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形势图

公元352年春,冉闵率部在常山、中山(今河北定州)一带游食——一边游荡,一边寻找食物。

这一举动,乍看起来非常奇怪,但细想一下,似乎也不是不可理解——邺城的府库早已空了,周围都是一片焦土,难以养活冉闵这支部队,而常山一带受战乱的影响较小,资粮相对多一些,可以让他们吃饱肚子。

但冉闵这么做非常冒险。

因为距他近在咫尺的中山,就已经是慕容鲜卑的地盘!

对此,冉闵当然不可能不清楚,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一方面,魏军实在是饿坏了,在这里能找到吃的,当然不愿走;

另一方面,冉闵向来胆大,从来都是天不怕,地不怕——即使面对强大的慕容鲜卑也是如此。你要来就尽管放马过来吧!

东风吹,战鼓擂,我是冉闵我怕谁?

就这样,冉闵毫无顾忌地把自己暴露在了鲜卑人的眼皮子底下。

老谋深算的慕容俊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他之前一直都在坐山观虎斗,先是看着冉闵和石祗拼,再是欣赏冉闵和刘显打,如今刘显和石祗都灭亡了,冉闵也已经奄奄一息,现在又孤军在外,兵少粮稀,此时再不出手,更待何时?

公元352年四月,慕容俊命慕容恪率部攻打冉闵,自己则率大军驻扎在中山,以为声援。

当时冉闵正在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听到这个消息后,部将董闰、张温劝谏他说:敌军乘胜而来,气势正盛,而且兵力占优,我们应避其锋芒,等他们懈怠之后,再调集更多兵力,与他们决战。

然而,就像陶瓷天生和电绝缘一样,冉闵天生和“避”这样的字眼绝缘——在他的脑海里,从来都没有避风,只有抗风;从来都没有避险,只有冒险;从来都没有避难,只有迎难而上!

他不仅当即严厉地否决了董闰等人的提议,还豪情万丈地说:我正要平定幽州,斩杀慕容俊。如果遇到区区一个慕容恪就不敢和他交战,天下人怎么可能会服我呢?

不过,冉闵毕竟不是无脑之人,他也许有些蛮横,但绝不会蛮干。

考虑到安喜这个地方与慕容俊的大本营中山之间距离实在太近,冉闵并没有在那里迎战慕容恪,而是率部往常山方向撤退,打算先诱敌深入,再占据有利地形,与慕容恪决战。

但冉闵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看到冉闵南撤,慕容恪立即率军追击。

由于魏军大多为步兵,而慕容恪部下则全都是骑兵,没过多久,慕容恪就在廉台(今河北定州息冢镇西南廉台村)附近追上了冉闵。

廉台,因战国时赵将廉颇在此建有点将台而得名,现在更因即将到来的这场火星撞地球的大决战而永垂青史!

慕容恪画像

对战的双方,一方是汉家勇士,一方是鲜卑铁骑;

双方的主帅,一个是被时人称为当世第一猛将的冉闵,一个是被后人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的慕容恪。

冉闵果然是名不虚传,他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很快就将燕军击退。

慕容恪也绝非浪得虚名,他镇定自若,军令如山,很快燕军就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一个是降龙十八掌,势大力沉,虎虎生风,让你无法招架;

一个是凌波微步,闪展腾挪,轻快灵巧,让你无处着力。

就这样,双方连续打了十个回合。

冉闵十战十胜。

慕容恪充则分发挥出了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燕军散而复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然而,尽管伤亡并不太多,但燕军的士气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冉闵素有威名,其部下又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战斗力颇强,故而在多次进攻未果后,燕军将士大多产生了畏敌情绪。

慕容恪对此洞若观火,便立即骑马巡阵,鼓舞将士们说:冉闵虽猛,但并无谋略,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其士卒虽然看似强悍,但饥饿疲惫已极,坚持不了多久。我军人数、体力、装备都有明显的优势,绝无不胜之理!

在他的大力鼓动下,燕军的士气重又高涨起来,又再次向魏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见燕军依然苦苦相逼,冉闵也急了。

他知道,如今敌众我寡,敌逸我劳,敌饱我饥,敌方有马可乘我方只能靠腿,时间拖得越久,对自己就越不利。

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必须马上做出改变!

