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出生于古文大院,母亲是豪门名媛,父亲精通琴棋书画。
父母要用海清闺秀养,抄《朱子家训》,吃饭时不要出声,出门时要穿戴整齐。
大一点的海清被送到少年宫练习舞蹈,凭借天赋入选江苏省歌舞剧院,又跳了8年舞。
由于身体反复疼痛,海清们不得不放弃舞蹈,选择北展,成为黄磊学生,走上演员的道路。(莎士比亚)。
海清老师被判死刑:“不演戏,不搞笑,电视剧演不了。”
海清偏偏不相信命,反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成为了“儿媳专家”。
出道20年,以海清《儿媳妇师父曲》吃了时代的红利。
这首《四部曲》分别是《双面胶》 《王贵与安娜》 《蜗居》,还有最近很火的《心居》,还有上海,导演都是腾华涛。
海清适合演这种婆婆的话剧。她的表演具有接地气、饱满、细腻和强烈的记忆点。
第一部分《双面胶》
这部话剧是海清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那之前,她已经经营了5年的龙彩。
海清可以得到腾华涛的称赞。在黄磊的推荐下,黄磊叮嘱道:“这部戏即使没钱也一定要拍。”
大海辛苦地等了半年,终于进了队。
她饰演的胡丽娟一出场就是典型的上海姑娘。
有时髦的卷发,一口上海腔,和丈夫李亚平撒娇。
在公司里,胡丽娟对女同事夏沫来说是嫉妒和讨厌的对象,和好丈夫结婚,每天吃现成的东西,她的脸上充满了自豪感和优越感。(莎士比亚)。
回到家,胡丽娟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唉,唉,撅着嘴卖萌,脱去了娇小姐的样子。(莎士比亚)。
海清是个江苏女人,但从声音到表情,他掌握着上海女人的特性。
胡丽娟本来就是天上的骄傲女,父母是上海原住民,丈夫听话上进,大家都围着她。
但是这一切在婆婆来后一点一点瓦解了。
李明启饰演的北方婆婆有着强烈的封建思想,过分爱儿子,苛待儿媳,改造胡丽娟,让胡丽娟感到窒息和束缚,从而引发矛盾,李亚平周旋于母亲和妻子之间,像一块双面胶一样贴在任何地方都是错误的。(莎士比亚)。
婆婆的恶毒,丈夫的软弱,让胡丽娟一点点枯萎,从千金小姐变成了绝望的年轻女人,酿成了人生悲剧。
我们可以从海清演绎中看出胡丽娟战后的颠覆性变化。
一开始胡丽娟对婆婆的言行是震惊和蔑视。
比如,从火车站打车回到宿舍,婆婆盯着计价器,脸上满是对钱的遗憾。坐在一边的胡丽娟笑得满脸都是轻蔑和傲慢。
胡丽娟从小没吃过苦,也没见过人性的黑暗,她完全低估了婆婆的强势和霸道。看到婆婆把家里的沙发盖上毛巾被,给名画《大浴女》贴上挂历,她充满了无奈和愤懑。
胡丽娟和公婆第一次正面交锋,是因为公婆催生,她不想因为生孩子降低生活质量,却被公公一顿“传宗接代”的大道理训了一通。胡丽娟沉默不语,委屈却要溢出屏幕来了。
公婆的不明事理,加剧了胡丽娟和李亚平的矛盾。孩子流产后,亚平的冷漠让胡丽娟心酸又失望。
后来,李亚平的“妈宝”特性逐渐显现,他体谅母亲的不易,却忽略了胡丽娟的感受,两人总是争吵不休。
真正压垮胡丽娟和李亚平婚姻的是,两家矛盾激化,因为李亚平的姐姐要集资,李亚平让胡丽娟向父母借10万块救急,结果钱最后打水漂了。
李亚平父亲得了肺癌,胡丽娟跑前跑后联系医生,同时让李亚平考虑现实,不能盲目治疗,最后倾家荡产,得不偿失,结果胡丽娟被误会为心狠凉薄。
孩子出生后,婆婆对胡丽娟更加恶毒,一边“抢”孩子,一边给孩子灌输“妈妈坏”的思想,胡丽娟再也忍受不了,要把婆婆赶走,李亚平护母心切,把拳头挥向了胡丽娟。
原著的结局是胡丽娟被李亚平打死了,但导演不忍放出这个结局,最终还是用胡丽娟和李亚平和好营造圆满结局。
《双面胶》的原型是真实故事,现实比电视剧还要残忍得多。
胡丽娟和李亚平的婚姻悲剧,在于两代人的思想差距,在于两家人的条件差异,更在于两个人之间逾越不了的价值鸿沟。
凤凰男的自私和虚伪,上海女的矫情和自我,就像两颗定时炸弹,到最后都遍体鳞伤。
这部剧上映后引发热烈反响,海清也因此一夜成名,直到现在,该剧依然经典,数次回味,依然感触颇深。
第二部曲:《王贵与安娜》
《王贵与安娜》是由《双面胶》原班人马操刀的,剧名取自农村题材小说《王贵与李香香》和《安娜.卡列尼娜》。
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名字,寓意着男女主角与生俱来的差距。
但该剧摒弃了狗血桥段,只是将革命年代背景下中国家庭的琐碎和温情展现给观众。
海清和林永健为了呈现出最生活化的效果,还特意研究了吵架该用多大的音量和语速。
和《双面胶》里面的角色不同,海清饰演的安娜和林永健饰演的王贵,都像我们身边的人,简单平凡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十出头的海清,扮演起二十多岁的安娜,毫无违和感。两条马尾辫,绑上粉色蝴蝶结,格子衬衣配上背带牛仔裤,颇具年代感,又将安娜的“小资情调”展露无遗。
安娜原本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十年浩劫,家道中落,知青返城后,她成了皮革厂的一名工人。
但她仍然没有放弃对文艺的追求,午休时间,别的工人都忙着吃饭聊天,她却坐在窗户边看《安娜.卡列尼娜》,幻想着轰轰烈烈的爱情。
