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至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宗文教:东亚佛教宗派史的分析、解释和重建”学术研讨会。这是继去年在浙江大学举行的第一届中国佛教史论坛“活着”文献研究后,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佛教史论坛。会议期间,经过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的讨论,决定第三届论坛将于2019年在南京大学举行。南京大学代表杨伟中教授在闭幕式上发表了讲话。
在中国传统佛教中,禅宗被称为“宗门”,三论、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看似义利研究的佛教宗派被称为“教下”。《宗文教河》是中国传统佛教宗派的总称,宗派也是100多年来中外学术界研究和论述中国佛教史的基本写作范式。但是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唐龙通老师开始反思中国佛教宗派研究模式的弊端。他指出,这一观点受到日本佛教宗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所谓的中国佛教“10件”、“13件”与事实不符。唐末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侣元振甚至称赞中国“唐武宗、绝对恶执行论”,比较了中国无宗派批评日本宗派的情况。
围绕宗派问题,此次论坛有100多名学者报名参加了会议。经过组委会审查,最终选出了近80篇专业论文发表。很多论文试图突破过去的成见,提出新的观点。
论坛开幕式由本届论坛组委会负责人、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松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佛教典籍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昌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和宗教理论研究所所长张丰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显允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冯国东教授分别代表境内外学者发表了讲话。
北京大学王松教授认为,宗派范式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应用在于思想史的梳理方面。由于宗派范式的区分特性,更有利于突出个别思想家的学说特色和与其他学说的对立和冲突。但是另一方面,宗派框架也有意识地忽略了思想的普遍性和渗透性,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僵硬或生硬的曲解。他肯定了一些学者对宗派意识出现时代的实证考察,同时指出,不能过分强调宗派意识对宗派形成的作用。他认为,佛教宗派成立的动机往往不是以教义学说为代表的宗派意识,而是现实因素,构成东亚地区宗派成立的根本因素之一是以法脉表达的宗法关系,其根源在于儒家的宗法制度。经济基础和宗法制度的结合才是宗派化变化的动力。因为宗派可以很好地结合两者,确保佛教团体保持相对独立性。他还对宗派范式转换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张雪松副教授认为,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板桥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与世族等级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佛学上贴着出租车西级标签。这些“某论史”都是他唱的,佛学中上级世族(元教)对佛学中低级世族,甚至汉文的称呼,更像是一种佛学上的种姓称呼。浙江大学孙永康教授指出,隋唐文献中的“法相宗”、“唯识法相宗”不是我们现代所谓宗派的意思,特别是指唯识学的宗旨,而不是窥探气脉的宗派观。不仅是传世文献,从敦煌的资料到吐蕃时期的敦煌和尚,都没有明确的宗派传承,也找不到反映门户观点的资料。也就是说,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佛教没有宗派。(大卫亚设)。
与会学者特别探讨了中国宗派观念在近现代的改造、日本佛教宗派观念,特别是《八宗纲要》等日本宗派范式的重要影响、梁文会、汤龙通、太虚等中国佛教宗派观念现代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和反思。武汉大学何燕生教授还指出,木村太贤在华鼓吹的大乘佛教推崇家庭主义,批评出家主义,试图为日本佛教的集体主义倾向找到合法性依据,推销日本佛教。
除了作为范式或方法论的“宗派”的新理论解释和整体反思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宗派”的史料及其解释方面也有很大突破。过去研究中国佛教宗派问题主要是历代祖先大德的著作,辅助僧侣传记等资料。上海师范大学胡忠教授在许多民间佛教科义中,利用《桂苹果》、《破狱科》、《赞千科》等佛教仪式上邀请祖先的文献,探讨了在宗教实践活动中如何看待佛教祖先。浙江师范大学武少尉讲师在敦煌文献中通过供养僧侣遗像及其一生事迹的说明《晋津赞》等,说明了敦煌寺院不专门祭祀任何宗派历代祖先的情况。北京大学赵耀助理教授指出,佛教典籍文献中固定的比喻类似于一种“黑话”,可以在相对固定的派别或文献背景下沿袭。北京大学范正廷助理教授通过非联合国文献的变迁指出,成熟期之前、后世因果报应制裁是基本要素的非联合国文体与相信过去、现代和未来三世有什么关系。北京大学陈明教授向听众展示了古代欧亚地区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的“老鼠哲”的故事。浙江大学冯国东教授指出,唐宋时期,高僧寂寞后,在一生重要的寺院分别修建了塔,并以“毛巾塔”的现象催生了一人多塔、一人多名(塔名)的情况。不仅给塔明带来了版本校对的问题,还反映了禅宗、十字丛林、住持更替和任期制度等问题。新加坡佛学院图书馆馆长纪川副教授在对近代太虚法师的研究中大量利用了台湾收藏的国民政府时期的太虚相关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台湾中国国民党党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台湾“国史馆”等各种文件的太和相关资料。
宗派内部的师徒法脉传承也是此次论坛讨论的重点。亚洲
