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英是谁?七年前,她在四川绵阳的舞蹈学校默默无闻地当编舞老师。时隔5年,她成为了美国玛莎253350993436151葛兰现代舞团的首席女舞蹈演员。
新英
今年8月,在难得的暑假时间,申英从美国飞到上海,为舞蹈专业学生开设了“葛兰姆科技大师班”。(威廉莎士比亚、坦普林、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Northern Exposure》)一周,从零开始,她将教他们葛兰姆的基本舞蹈理论和技巧,然后让他们即兴创作舞蹈。
我们的采访是在大师班报告演出后。演出进行得很顺利,20多名学生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特别是运用了葛兰姆的“收缩-放松”技巧。最终,学生和观众围绕申英签名、照片、问候语足足进行了分钟以上。
申英在上海开设大师班
与两年前Marsa 253350993436151 Gram现代舞蹈团一起回到上海演出不同,现在申英作为舞蹈团首席和中国人的身份更受关注。
直到晚上8点,我们才坐在咖啡馆里。半天什么都没吃,申英点了一份简单的沙拉和一瓶水,好像和我们对舞者食物的想象一致。
2010年,申英离开绵阳去了纽约,今年正好是7年。她当年促成了这一重要变化,其中有历史和故事性的缘由。
汶川大地震
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3763人都有故事。申英就是其中之一。
5月12日地震那天,申英像往常一样去教室准备上课。她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舞蹈繫老师,2004年南京艺术学院导演繫毕业后来到绵阳生活。
14点28分,地震。申英正在小卖部买水,还没有反应过来,看着老板和客人们都往外跑。她手里拿着水,还在犹豫要不要付钱。
在外面,“学生们像螃蟹一样从建筑物里涌出,地板像波浪一样起伏,非常特别。我觉得我一定会死。(莎士比亚。)地震持续了整个2,申英回忆说,现在“像梦一样”。
救灾持续了很长时间,申英所在学校的操场就是临时安置点。当时不知道的3763见面都微笑着打招呼。好像表达了一种“大家都活下来了”。
申英印象最深的是去舞蹈服装厂。“临近六一的时候,很多学校提前订购了儿童节舞蹈服,但地震一来,很多衣服都不再去拿3763。我的心一抖,3763不说话就没有了,但还有很多事没来得及做。(莎士比亚。)
之后申英好像被打了鸡血。那时她不想出国,想尽全力离专业更远。
同年10月,她编排现代舞《青苹时节》,荣获第六届中国莲花奖校园舞蹈比赛铜像。当年下半年,他也自荐参加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监督组,成为执行监督之一。成绩小。
小学民族舞,大学学的是舞蹈编导,申英最喜欢的是现代舞,但她学得不好。她和学校提出想出国学习现代舞。
去哪里学习?
“纽约。因为玛莎253350993436151葛兰(舞蹈团和学校)在纽约。”
我能申请吗?学校很开放。"如果你能申请,就去你的。"
申请学校,申请签证,准备半年,一切都准备好了。根据计划,申英将去纽约玛莎253350993436151葛兰姆舞蹈学校学习一年,然后回来。
首次抵达纽约
来到纽约,考入玛莎253350993436151葛兰现代舞蹈学校,申英由于语言不通,只能进入第一级班。下课后,她背英语单词,背身体部位和舞蹈用语。课堂上老师说了什么,她照镜子做了。时隔三个月,她的英语就这样从教室出来了。
人生不熟,没有朋友,出去买东西,申永道像租赁。但是只能强迫自己出去。(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友情提示》)那年申英25岁,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永,一切从头开始。
但是对她来说最难的不是第一次。
纽约即将一年期满,新英的世界刚刚打开。她上课要练习,刚进第二段也要表演,有时要去一块跳龙彩。分身乏术,妈妈在催她回国。"因为我不明白。"
申永成比单亲家庭长。她和母亲一起离开黑龙江伊春的故乡,去了四川绵阳。工作好,生活舒适,有家长喜欢的学历高,工作出色的对象。妈妈完全不理解她为什么出去,也完全不理解她出去一年后不想回来。
不能讨论传统观念的障碍、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家人的疑问。白天舞蹈团的压力很大,晚上回家,申英要面对母亲的催促和恐吓。
