地下也建成一座两层“地宫”,一层是在建的福州名城展示馆,二层则藏有许多福建特色的奇珍异宝。

凤凰福建新闻中心出品,欢迎收藏。

1.《【莆田金逸国际影城】百年灵气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莆田金逸国际影城】百年灵气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54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