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林培】46年,从盐碱地到米谷川

科技园教师和学生与曲周农民在一起。资料照片

研究手记之一

前一天

2019年1月24日

腊月十九音

2小时高铁,再转1个小时,从北京来到了曲周。

同行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姜永丰。

他告诉我们,早来曲周不容易。晚上11点多,从北京永定门出发,绿皮火车通宵隆隆,第二天早上6点多才到达邯郸。等了两个小时,每天开着唯一的车到达曲周试验站,已经是中午了。

正值严冬,还有十几天就过年了,田地光秃秃的。出去打工的年轻人还没有回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零星地处理年货。

王庄村,华北地区典型的小镇。在这里,大多数农户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收成不错,但很难获得太高的经济收益。

我们到达的时候,村委会会议室里,王浩明村支部书记正带大家讨论明年的计划。

“明年还会继续种小麦、玉米、果树、采集园、单叶菊花吗?”

“我认为去年甜叶菊收购价格不低,6元1斤。如果能解决销路问题,利润不小。单击

“单叶菊费用很高。考虑到除草问题、干燥问题,存活率要达到80%才能盈利。”

“可以先找农户种10亩,规模大,还可以搞合作社。但是小麦和玉米不能放松,必须增加产量。”

.

在七嘴八舌中,明年的栽培大体上是有方向的。

在讨论的人中,老志瑞王会是年龄最大的人。王会今年83岁,身体硬朗,记忆力也很好。我们说想听他讲述这里的往事。

王怀毅点点头,点了一支烟。演技中一点点浮现出46年前曲周的情景。

曲周盐碱灾害是著名的“盐碱巢”。据曲周当地介绍,明崇祯年间,“曲邑北乡一带,盐碱富卤,几乎废阳”的面貌数百年来没有变化。

“春天是白色的,夏天是水满的,只听声音,粮食不归仓库。”王会议回忆道。直到他小时候,曲酒还是以贫穷著称,农民只能吃苦菜,喝苦咸水,在地里刮盐卖钱谋生。(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食物)田里到处可见大盐疙瘩,最高的接近两米。那是农民刮土煮盐后剩下的废土堆积而成的。

曲周的情况也是整个黄淮平原的缩影。

20世纪70年代,黄淮平原全部2.8亿亩耕地中,盐渍土占1/5。每年黄淮平原的群众要吃30亿公斤国家倒卖粮食。

手里有粮食才能心慌。1973年,带病主持北方抗旱会议的周恩来总理说:“一定要治理好北方的盐分!”指示说。

这样,原来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几位教师扛着封面卷从北京来到曲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碉堡战役。展开了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中国农业大学教师和曲周县群众建立了46年的深厚友谊。(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老师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百家,百家饭。“王志瑞的普通话不好。我们很难完全听懂。个别单词要由当地人翻译。(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但是有一句话我们真的听到了——。

“农大老师帮助我们改变了土地,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没有农大老师,就没有曲周的今天。这一点,曲周老百姓不能忘记,不能忘记。”

研究手记2

像土地爷爷一样睁开了眼睛

2019年2月26日

正月二十二

正月十五刚过,仍然是冬天休息期。已经勤劳的农民们正在处理粪肥,准备春耕。

根据王志瑞提供的线索,为了更好地探究46年前的那段历史,我们进入了曲周、加藤、碱第一站——章。

站在老师们住过的漏风、漏土、漏雨的“三漏室”前面,很难想象这几间没有根的土房是旱涝碱综合管理的起点。

我们的疑问随着两院院士石元春的渡渡鸟一点一点地解开了。石元春是最早来曲周的农大教师之一,现年88岁高龄。

从1973年夏天开始。

1973年6月,应该是麦浪滚滚,准备开镰刀的季节,曲周沟纵横,在为数不多的麦田里散落着早衰的麦株。麦田里白花的盐霜全绿了。

中原地区,遭受如此严重的土壤盐碱化,有如此贫穷的农村和如此困难的农民,作为科技工作者,石元春很心痛。我们进行土壤改良的是“地球修理工”。这里的地球皮肤出现了癣,发生了“溃疡”,我们怎么能漠不关心呢?(莎士比亚)。