舞蹈团的朋友们给了她“智谋”。"你应该告诉你妈妈你很爱她。"“然而,”外国人如何理解中国式传统和爱情的表达方式?" "
申英说:“那是最困难的时候,但我决心不学点东西就不回去。”
对母亲来说,她企图军事缓和。在舞蹈团里,她拼命三郎。在她看来,“中国3763的出现是不允许的。
易,就特别能吃苦。”在舞团,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突破种种不适应,有过扎实舞蹈功底的辛颖进步很快,她心里清楚,“只要我再努力一些,就一定能进一团。”
2012年初,来纽约一年半,辛颖被舞团一团录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舞团通常会舞者给一个角色,跳得不错,再给一个。凭着《天使游戏》里“红色天使”一角的出色演绎,辛颖拿到接下来一个又一个通关的筹码。
回想起初来纽约的这段经历,辛颖觉得“很艰难,但千金难买”,她告诉她后来的学生,“有机会一定要出来看看。在国内统一的观念下,你很难找到自己的声音和价值观,出去后完全打破,又有活力了。”
荣升首席
2015年秋天,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访华巡演,辛颖第一次随团回国演出。她被委以重任,成了舞团在国内推广的代表。同时,她独挑大梁,完成了独舞《深沉的乐曲》的表演。
这个作品是玛莎·葛兰姆1937年因西班牙内战的触动而排的一支独舞,旋转、匍匐、蜷缩、空中跌落……无论对技巧还是情感的表现,作品的要求都令人屏息。
辛颖完成得很好,仿佛这支作品为她而编。她说,“我虽然没经历过西班牙内战,但我知道二战对中国人集体的创伤……玛莎·葛兰姆舞蹈中的戏剧性和中国人喜爱的大悲大喜如此相通。”
巡演结束回到纽约,舞团公布了新一个演出季晋升的五名舞者——其中两位被晋升的首席舞者里,辛颖就是其中之一。
舞团目前有五位首席,两位女首席除了辛颖,还有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简佩茹,在此之前,台湾舞者许芳宜也曾是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非常瞩目的首席。辛颖则是第一个从中国大陆过去晋升为首席的舞者。
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对东方面孔偏爱有加吗?
同样的疑问《纽约时报》也关注过,《纽约时报》评价她们“强有力的表演,展现了女性的力量,体现了玛莎·葛兰姆的精神。”
“中国的舞者训练基础很好,一旦头脑开窍,就会走得很快,表现力也会很不一样。”
辛颖说,舞团新排一个作品,或新邀一个编导合作,所有舞者,不论级别,都会放在一起公开选角,编导选中谁就是谁演。辛颖胆子大,舍得拼,教一组动作很快就可以学会,正因此,她能脱颖而出,获得很多机会。
2015年,西班牙著名编舞纳什·杜阿托就曾挑中辛颖,为其量身打造《Depak Ine》,上演后引起轰动,备受关注。这也为她之后快速晋升首席做了铺垫。
同样,逐渐好转的还有她和母亲的关系。2015年舞团来中国巡演,媒体做了很多报道,辛颖母亲熟悉的舞蹈家沈培艺、杨丽萍都在电视采访中提及玛莎·葛兰姆,“我女儿好像就在她那边跳舞。”
演出时,辛颖在台上跳《深沉的乐曲》,母亲坐在下面看,“她不一定能看懂,但终于让她看到我在做什么”,采访时,提及这段,辛颖哽咽了。
“她逐渐觉得我的决定是对的,女儿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她终于开始放手,打开心结,也因为这样,她在国内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母女俩终于达成和解。辛颖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拼劲全力,证明了自己当初的选择。
2015年仿佛是辛颖的吉年。也是那一年,辛颖在北京邂逅了她的美国老公。一个身在纽约的中国人和一个身在北京的美国人相遇,仿佛注定了惺惺相惜。两人一见钟情,无话不谈。2016年,他们在美国结婚。
理解玛莎
成为首席的辛颖少了群舞的演出压力,但担起了更多主演的重任。在舞团,辛颖每年平均的工作时间有30周,演出季一旦开始,工作强度非常大。
辛颖说,“舞者们训练时没法比划,葛兰姆的作品要求舞者训练时情感就有展现,否则一个‘收缩’的动作,出来就是怪怪的。我们一天训练6个小时,很难,正因此,舞者之间非常团结。”
除了葛兰姆的经典作品一直被复排上演,舞团还会邀请不同风格的编导创编新作,保持活力。
2015年,舞团来中国巡演带来的都是葛兰姆的老作品,部分媒体和观众曾经质疑,“曾经最现代的葛兰姆舞团,还能跟上时代吗?”
