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夹子行星
爆火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开始剧情是上院节叙事诗《开篇》。鼓声一响,人群涌动,争先恐后地购物。
看来“剁手”是所有时代的风气。
与老百姓喜欢逛的西市相比,有长安同时市,大部分是高档购物末日、达官贵人出入、核心商业区。
一千多年后,东施已经消失,只存在于戏剧中。代替那个位置是不远的东街。
很多人到了城堡,第一件事是来这里买买买。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条街最早是仿照日本风格建造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作家)。
这件事要从民国开始。
1912年10月,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了新的陕西领导人,即都督。名字,张峰。
“啊”这个字读慧,意思是鸟飞走的声音。连接在一起,凤凰展翅高飞。难怪张都督的年龄只有31岁。成为凤冈代理,把同龄人远远抛在后面。
乱世政坛、风云变幻,张峰落座不到两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任期内,他所做的两件事影响了西安未来几百年。
一个是兴教,成立了西北大学。他看到西北幅员辽阔,但人才不好,感到“忧心忡忡”,“急需追赶”。近年来,西安又有了一次吸引人才的行动,但措施落户了。
另一件事是修复钟楼和长乐门之间的大道,模仿他留学的日本,在路边建了整齐的木制住宅。为了向革命导师孙中山致敬,他把街道命名为“中山街”。
解放前东街
房子的新街道很宽,离火车站很近,渐渐地商人云集,店铺林立,成为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
40年后,民国成为共和国,张峰作为民主人士成为陕西副校长。街道的名字在1953年也发生了变化,被称为“东街道”。
但是属性没有变化,仍然是购物消费的地方。无数西安人在这里清空钱包,装满背包。一条街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所以我这样说。
有长安人的心,东市长/市场;每个西安人的心里都有东街。
1
一条街的名声不在于地理位置,而在于故事塑造的历史。
西安东街有太多的深埋,它们是街道的灵魂。客人的痕迹沉淀在这里的时候,时代的变化也反映在这里。
就西安饭店来说,它建于1929年,一开始是西街,也就是现在钟楼酒店所在的地方。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这里举行了招待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宴会,被称为“和平宴会”。
喝了石干、陕西特产“黄杰酒”,几杯下来,关系亲近,谈笑风生解决了问题。郭沫若后来对这酒赞不绝口。不像酒,比酒好。
1957年,饭店变成了国营,搬到了东街。陕西作家商人龙仁,回忆了在这里吃饭的情景。
1961年,我拿到了一张西安饭店的门票,可以去享受美食。一盘炒肉,一盘芹菜炒豆腐,一碗肉汤和一碗米饭。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可以说是一顿简单的饭,但在当时是罕见的高级乐趣。(莎士比亚)。
那正是三年的困难时期,有肉的地方就有希望。尚老师很懂事,只喝了汤就把菜带回家了。
1973年,周恩来再次来到西安,建议扩大餐厅的规模。从当年开始动工,但直到1977年国庆节才开业,总理再也见不到了。这种“慢”特色在后来的东街道改造中也得到了继承。
毕竟“总理公社”,西安饭店集中了很多名师主厨。来这里吃的是味道和等级。
“只要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一定会带他去西安饭店吃陕西特色的食物。小偷很有面子!”
如果你觉得西安饭店太贵,可以去不远的“五月餐厅”。
它的前身叫“艺顺楼餐厅”,成立于1938年,主要做朱晓阳料理。胡宗南坐在邑西北的时候,在这里接待过清朝杜月生。阿斗吃完后做了评价。这里的烹饪就像写诗画画一样。
建国后,一位名叫蔡宏斌的商人把店铺集合起来,改名为“锦江酒店”。做生意才三年,就遇到公营合营,被收归国有了。本来店名大洋有点奇怪,接地气不够,所以可能叫流行。
西北第一饭店。
1969年,在文革的高处
潮期,食堂又改名为“五一饭店”。到这里吃饭,要有劳动人民朴实的样子,叫女服务员“同志”就行。可别叫“小姐”,没有好脸色给你的。吃了饭,想购物的话,可以去街上的“华侨商店”,这也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建国后,中国全面倒向苏联,各方面的建设都按照老大哥的样子来。1954年,在苏联人的设计和援助下,东大街上新建了一座大型百货商店。
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典型的苏式建筑。
那时东大街还叫中山大街,多是平房,这座四层高的商店,显得宏伟壮观,大家便叫它“中山大楼”。
开业时人山人海,有人趴在水磨石的地面上当镜子照,感叹这得花多少钱呀。回到家,还洋洋得意地说,今天“开洋荤了”。结果,孩子们一听哭了,以为大人吃了啥好东西,没给自己留。
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增多,中山大楼开始主营涉外商贸,做洋人生意。于是,1979年9月1日,干脆改名为“华侨商店”。
除了这些反映时代变革的大店外,还有更多老字号店铺,一直在传承着自己的名和味儿。
比如老孙家泡馍,创办于清朝光绪年间,是货真价实的百年老店,经常有领导人过来吃。
还有“白云章饺子馆”,是三个姓安的回族兄弟在1938年创办的。明明姓安,为什么叫白云章呢?
