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159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人物介绍]
陈会员,1962年出生,台湾著名茶人、摄影家、茶艺达道、普洱茶传统工艺复兴者,现任台湾茶文化协会理事长,台湾摄影学会杂志发行人,中国普洱茶国际评价委员会委员,湖南黑茶国际评价委员会委员,台湾首位云南贡茶乡3354李武,从事普洱茶传统工艺
坚定自己心爱的照片
陈会员出生在台湾台南富城,陈氏的祖先在明末和郑成功厂军一起来到台湾,此后一直安于台南地区。爸爸是医生,陈会员跟着爸爸学医。
医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陈会员在台北三军总医院担任了4年生化检验师。四年不长,但足以让他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从小对音乐和美术有相当的兴趣,在学校学习时开始学习摄影,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上学时获得了摄影奖,在三军总医院任职期间成立了摄影公司并担任总经理,期间获得了很多摄影奖。(威廉莎士比亚、摄影奖、摄影奖、摄影奖、摄影奖、摄影奖、摄影奖)后来,他跟随台湾摄影师及流行音乐大师黄敏老师学习了摄影和音乐,在逐渐深入练习的基础上,陈会员将摄影纳入了自己的人生计划。
在21世纪的头几年,陈会员应云南省政府及云南茶业协会的邀请,在昆明举办了第一届云南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会议之间还举办了云南高育大学茶山摄影展(开赛)。他常年穿梭于云南的茶山中,用手中的相机将隐藏在深山里的茶树、茶叶们通过生动的照片展示,为普洱茶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茶产品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陈怀远在景洪被西双版纳政府邀请,举办了古代第六座山的摄影展,到目前为止,陈怀远还在云南的主要茶山上,打造了顶级普洱茶,推广普洱茶文化。缺乏视频资料的普洱的故乡也通过他的相机,有了后人可以看到的视觉记录。
用大视角普及茶文化
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陈会员正式开始接触茶文化。他决心加入台湾最大的茶艺团体和日本、韩国、茶道团体,交流茶文化,逐渐开始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远意义,开始研究茶道。深入佛门研究禅学,将茶和道联系在一起,了解普洱茶的茶特性和生产工艺,研究自家茶壶和古美术收藏品,收集古代茶具研究,研究古代品饮料艺术。
1989年,陈会员回到台南,成立了李明轩茶艺中心和李明轩茶坊,开始将自己所学的茶学理论和技艺应用于茶艺教育,并被邀请到各大学教授摄影记录方面的课程。1992年,他广泛邀请茶界知名人士在日明轩茶馆举行普洱茶品鉴会。从1993年到云南思茅参加第一届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进一步了解普洱茶。1994年再次进入云南,进入普洱茶公差的故乡——李武,将停止恢复甲子的传统普洱茶手工磨石工艺。1995年,陈顺雅号普洱茶诞生了。
2001年,他回到云南李武,在佳木堂陈元昊茶厂生产了自己的品牌(陈元昊),除此之外,陈会员2002年还收购了台湾最大的茶艺团体3354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理事长,在任内将茶艺多文化推向了极致,举办了很多国际活动。
性茶会,与日本、韩国茶道团体做常态性的交流。最让他感到荣幸的是,每年受邀至日本煎茶道联盟在京都的万福寺,为其带去茶艺茶道表演,此活动至今一直在进行。3年之后,在陈怀远的坚持下,台湾恢复了停办多年的“中华茶艺奖”茶艺比赛,台湾的茶艺活动氛围再度高涨,茶艺比赛的举办为台湾茶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
复兴普洱茶传统工艺
一次不经意的云南茶之旅,却让陈怀远无意间解开了尘封了近一个甲子的秘密——云南普洱茶饼传统制作工艺,他为这种别具特色的制作工艺而倍感痴迷。
传统的“石磨压茶工艺”在普洱茶的历史上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程,一直到机械化开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蔓延才渐次没落。随着人们对于普洱茶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效率的机械压制茶叶工艺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普洱茶市场的强大需求,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和时间成本。但陈怀远认为,采用古法石磨压制工艺压制的普洱茶饼,其松紧度适中,茶饼由内而外,空间密度均匀分布,在存放的中后期,其内部物质的生化转化也是均匀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同一饼茶之中,各部分的茶叶在茶汤口感上的一致性。另外,因为茶饼松紧度不若机压的茶饼般紧结,其后期转化的速度将快于机器压制茶饼。