本着这种想法,石元春、信德惠、林培、摩达楼、浣熊郡、黄仁安、陶益寿等7名农大老师一下子跳进了这里。

为了掌握水盐运动的规律,风越大,雨越大,老师们就跑到了地上。为了进行分析检查,老师们在漏土的房子里盖上塑料布做了实验.石元春这段时间老师们的腿跑得少,书读得不多,脑子动得不多,整夜做梦。梦都是治疗碱的事。(莎士比亚)。

经过反复调查,发现了盐碱形成的原因:邯郸地区西部为太行山,山区岩石风化强烈,岩石碎片中含有的盐分离子随浅层地下水流转移到平原地区。平原低地地区排水不畅,水位上升,盐分留在了表面。常年如此,恶性循环。

如果正确掌握“病根”,“处方”很快就给定了:调节胡须运动、旱涝、碱综合治疗——坪地、挖沟、浅水灌溉、盐、咸水、沟渠排放、深基情抽水灌溉、市

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开展系统综合治理。

一切就绪,只等施工。可是,等了许久,张庄大队的施工大军迟迟没上阵。老师们心里急,如果不在冬天土地封冻前将压盐工序完成,春苗长势受影响,这一年就白费了。

石元春找到时任张庄大队支书赵文,“老赵,社员什么时候进场?”

“石老师,你们在这里待多久?”赵文反问。

“你问这话是什么意思?”石元春不解。

“过去工作组来过很多拨,这个说这么挖,那个说那么挖,来年开春就走人,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社员有意见。”赵文道出原委。

农大老师们的心像被扎了一锥子。他们知道,不怪当地百姓心里有埋怨。多少年来,治理队来了一拨又一拨,井打了、井填了;沟挖了,沟埋了;人来了,人走了;最终,盐碱地还是盐碱地。

“治不好碱,我们就不走!”农大老师们说。

等来了这句话,张庄百姓踏实了。第二天天刚亮,推车、扛锹、使镐,浩浩荡荡的施工大军进入村南400亩实验地。农大老师们拿着图纸、标杆和测量仪器一同进了工地。

1974年的春天如约而至。

干裂板结的土地变得松软了。看到绿油油的麦苗从地下钻出来,张庄百姓的眼睛亮了。自他们出生起,还是头一次看到麦子长得如此整齐,他们说,“就像土地爷突然开了眼”。

秋收之后,张庄一夜成名:1974年,张庄大队粮食总产60万斤,比历史最高水平增产近一倍。邯郸轰动了,河北轰动了,整个中国轰动了!

随后,张庄改土治碱的经验,如种子一般,播撒在曲周大地上,治碱进度不断加快:1978年开辟第二代试验区,1980年开辟第三代试验区……

这颗种子也撒向整个黄淮海平原,并铸就日后轰动全国的黄淮海科技大会战。

调研手记之三

谁来养活中国人

2019年3月26日

农历二月二十阴

再来曲周,已是初春。大地返青。

路边的白杨长出嫩绿的新叶,地里的小麦长势喜人,一天天蹿得欢实。

清明将至,曲周实验站的一座墓碑前,陆续有农大学生、当地百姓前来献花,驻足悼念。

墓碑上镌刻着一个名字——辛德惠。

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副站长张宏彦介绍,辛德惠是第一批来到曲周改土治碱的农大老师,也是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第二任站长。从1973年一头扎进曲周农村参与改土治碱,到上世纪90年代脚步遍布整个黄淮海平原,辛德惠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曲周,奉献给了改土治碱和农村综合治理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99年5月,前往浙江考察途中,由于连日劳累,心脏病病发,抢救无效,辛德惠猝然离世。他的骨灰一分为三,一份在北京,一份在宁波,一份则留在他心心念念的曲周。

究竟是什么精神成就了这样一份付出?

翻开辛德惠的日记本,一句话给出答案,也给所有奉献在曲周的农大老师们以行动注解——

“无私无畏,忘我无我,利他利国,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

日记记载,“六五”“七五”期间,曲周改土治碱的经验已推广至整个黄淮海地区,国家把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工程列为“001”号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冀、豫、鲁、苏、皖五省12个县建立了12个国家级不同类型的综合治理开发试验区。这12个试验区,如镶嵌在黄淮海平原上的12颗明珠,闪闪发亮,一举扭转了南粮北调的历史。

1993年,喜讯传来,“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

而这时,本可以功成身退的农大老师们并没有离开。因为,吃不饱饭的问题虽已解决,但新的问题很快出现,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

更严峻的问题随之出现。放眼整个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短缺、耕地流失、环境退化等诸多问题。而中国,因人口众多,资源消耗大,让国内外学者不约而同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谁为中国人造饭碗?”的疑问。

审慎思考后,农大老师们带着曲周进入改土治碱之后的第二个阶段——农业综合治理发展。

怎么干?科学生产!