原来他们的老家是河北保定,本地有家“白运章包子铺”,和天津的狗不理齐名。他们崇拜白运章,所以就变了个字,拿来用了。
估计也是想蹭个热度。要是放到几天,这名字是注册不下来的。
随着东大街的改造,这些店逐渐失去了往日荣光。曾经,他们是西安的名片,现在成了记忆。
2
东大街的真正繁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有了改革开放,做生意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市场随之活跃起来。
这里变成整个大西北最热闹的地方。本市的人,首选到这里逛街。外地的人,出了火车站,沿解放路往南走两公里,也就到了。很多人成长中的第一次,全都给了东大街:
小时候,我妈经常派我去白云章饺子馆买饺子馅;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第一次到大差市看电车;上学的时候,我经常到新华书店买书......
最能展现一个时代气象的,就是身上的衣服了。
七八十年代,流行一种涤纶面料的衬衣,因为轻便,不像棉衣那么臃肿,看起来很凉快,起初名叫“的确凉”。
实际上它只是耐磨易洗,并不透气,夏天穿上会汗流浃背,一身刺挠,后来改叫“的确良”。
那时,在东大街与骡马市大街交汇口有个“人民服装店”,就卖这种的确良衬衣。当时大家的月工资才20块钱左右,一件衬衣能卖到6块钱,还常常断码。
女生要是穿了这种衬衣,一定要记得带伞。不然要是遇上下雨,水往上身一淋,凹的凸的都一览无余,成了“的确亮”。
卖服装的店铺,一开始只在骡马市的北头,后来逐渐扩展到整条街道,成了著名的服装街,再也不是它字面的意思了。这里,成了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骡马市里走一走,从此不再做闰土。
要是买百货,还得去华侨商店这样的大地方。有人是这样描述八十年代买东西的场景的:
顾客购物后不用自己把钱交到收款台,而是直接交给柜台营业员。
营业员开好票据,用夹子夹上钱、手一抬,沿着空中的铁丝轨道轻轻一推,“嗖”一声像离弦的箭一样,票据和钱就飞到收款台了。
收款员找好零钱后再夹上票据,“嗖”一声推回来。这样一来一去,生意就做成了。
在没有银行卡和支付宝的时代,这种交易方式,就像科幻片中的场景。
1984年,东大街上又建了一座新的商业大厦——唐城百货大楼。一句广告语“唐城百货,在您心中,伴您生活” ,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店里最受欢迎的商品是羊毛衫和音响。羊毛衫多来自上海,质量好、花式新,名牌也多,比如“恒源祥”、“春竹”等。穿上一件羊毛衫,意味着你脱离了体力劳动阶层——织毛衣。
大妈才是时尚弄潮儿。
结婚时,家里要买“三转一响”,才有面子。“响”指的就是录音机,属于奢侈品范畴,一旦拥有,音量要开到最大。当时正热播《红楼梦》,到处都在放《枉凝眉》。
1988年,唐城百货成为陕西第一家销售额超过一亿元的商场,那是东大街闪光的日子。
如果逛街饿了,可以去白云章吃饺子,但要留够时间。因为不管什么时候去,门前都排着长队,阵势一点不输给现在的西安网红店。
要买菜回家做的话,就得去炭市街,那里是著名的副食品市场。抬眼一望,是一座仿古牌楼,玻璃钢瓦,气派十足。只是浓烈的海腥味,提醒你没走错,这就是菜市场。
炭市街白天经营海鲜,晚上则变成了夜市,摆着一溜低桌子,再搭配上矮脚凳,就成了接地气的美食江湖。开几瓶汉斯脾酒,守着木炭火炉嚼着烤肉,美得很。
如果是约女孩吃饭,自然也是去东大街,随便进个馆子都不low。吃完后,再逛到钟楼去买一个小奶糕。一边舔着,一边往回走,去西北影城看部电影。
这事基本就成了。就像《西安爱情故事》的歌里唱的:
北大街是我们相遇的地方
西大街是我们分手的地方
东大街是我们逛过的地方
坐在南门下回忆以前的时光
3
九十年代的东大街,代表的是市场经济崛起的气象。高档商场、品牌专卖店,基本集中于此,成了购物者的天堂。
比如,位于大差市附近的永声家电公司,见证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1990年时,销售额能达到2000万元。很多家庭的电视机、冰箱、吊扇、空调,都是在永声买的。
永声很有服务意识,买东西前可以三试:试看、试听、试用。陕西本地的家电品牌,都卖的很火,比如黄河彩电、长岭冰箱和双鸥洗衣机等。
尤其是双鸥的广告词,风靡全国,也是一代人的记忆:
“秀兰,我把洗衣机给你买回来咧”。
1990年,国际酒店品牌凯悦集团,进驻中国西北,首家酒店就落户东大街,是西安最早的五星级酒店之一。1998年,克林顿访问中国时,把首站选在西安,当晚就住在这里。
人流密集的地方,也少不了恶事出现,何况是在以混乱著称的“废都”。1994年4月28日,唐城百货大楼就发生了一件特大抢劫杀人案。
22岁的青年张子健,白天混进商城后,躲在男厕所里。夜里悄悄摸出来,杀死两名值班人员,抢走黄金首饰1336件,价值81万元,顺利出逃。
由于安保的倏忽,案发7个小时候,才被发现。公安局费了很大劲儿,20天后才把罪犯抓获,判了死刑。这事儿在当时造成了极大轰动,被称为“黄金大劫案”。
唐城百货慢慢也就衰落下去,2005年正式关闭。
新的商城开始取代它的地位。1996年,开元商城一期工程竣工,成为东大街的现代化地标。
它的前身是解放百货商场,成立于1956年,是个国营单位。1986年进行公司化改制,在职工内部发行股票,是西北第一家搞股份制试点的企业。