辛颖特别指出,“我们现在演出,30%是老剧目,剩下的都是新的,从舞蹈剧场到最当代,甚至流行的风格,无所不包。新剧目证明了葛兰姆舞团为什么可以存在至今,因为葛兰姆的舞蹈技巧还在演化、创新。”
“葛兰姆活到了90多岁,她把她的系统完成得特别好,全世界的现代舞可以说都受到了她的影响。葛兰姆舞蹈学校也在不断地更新和系统化,美国很多舞蹈学校,包括茱莉亚学院,葛兰姆都是必修课。”
辛颖觉得,很多人认为葛兰姆的技巧老了、没用了,那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它。
辛颖如今还一直协助玛莎·葛兰姆舞团的排练总监开设大师班,进行排练和指导。她对传播正确的葛兰姆技巧乐此不疲,因为她是受益者,看到了它的好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难得的夏休,她坚持回来给一群非专业舞者做大师班。
“之前大家对葛兰姆技巧有误会,外国人可能讲不明白,但我知道我能讲清楚,我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
曾经做过老师的辛颖表达欲望很强,她希望之后能和舞团协商,做更多沟通和培训的事。“我还有很多学生,他们有很多问题问我,我希望回国做更多事情,能帮到他们;葛兰姆舞团也很缺人,我也要帮着培养新人。”
同样,曾经学舞蹈编导的她还在继续编舞。去年,她做了两个舞蹈电影,其中一个是《悲悼变奏曲》。
汶川地震后,辛颖一直不敢回去看北川地震遗址,“好多年之后,我陪我的一个老师回去,我还记得我到那儿的感觉——整个头像被蒙了一层布,很厚很重,泪一直流,根本停不下来。”她把这种沉甸甸的情绪编成了舞蹈,有了舞蹈电影《悲悼变奏曲》。
关于编舞,辛颖特别提出,“有些学生告诉我,想考国外编导专业的研究生,其实国外是没有舞蹈编导这个专业的,大家所有的舞蹈和技法都要学。”
“葛兰姆舞蹈学校从来不会说自己就是最好的。在这里,我们也要训练芭蕾,还可以学艾文·艾利的风格、霍顿技巧、荷西·李蒙、嘎嘎技术……学校会打开门,给你充分的信息,让你选择。学校还会请很多不同风格的大师来教课,只要能开发学生,对学生好的都可以学,而不是看你专长某项就学某样。”
【推荐】
采访之余,辛颖还对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今年的新演出季做了推荐。
舞团今年的演出季会在纽约城市中心开启,主题是Sacred and Profane(神圣与世俗)。
你会看到非常神秘、有仪式感的《春之祭》,还有反战题材的《大事记》,我是《大事记》首演场的主角,这个角色基本是所有“葛兰姆”女舞者的终极目标。
还有我最喜欢的剧目之一《Embattled Garden》(战争之园),讲的是夏娃、亚当还有莉莉丝和毒蛇之间的战争,所有道具、布景都由著名艺术家Isamu Noguchi制作,这些都是在博物馆才可以看到的大师作品。
还有去年才首演的作品《Mosaic》(马赛克),由比利时编导Sidi Larbi Cherkaoui打造。
美国9.11事件后,舞团创立了《悲悼变奏曲》这个项目,今年正好是十周年。这个项目是请各个国家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以葛兰姆的经典独舞《悲悼》为灵感,编出自己的《悲悼变奏曲》,目前舞团已经了有十几个版本,今年也会有几个新版本出现。
舞团今年还有几个新作品出台,风格都不同,都是为了测试葛兰姆技巧陪养出来的舞者,以及舞团如何适应不同风格的现代舞。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项目,30多个美国孩子自愿报名参演葛兰姆的作品《Panorama》(全景图),希望这些孩子未来也可以把葛兰姆传递下去。
在纽约居住多年,辛颖也对纽约当地的艺术、生活做出了推荐。
-最推荐的剧院?
- Joyce 剧场,以舞蹈演出为主,不大,可能只有四百多个观众席,观众离舞台近,演员的每一个呼吸你都不会错过;BAM剧场,这是很多我爱的舞团的指定剧场,包括皮娜·鲍什,我最近刚去看了,好棒;华盛顿公园是我很爱路过的地方,你会看到一些水平特别棒的艺术家在这里表演,离纽约大学很近,年轻人特别多。
-最喜欢去的博物馆或艺术馆?
-Whiteney Museum,以前在上城,后来搬到下城,除了经典和当代的展品,它主要偏年轻化,每年都会做一个艺术展,很多艺术家都是90后,你会看到很多新鲜有创意的东西。我很喜欢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它在这一块的内容也非常棒。
-最喜欢去的公园?
-High Line公园,这里以前是老的火车轨道,后来被改成了高空公园。
-最喜欢的舞蹈服牌子?
-Elevé,它家的舞蹈服很漂亮又很舒服。好多舞蹈服穿一整天的话脖子和后背负担很大,但这个牌子的设计很舒服。
-最常去的餐厅?
-意大利餐厅Malaparte,就在我们舞团旁边,离我们特别近,东西超级正宗、好吃!这里也是我们平时开会的据点。
纽约十四街还有一家东北菜Auntie Guan's kitchen,馋家乡菜的时候我会去。我小时候就喜欢吃锅包肉,这里就有,一定要传统的做法,还有酸菜粉呢!
1.《【许芳宜】舞者聊天|从绵阳到纽约,她是葛兰舞蹈团少有的中国女性首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许芳宜】舞者聊天|从绵阳到纽约,她是葛兰舞蹈团少有的中国女性首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669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