见远处有大片丛林,他突然有了主意。

骑兵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来去如风,但在茂密的林地,不仅骑兵的速度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战马庞大的身躯反倒成了累赘,行动远不如步兵灵活,这样一来,自己正好可以扬长避短,将敌军彻底击败!

于是他马上挥动令旗,指挥军队向丛林移动。

但他的如意算盘又再次落空了。

前燕参军高开识破了冉闵的用意,他对慕容恪说:我军骑兵利于平地作战,一旦让冉闵进了树林,我们就会陷于被动。应该马上派出轻骑兵前去拦截,与敌军刚一交手,就佯装败退,把敌军诱至平地,然后再击之。

慕容恪依计而行。

就像定力不够的男人往往禁不住性感美女的再三挑逗一样,定力不够的冉闵最终没有抵挡住燕军的不断挑逗。

他对前来骚扰他的燕军紧追不舍,再次率军回到了平地。

他还是太容易冲动了。

这和他的对手完全不同。

慕容恪是冷静如冰,他是热情如火。

慕容恪是理性大于感性,他是感性大于理性。

这是冰与火的较量!

这是理性和感性的比拼!

在这样的对局中,理性强的往往胜算更大,因为他们情绪的波动更小,更不容易出错——围棋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就是这样的例子。

扯远了,让我们回到现场。

看见冉闵中计,慕容恪脸上掠过了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微笑,接着又迅速恢复了惯常的平和——仿佛一颗石子划破湖面,湖水只是荡起一圈微微的涟漪,马上又平静了下来。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心绪更沉稳些。

因为他知道,决战的时候到了。

他下令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部,对将领们说:冉闵性情轻率,锐气十足,兵力又比我们少,必然会拼死与我们作战。到时我率领中军抵挡住他的冲击,然后诸位再从左右两翼对其合围,我们必胜无疑。

诸将都有些将信将疑——你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问题是,冉闵的攻击力这么强,你能挡得住他多久?

不过,见到慕容恪的布阵后他们就相信了。

不是相信,而是确信。

此役慕容恪创造性地排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阵形。

他下令挑选了五千名鲜卑骑兵,将他们的战马用铁链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整齐划一的方阵。

按照史书记载,入选的要求是两个,一是善射,二是勇而无刚。

善射当然是擅长射箭的意思,勇而无刚就让人费解了——勇敢但是又不够坚强?

当然不是。

我个人感觉,大概是指不怕死但战斗力不够强的人。

毕竟,这些人是作为肉盾,用来抵抗冉闵的冲击的。对他们,尤其是排在方阵前列的人来说,战死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可以说是必死无疑,因此首先必须不怕死。同时他们并不负担攻击的任务,所以并不需要太强的战斗力。

整个方阵就如一堵移动的铁墙,除非你把所有的人马全都杀死,把所有的铁链全部斩断,否则其阵形永远不可能被冲乱!

这种阵形,被后人称为“连环马”。

慕容恪自己骑着马站在方阵正中,同时高高竖起他的大旗和伞盖,随后指挥整个方阵缓缓向前推进。

此时,冉闵也远远地看见了燕军阵营中的大旗。

慕容恪就在那里!

擒贼先擒王!

只要把慕容恪所在的中军冲垮,敌军就不战自败了!

没有片刻犹豫,他就立即领着全军向敌方的中军冲去。

等到了前燕军阵前,他才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怪阵?战马居然都是连在一起的?