一方面,提高土壤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农牧结合、养殖结合,科学发展。

知易行难。个中艰辛,让人难以想象。

一些老师积劳成疾。一些老师关心农业生产、关心百姓生活、关心同事学生,却唯独忘了自己、忘了家庭。

曲周实验站第六任站长郝晋珉回忆:

辛德惠老师家在北京,孩子年幼,但一年当中,他有300多天待在曲周。离京前,他把女儿托付给邻居,说了句“麻烦您照顾一下”,就背起包走了。直到孩子生病,远在云南的爱人来信责问,他才想起来回京看看。

做油料研究的詹英贤老师,到曲周做杂交芝麻研究时,已年逾七十。每天在地里一待就是8个小时。10天、20天之后,整张脸,除了皱纹的褶皱深处仍是皮肤的原色,其他地方都已黑得不成样子。一次回京途中,詹英贤遭遇车祸,人救了回来,腿却留下了一辈子的残疾。

……

“46年来,究竟有多少农大人投身在曲周,心甘情愿奉献在广袤的农村大地?”

面对我们的提问,郝晋珉沉默许久——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过。我只知道,我的老师、老师的老师在这儿,我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也在这儿。”

调研手记之四

走,到农民身边去

2019年3月28日

农历二月二十二晴

这几天,在曲周,我们走进了一些小院,神奇的院子,充满故事、充满希望。院子叫“科技小院”。

所谓“科技小院”,就是把科技送到农民身边的小院。在农民家中、在田间地头,在农民需要的任何地方。

调研期间一直陪着我们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在白寨乡科技小院,两棵梧桐树下,讲述了小院的由来。

时光回溯到21世纪初,经过30多年的治理,曲周已完成改土治碱和综合治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部分老师撤回北京,部分老师留守在1973年建立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继续开展农业科学实验。

这时,一个现象引发老师们的思考:

当地农民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八九百斤后,很难再增产。可一墙之隔的中国农大曲周试验田里,亩产最高已达1600斤。

带着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决心,资环学院的老师们做了个决定:向当年改土治碱的前辈学习,走出大学和实验站的围墙,到农民身边去!

2009年,白寨乡一处荒废的院子里,师生们住了下来,入住当天,李晓林亲手种下两棵梧桐树。

抚摸着两棵已近10米高的梧桐,李晓林很感慨:“10年了,梧桐树见证了小院和学生们的成长。广袤大地是最好的课堂,在小院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也坚定了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决心。”

听说我们要了解小院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李晓林推荐我们去前衙村科技小院看看。

前衙村,曲周县出了名的文明村。家家户户种葡萄,相比于附近几个村子,收入很不错。

尽管天还冷,地里的活儿也不多,但小院“院长”、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学生王晓奕已早早从家中赶回来,她惦记着尽快在全村推广水肥一体化。

我们到的时候,王晓奕正筹备晚上田间学校2019年的第一堂课,PPT的内容是关于葡萄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从防治黑痘病、蔓割病、褐斑病,到科学浇水、科学施肥,技术细节覆盖葡萄种植全生育周期。

知道我们来了,前衙村支书龙书云也来到小院,和我们讲了很多学生们的事儿。

这是一位已任村支书30多年的老支书,读书不多,但很有头脑,带着村民从贫困村发展为响当当的富裕村。他懂得尊重科技的力量。

龙支书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在学生的指导下,农民合理浇水,省水费约300元;减少施肥,省约500元;用地膜,不用除草剂,省人工费约200元,一共节省成本1000元左右。此外,科学种植,烂果裂果少了,每亩地还能多收入1000元左右。一亩地多挣2000元,全村共2000亩葡萄地,一共增收400万元!