当时中国股市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职工眼见没啥收益,就把股份退了或转让了。结果到1993年,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价值一下子翻了10倍。
据说,那一天,西安不少家庭的夫妻关系破裂了。
1998年1月,有一个大型商场“百盛”,在东大街开业。因为商品种类繁多,又地处地段优势,还不时搞各种促销活动,很快就成了年轻消费者的购物天堂。有人回忆说:
“这家店是我的最爱,每到周末都不辞辛苦从西郊坐612路来逛,逛完再到对面吃碗酸辣粉,美得太。”
从东大街起步,百盛又在西安开了三家店面,也让背后的立丰集团,成了西安头部商业地产开发商。那时候,王首富的万达,还没占领全国呢。
一大批休闲品牌,也相继在东大街开专卖店,美特斯邦威、唐狮、依米奴、森马、以纯、Y2、达芙妮......很多店都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门店。
到了2006年,在这条长度2500米的东街上,有商户近400家,日均客流量50万人。节假日可达80万人。
爱逛街的人,自然是以女生为主。于是就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一个中年单子,穿着时髦的衣服,戴着墨镜,在街上转悠。瞄准了目标就上去搭讪,说自己是影视公司的星探,正在找模特和演员。
如果有人动了心,跟着去了公司,会被要求提供自己的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照片,这关系到未来的演艺生涯。所以,必须在公司指定的照相馆拍。500元一张。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上当的往往是外地人,只能叹一声:
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
4
2010年,东大街被评为中国著名商业街。也就在同一年,它开始了改造工程。
一条街道到达极致的时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经历了几十年的繁华,基础设施已经老化,商业布局也不够合理,很难再持续热度。
内部,拿西安饭庄来说,建筑的抗震性能差,地震时造成墙壁裂缝,再不改建,就要成危房了。
外部,拿交通来说,商业街本就人流大,又是交通要道,公交车、私家车汇集,造成了很大拥堵。街边的老店铺,缺少停车位,也给顾客出行带来麻烦。
一句话,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大街所在的碑林区政府信心满满,号称改造后,要王者归来,把东大街变成西安的香榭丽舍。
可惜话说得有点早了。因为工程浩大,或其他因素,9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完成。
有点像中国的股市:我上小学的时候,A股就是2900点,现在还是这个数字。
就在这期间,中国的商业模式和人们的购物习惯,已完全变了模样。
网上购物对实体店造成了巨大冲击。2010年,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创下单日10亿元的销售额。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135亿元。
西安这座城也在发生变化,规模不断扩大,以前围绕钟楼的单核商业圈,逐渐变成了多点开花。小寨、曲江、纺织城......在城市的每一个方向,都有了自己的”东大街“。
一道道蓝色的基建围栏,把东大街和外面分成了两个世界。有点“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意思。
关于东大街,不再是哪家店又有了新款衣服,不再是饿了想去那里吃完泡馍,不再是约会的见面地点......而是各大标志性商店陆续关闭的消息。
2011年,华侨商店拆除。同年,凯悦酒店结业。
2016年6月10日,百盛商场关门停业。9天后,西安饭庄宣布停业拆迁,搬到钟楼饭店里营业。原地将建造一栋高层商业综合体,等完成后,再把饭庄迁回来。
只是那些熟悉的布局,那些温暖的历史记忆,再也回不来了。
每一条街道,都是在变化中存在或消失。如今的西安,也不是当年古城长安的样子。
百年后的人们,看那时的东大街。就像今天的我们,看曾经的东市。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变,并不是一件坏事。只不过,在追求新面子的同时,更要追求新里子。街道易拆,民风难改,精神气质跟不上时代的大潮,才最危险。
而身处城市之中的人,只能怀着希望祝愿它变好。就像《长安十二时辰》里说的:
你们说这长安城呀,怪不怪?你每天睁开眼,你就想骂它,可真要让你走啊,你还真就舍不得。
(END)
1.《【唐狮是什么档次】为什么说每个西安人心里都有东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唐狮是什么档次】为什么说每个西安人心里都有东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64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