利桑那大学的魏雅博教授指出杨亿在构建禅宗“教外别传”特性上的独特历史作用,在杨亿那里原本是“教外别修”,禅修是作为一种“别行”,与佛教各种各样的法门“万行”,是互为对应关系的;而后“教外别修”给改写为“教外别传”,成为经典的禅的特性。与会学者不仅讨论了汉传佛教内部的南北朝涅槃师等学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等宗派,以及元代头陀教、当代“摩法宗”等民间佛教或地方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问题,尤其以禅宗法脉的讨论最为热烈,例如北宗传法谱系的构建,东山法门在唐两京尼僧的传播,晚唐五代以来的法眼宗、清代四川丈雪通醉禅系等;禅宗之外还有三论宗的“关河旧说”、唐两京的相部律宗、天台宗的灵峰派等。与会学者还探讨了藏传佛教、回鹘佛教、西夏佛教、南诏佛教的宗派传承问题。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论述了西夏佛教中的汉藏与显密的圆融,认为高等次的密教修习,如“大手印”和“大圆满”等法,都已经基本摆脱了那些必须依靠气、脉、明点来修习的密教仪轨元素,超越了有相而跃升到无相的层次,其重点在于对心性本来面目(赤裸觉性)之探究体证,故而与禅宗“心地法门”之理念、观修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高度的可融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广荣教授探讨了密教的戏剧属性及其与宋元戏曲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索罗宁教授赞同民国年间王静如和陈寅恪先生关于西夏佛教保留“唐风”的假设,认为西夏流传的汉传佛教文本(不论汉文还是西夏文)大致上属于唐代的所谓“华严宗”与“禅宗”体系,文献中的代表思想则是圭峰宗密的“华严禅”以及清凉澄观的“圆融行布”。索罗宁教授最后还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西夏佛教可能存在一个以宗密的学说为核心、以《华严经》和《金刚经》为根本宗经的主要流派,可暂将其命名为“宗密宗派”或“真心宗”。大阪大学康昊博士后则对日本佛教的禅教之争进行了探讨,认为日本禅宗面对中世纪日本的“显密体制”的质疑,禅宗积极引入宋元佛教的法会和显密佛事充实自宗的法会体系,最终发展成独立于显密佛教之外、以中国宋元佛教为蓝本的“另一个体制佛教”,在足利义满执政时期“禅显密并置”的宗教体系被创建出来。
在中国佛教宗派“确立”的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文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与会学者广泛讨论的历史人物有:唐代的窥基、法藏、慧苑、宗密,宋代的永明延寿、大慧宗杲,明代的玄极居顶、蕅益智旭,当代的能海法师、傅伟勋等等。涉及的重要文献主要有:僧祐《出三藏记集》、梁武帝《净业赋》、历代天台宗人对《金光明经》的注疏、吉藏《金刚般若疏》、窥基《说无垢称经疏》、署名杜顺的《会诸宗别见颂》、栖复《法华玄赞要集》、明河《补续高僧传》、许大受《圣朝佐辟》,日本佛教《东大寺讽诵文稿》、藏传佛教《七系付法传》、西夏佛教《真道照心》、大理佛教《南诏图传》,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不仅关心史实,同时也特别关注从艺术史、文学史、文化史角度看待宗派祖师形象的历史构建,例如庐山慧远净土宗祖师形象在唐代的构建,百丈怀海阐释形象在中唐的书写,明清代士大夫塑造的“两大教主”与“四大高僧”等等。
此外,汉译佛典是中国佛教宗派义理体系建立的基础,佛典的汉译也是与会学者讨论的焦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陈志远助理研究员考察了早期汉译佛经中的“合本子注”的体例与制作方法,认为“合本”是平行文本的校勘,可以是同一经典的不同译本,也可以是不同经典中论述相似内容的平行段落;“子注”是小字夹注,它的内容不是解释性的,而是罗列平行文本。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讲师提出“印度书面语变迁”假说,认为公元四五世纪以犍陀罗语为主体的中古印度书面语转变为梵文,这就为当时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翻译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过去依据犍陀罗语等俗语主导的旧译语体系被打破,新的译语体系在鸠摩罗什的汉译作品中最终被构建完成,由此鸠摩罗什成为了划时代的翻译家。
寺院经济与组织制度、宗教仪式的变革也是宗派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南京大学杨维中教授提出,宋代寺院经济不同于前代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寺院、僧尼免除徭役特权的丧失。这固然使寺院经济得以完全合法化,但也促使佛教进一步向社会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日本花园大学道悟博士认为唐代佛教寺院以多院制的综合性佛寺为主,禅、律只是其中一个分院,到唐末才开始分化出宗派性寺院。华东师范大学李小白博士后探讨了元代僧人在江南官寺住持职位不断迁转中,借助师长、官员士大夫及僧官机构的有序运作,构建起来的人际网络与宗派关系。复旦大学刘震教授梳理了从印度到中国显密、汉藏不同文献中“道场”的不用语义。
“宗门教下:东亚佛教宗派史的解析、诠释与重构”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合影。
第二届中国佛教史论坛“宗门教下:东亚佛教宗派史的解析、诠释与重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提交大会的近八十篇论文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为重要的是此次大会秉承了论坛的既定宗旨,参会者全部为中青年学者,实现了跨学科、跨研究领域与方法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此次论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业已初具规模。
第三届论坛将于2019年在南京大学举办,南京大学代表杨维中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
1.《【范晶晶】“宗文教下:东亚佛教宗派史的分析、解释、重建”论坛综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范晶晶】“宗文教下:东亚佛教宗派史的分析、解释、重建”论坛综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57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