“别看他们年纪不大,本事可是不小!”龙书云呵呵地笑着。

一晃儿,天擦黑了。村里家家户户生火做饭,空气中飘着烟火的味道。

炒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从冰箱里拿出一点凉菜,再煮一锅粥,很快就利落地解决了晚饭,王晓奕和师弟李兴就忙着赶往村委会布置培训会场。

晚上6点,农民们陆陆续续到场,能容下40人的屋子,满满登登地挤了50来人。因为是实实在在用得到的技术,大伙儿听得很认真,又根据自家地里的情况,提问、讨论,热火朝天。

回到小院,已到晚上9点。王晓奕和李兴开始写日志。这是每一位小院学生的必修课。记录工作,总结思路。

已近11点,到了休息的时间。

卫生间、洗漱间与卧室相距约200米,来来回回,很不方便,尤其是冬天的晚上。王晓奕说,这里的条件在小院里算是好的,有的小院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只能隔一段时间去县里洗一次。

打了水洗漱。冰冷的水洗在脸上,一下驱走了睡意。

王晓奕的话一直盘旋在耳边:“刚来时,苦。从大城市一下子被扔到农村,生活上不适应,农民们不信任,他们说,种了30年的葡萄,哪还用几个娃娃教!但一段时间后,地里的葡萄越长越好,农民们增收了,也接纳了我们、信任我们。那种感觉,很甜。”

调研期间,我们在曲周走了8个小院,了解了相公庄小院的苹果种植,后老营小院的西瓜、小麦、玉米套种;看到了王庄小院监测小麦玉米生长的高科技设备,白寨小院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一体化上的探索,德众小院运用物联网控制大棚葡萄种植的全过程……

夜深了。王晓奕已睡熟。继续翻看她的日志,一句话映入眼帘——

“科学研究是为了什么,为了写论文,还是为了农民生产的实际需要?学习是为了什么,为文凭,还是为将青春、将生命扎根在祖国大地?在小院这几年,我有了答案。要做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的事,有益的事,一辈子!”

调研手记之五

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人

2019年4月13日

农历三月初九晴

再来曲周,难得的晴天。路边桃花、梨花已开得热闹。

4月13日一大早,曲周实验站就热闹起来。这里正举行2019年曲周县农民科技节。方圆七八十公里以内的农户都赶了过来。

导苗管式移栽机、直立免耕机、自走式小区播种机、V—A型撒肥机……在一排排新型农机设备前,农民们感受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带我们来到毗邻实验站的300亩绿色基地,绿色种植、科学施肥……多种农业实验在这里开展,一眼望不到边。

他告诉我们,2006年前后,绿色试验之初,曲周小麦亩产400多公斤,随着种植技术的优化,亩产平均提升到600公斤。同时,农药、水的投入降低30%到50%,产量增加的同时,资源和环境损耗大大减少。

切实的变化,让当地政府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曲周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基地。

“这个基地有怎样的示范意义?”面对我们的问题,张福锁给出解释:以小农户为代表的曲周农业,土地面积、经营规模,在全国具代表性,如果绿色发展探索成熟了,就可以同当年治碱的经验一样,在全国推广应用,甚至为全世界做出贡献。

“为全世界?”我们的惊讶脱口而出。

“我们曾做过计算,如果在我国现有耕地能实现这个发展水平,一年增收的粮食,就可超过整个非洲大陆,而每年减少的污染量,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污染总量”,张福锁进一步解释。

“正因如此,农大在曲周的工作,不仅是为曲周人民带来福祉,也对全国、全球有价值。而这,正是今日中国对全世界应担负的责任。”张福锁语速不快,一字一字,真真切切。

天渐渐暗了,科技节已近尾声,农民们陆续散去。

为了多与张院士聊几句,我们一行人一起踏上返京的高铁。

车上,我们问,绿色发展难在哪儿,不假思索,张福锁给出答案,显然,这问题已在他脑海中思考许久——

第一重挑战来自科学技术创新,尽快从单一学科发展为不同学科协同创新;第二重挑战来自多方合作,打造一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农民五位一体的平台,做绿色发展大文章;第三重挑战来自农民,华北地区多是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模式,要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相结合。

高铁继续以时速300多公里的速度飞驰,望着窗外广袤的华北平原,张福锁顿了一下,“当然,最重要的是人,要先提升人的理念。”

“就如科技小院,给农民带去的益处,不仅是解决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帮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树立信心,敢于摆脱传统观念,接受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方式,乐于合作。”

是的,人,是最重要的。

疾驰的高铁外,曲周渐去渐远,回首4个月的调研,我们突然发现——

从老一代农大人的改土治碱,到新一代农大人的绿色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几代人解决的问题不同,但情怀从未改变,目标从未改变:

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体现价值,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火车即将到站,此时此刻,曲周的农民们在忙些什么?