他的大脑迅速开启了搜索引擎,进入了搜索模式,但无论怎么搜,始终只有一个结果: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记录。

他不敢相信,更不愿相信,只好一次又一次地继续搜,却依然一无所获。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打吧。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人到敌前,不能不打。

冉闵咬了咬牙,一拍朱龙马,左手挥着双刃矛,右手挺着钩戟,率先冲入敌阵。

其余的魏军也都紧随其后向敌军发起猛攻。

冉闵矛戢并舞,勇不可当,很快就杀死敌军三百余人。

然而,杀一个敌兵,只不过是相当于从长江中舀掉了一壶水,似乎根本就无关痛痒;杀三百个敌兵,只不过是从长江中舀掉了三百壶水,还是无关痛痒……

总之,无论冉闵和冉魏将士们怎么冲击,鲜卑人的阵形始终都纹丝不动;无论他们怎么奋勇,鲜卑人的铁壁一直都牢不可破。

在徒劳地冲杀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终于累坏了,终于泄气了,也终于绝望了。

显然,想要冲垮敌军,相当于想要让人妖怀孕一样——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在冉闵的带领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但他们的攻击力度却像皮球自由落体后的弹起高度那样一次比一次低。

毫无疑问,他们的体力已达极限!

见此情景,慕容恪一声令下,左右两翼的鲜卑骑兵立即从侧面向冉魏军猛扑过来。

此时的冉魏军早已精疲力竭,几乎连举块板砖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能挡得住前燕军排山倒海般的冲击?

此时的冉魏军早已士气尽失,几乎连拔腿求生的欲望都没有了,哪里还能扛得住前燕军猛虎下山般的狂飙?

很快,冉魏军就被分割包围,乱成一团。

看着身边的将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直至所剩无几,冉闵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只好长叹一声,跃马挺矛,拼死杀出重围,单人匹马,向东疾驰而去。

慕容恪连忙令众将紧紧追击。

冉闵策马狂奔,一口气跑了二十多里,眼看就要逃出追兵的视线。

但意外发生了。

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他胯下的朱龙马突然一声惨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地,一下气绝身亡——它是被活活累死的。

冉闵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燕军一拥而上,将其擒获。

这一战,冉魏军全军覆没,尚书仆射刘群(刘琨之子)等随军大臣大都死于乱军之中,皇帝冉闵也成了阶下囚。

而燕军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仅士兵死伤惨重,参军高开等多名高级将领也在此战中阵亡。

位于冉闵祖籍地河南内黄的冉闵塑像

公元352年四月二十日,冉闵被送到了此时前燕的国都蓟城。

慕容俊大喜,为此特意大赦天下。

他坐在大殿之上,得意洋洋地责问冉闵: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你小子不过是个才能低下的奴仆,怎么能妄自称帝?

冉闵理直气壮地回答: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种人面兽心的夷狄尚且要称帝,何况我是中原英雄,怎么就不能当帝王!

慕容俊闻言不由恼羞成怒,当即命人将冉闵狠狠地抽了三百鞭子,再把他押到旧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向太庙献俘,以告慰祖父慕容廆和父亲慕容皝的在天之灵。

五月三日,冉闵被斩于龙城遏陉山。

冉闵死后,遏陉山附近方圆七里草木皆枯,蝗虫大起,从初夏的五月到寒冬的十二月,整整七个月时间都没下过一滴雨。

眼看灾情越来越严重,慕容俊急了,思来想去,他觉得这很可能是冉闵的鬼魂在作祟,无奈只好派人到遏陉山隆重祭祀冉闵,并给他上了一个谥号:武悼天王。

祭完当日,天降大雪,灾情解除。

冉闵叱咤风云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号,但围绕他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说他是残忍屠夫。

有人对他是奉若神明,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

这也许并不足为奇,因为冉闵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

他曾经效忠于胡人政权,后来则与胡人势不两立,在他政治生涯的末期却又想招抚胡人;

他屠胡不遗余力,但他对汉人也并非手下留情,无论是在后赵时期征讨东晋时对晋人,还是在当了皇帝后对犯颜进谏的臣子;

他“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个性是对他的成功帮助很大,但这样的性格也是导致他败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开车如果只知道踩油门不知道刹车,迟早会出事故一样。

我觉得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对冉闵的功过说得颇为客观:

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俊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

至于网上流传的所谓“冉闵拯救了汉人”的说法,那似乎只是海市蜃楼而已——虽然看着挺壮观,但却根本就不是真的!

(节选自云淡心远新书《彪悍南北朝之十六国风云》)

1.《武悼天王冉闵的最后一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武悼天王冉闵的最后一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