传统手工艺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就已经被抛弃,当时所有公私营茶厂均改为机械制饼茶。而这一状况的改变,源于一次神奇的茶旅。
1994年8月22日,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第九届会长吕礼臻先生,带领副会长陈怀远及吴芳洲、曾至贤、汪荣修、白宜芳、林仲仪、沈甫汉、刘汉介、史灿荣等18名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到易武考察古六大茶山。
他们一路上翻山越岭,走过两天的山路后,陈怀远等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梦想已久的易武乡(云南古六大茶山),而易武这两个字从1983年喝普洱茶开始,一直回荡在陈怀远的脑海里,同庆号、宋聘号、同昌号、同兴号……这些老字号茶庄是不是真的存在,在他的心中,是一个亟待解开的谜。
当时的易武,实在是荒凉,两条街,一条是老街,一条是主干道,一间小吃店,几家杂货店,几乎无外人沓至,陈怀远站在街头遥望着黄沙滚滚的昔日老街、茶马古道,心中许下了一个愿望,那就是——重新恢复传统七子饼茶的制作方式,让易武再现“第二春”。
时任易武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的龚敬平、副乡长李家能等人被这群不速之客惊扰了些许,不到百人的村民,更是以相当惊讶的眼光,好奇这群外地人前来此地到底有何贵干。当时,李家能找来已退休的曾任易武区区长及易武乡乡长的张毅老先生,由其解说易武的现况及老茶庄在昔日辉煌年代的景观。正巧张毅当时正在撰写《易武乡志》,手上掌握了相当丰富的数据,他一路导览,让这群第一次踏入被形容是“蛮荒”之地小镇的爱茶人们,着实有“入宝山”之感。
在老乡长张毅的解说下,一个世纪前名扬中外的茶庄,宋聘号、乾利贞号、同兴号、车顺号……一个个映在眼前,陈怀远不禁感叹:“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代的《瑞贡天朝》匾额,就是在这一趟旅途中被挖掘出来,后来在普洱茶的混沌年代,竟还有人趁机做出“朝天贡瑞”茶饼,真是贻笑大方。
据张毅后来自己写的记录,文中如此形容:“他们边看、边问、边记,还拍照,谢谢之声不离口,连用餐时间前几分钟,都不放过,问这问那,曾至贤、陈怀远还把我向他们作的介绍材料,逐一地翻,四筒胶卷,全部拍完(当时尚未流行数码相机),带回台湾又用计算机打印出来,这成为他们这次考察的最大收获。”
在经过乡政府有关人员的商讨沟通之后,陈怀远找到了一位当时住在勐远农场的老师傅张官寿,当时张官寿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身体看起来相当硬朗,记忆力超强。经过一番询问,张官寿便将他五六十年前在同庆号、宋聘号等茶庄工作时的记忆,关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向陈怀远等好奇的晚辈们描述了一番。
传统易武茶饼制作工艺的流逝,甚是可惜。陈怀远向当地乡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让这个传统的制茶工艺得以恢复,压制出地道的易武茶饼。后来,在乡政府和张官寿老先生的努力下,由李家能、廖文祺等人实操,传统工艺终于得到恢复。当年的十一月,首枚复原工艺普洱茶饼制作完成,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陈怀远在当地设立“陈远号”茶庄,希望能让自己的品牌,为普洱茶的发展做点贡献。二十余年过去了,陈怀远依旧坚守易武及古六大茶山,细数着茶乡(香)的岁月变迁,而普洱茶在这20多年来的变化,亦是难以用笔墨简单的形容。普洱茶路是一段艰辛漫长的岁月,为了让普洱茶的手工制作工艺能再次提升并且将饼形的制作得更为精美,陈怀远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今,易武制饼工艺已成为“云南之最”,普洱茶价也是屡创新高。
陈怀远说:“山在、茶在、我在,要把普洱茶做得更好、更美、更精致。”
1.《【陈怀远】多人战|陈会元3354普洱茶传统磨具工艺的复兴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陈怀远】多人战|陈会元3354普洱茶传统磨具工艺的复兴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56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