或许,王庄村的郭巧英阿姨正在给孙子做饭;

或许,后老营的农民史振海正在盘算着,如果村里的土地流转起来,自己手里有1000亩地,就能做绿色蔬菜大棚基地,把蔬菜直接供往北京;

或许,德众葡萄园的老板李德宾在思考,有了小院学生的帮助,今年葡萄收成肯定好,明年探索深加工,打造葡萄产业一条龙;

或许,老王支书正给在外地打工的孙子打电话,让他早点回来,看看日新月异的家乡,为乡村振兴、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胡婷对本文也有贡献)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31日 06 版)

1.《【林培】46年,从盐碱地到米谷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林培】46年,从盐碱地到米谷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651231.html

上一篇

【卫伉】雄壮的汉武帝,背后最重要的女人不是魏子富

下一篇

【魏颐】越战:难怪魏联手伤害了月亮。你看看月亮答应了她什么事吗?

【陈龙的妻子在电视剧猎场里演的角色叫什么】在猎场扮演胡居第三个女人的张玲原来是陈龙(林培)的妻子。

【陈龙的妻子在电视剧猎场里演的角色叫什么】在猎场扮演胡居第三个女人的张玲原来是陈龙(林培)的妻子。

陈龙的妻子在电视剧猎场里演的角色叫什么相关介绍,...

【林培】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于河北曲州服务农村振兴纪录片

【林培】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于河北曲州服务农村振兴纪录片

林培相关介绍,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中国农业大学46年河北曲州服务农村振兴实新华社记者孙杰、何浩、魏征、范世辉初夏的暖风一吹,河北曲州县麦浪翻滚,丰收在望。难以想象的生机勃勃的田野曾经是白色茫茫的盐滩。(威廉莎士...

【林培】“课堂实践”使新闻训练更加接地气。——江苏经济新闻通讯员培训开班。

【林培】“课堂实践”使新闻训练更加接地气。——江苏经济新闻通讯员培训开班。

林培相关介绍,个半正式现场 本报新闻(经济新闻记者陈恪实习记者刘丽萍通讯员黄成)只能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新闻写作水平。4月12日至13日,本报访问了与农商银行联合举办的2019年第一届新闻通讯员培...

1传98!吉林超级传播链再延长 在吉林培训致近百人感染的他确诊 超级传播者有哪些特点

  • 1传98!吉林超级传播链再延长 在吉林培训致近百人感染的他确诊 超级传播者有哪些特点
  • 1传98!吉林超级传播链再延长 在吉林培训致近百人感染的他确诊 超级传播者有哪些特点
  • 1传98!吉林超级传播链再延长 在吉林培训致近百人感染的他确诊 超级传播者有哪些特点

在吉林培训致近百人感染的他确诊 具体是啥情况?

据吉林省卫健委,1月16日0-24时,全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0例(长春市3例,通化市7例),其中6例系由此前通报的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确诊病例均是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通过主动筛查发现。  其中确诊病例5:系1月13日通报的无症状感染者3,1月16日经专家组会诊,订正为确诊病例。...

在吉林培训致近百人感染的他确诊 具体是什么情况

据吉林省卫健委,1月16日0-24时,全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0例(长春市3例,通化市7例),其中6例系由此前通报的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确诊病例均是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通过主动筛查发现。  其中确诊病例5:系1月13日通报的无症状感染者3,1月16日经专家组会诊,订正为确诊病例。...

林培源个人资料简介 林培源人物简历

人物基本资料一、林培源个人资料简介林培源个人资料林培源个人简介性别:女生肖:蛇名字拼音:Lin Pei Yuan星座:摩羯座繁体:林培源净身高:188.35公分网名:傻肢弟妇人物体重:64....

林培伟个人资料简介 林培伟人物简历

人物基本资料一、林培伟个人资料简介林培伟个人资料林培伟个人简介性别:男生肖:猴名字拼音:Lin Pei Wei星座:白羊座繁体:林培偉净身高:167.60公分网名:棚竹安滚人物体重: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