这一幕展现了安娜的“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性格特点,也为她和王贵的爱情波折埋下伏笔。
和王贵初次见面,得知王贵也喜欢听戏剧时,安娜以为找到同道中人,两眼放光。
直到王贵说自己听的是河南梆子,还一时兴起唱了起来,安娜的脸色立马变了,眼神里满是嫌弃。
出生农村的王贵,长相普通,穿着土气,吃饭吧唧嘴,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笨拙和没品味,入不了安娜的眼,但架不住安娜的家人认为王贵老实可靠,在多方误解和撮合下,还是走进了婚姻殿堂。
婚后,安娜和王贵有很多生活习惯上的摩擦,比如王贵因为男人尊严不愿意“用水”,两人产生了第一次矛盾。安娜的脸拉得老长,脸色严峻,仿佛受尽委屈。
镜头一转,安娜小嘴一噘,眼神一瞥,嘴上说着狠话,脸上却写满了娇羞,活脱脱一个新婚小媳妇的模样。
和王贵回到乡下婆家,看着低矮破旧的房子,一屋子打扮脏兮兮的兄弟姐妹,以及乌漆麻黑的水杯,安娜浑身不自在,却又不得不假装高兴,那笑容简直比哭还难看,和兴奋不已的王贵比起来,十足的喜剧色彩。
孩子出生后,婆婆到城里来帮忙看孩子,乡下婆婆邋遢的卫生习惯,引来安娜诸多不满,从而发生激烈争吵。经过几年婚姻的磨砺,安娜身上的傲气少了一半,多了已婚妇女的无奈和市井。
安娜是个不甘平庸的女人,恢复高考制度后,她一心想考大学,追求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但是怀着二胎,又得不到王贵的支持,夫妻关系陷入冰点。
安娜和王贵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争吵,但只要王贵服软,安娜都会原谅。
安娜唯一无法原谅的是,王贵和同事肖桂芳暧昧不清,撞破王贵“奸情”的一瞬间,她没有歇斯底里,眼里噙满泪水,脸上写着绝望,海清用极度克制的方式,展现安娜心如刀割的情绪。
后来,安娜和初恋情人刘波重逢,少年时未完成的倾诉瞬间喷发,面对刘波的橄榄枝,安娜还是选择了王贵。
安娜与王贵的故事,更像我们父母那辈的感情,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遇到多少背叛,最终还是白头偕老。
初看《王贵与安娜》的故事,感动于男女主角之间甘苦与共的真情,但再次翻阅,心里更多的是五味杂陈。
王贵与安娜的婚姻,很难用“幸福”二字去衡量,背后有着无数的妥协和忍让,磨平自己的棱角,放弃自己的梦想,换来与你白头到老,不管值不值得,都是一代人的宿命。
第三部曲:《蜗居》
2009年,《蜗居》是年度电视剧中的一匹黑马,在零宣传的情况下,斩获收视高潮。
同时,海清也凭借这部剧步入事业巅峰。
短短35集,囊括了当时社会的几大关键词:房奴、情人、腐败,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引来无数人的分析和思考。
整个故事围绕着郭海萍的买房梦为主线,郭海藻的上位之路为副线,把徘徊在上海大都市的底层女性的爱与痛展现得淋漓尽致。
海萍和苏淳大学毕业后,到上海打拼,在老式阁楼租了一间十平米的房子,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和邻居共用的。初出茅庐的海萍,眼睛里是有光的,她对未来憧憬着期待着。
海萍的妹妹海藻大学毕业后,为了省房租,挤进了海藻的出租屋里,随着孩子的出生,海萍越发想要买房。
为了攒钱买房,海萍把孩子送回了乡下,从牙缝里省钱,连长途电话都不舍得打。
工薪阶层每个月拿着死工资,根本凑不够首付。看着孩子渐渐长大,房价愈发高涨,海萍让苏淳向父母借钱,但苏淳开不了口,悄悄去借了6万高利贷。
经济紧张,夫妻矛盾加剧,海萍总是抱怨苏淳无能,两人时不时就引战。咄咄逼人的表情,快节奏的台词,海清完美诠释了海萍强势执着的个性。
海萍一面很现实,另一面却想走捷径,比如买彩票碰运气,这个情节为海萍默认海藻和宋思明的关系打下基础。
被金钱逼到谷底的女人,内心的自私和贪婪,在细微之处展露无遗。
勾搭上宋思明的海藻,利用宋思明的关系,借钱给海萍,帮海萍找家教工作,默默托举海萍的买房梦,从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苏淳为了赚钱,不惜泄漏公司的商业机密,最终被刑事拘留,在宋思明的帮助下,才帮苏淳解了围。
此后,在宋思明的照顾下,海萍和苏淳住上了大房子,海藻成了衣食无忧的情妇,一家人在现实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最终宋思明倒台,海藻流产,悲痛不已三个月后,她出国了,而海萍和苏淳回归到了平凡普通的日子。
这整个故事看似是将外地女性的买房梦,实则包含着太多敏感和腐败的内容,将人性最肮脏的一面狠狠地撕开给观众看。
海萍想要在上海买房立足本身是没错的,错就错在自视过高,认不清自身的局限性。当一个人要得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海藻同样如此,出身平凡,却想要靠一张脸攀高枝,结果误入歧途,葬送一生。
《北京人在纽约》里面有一段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她,就送他/她去江州,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她,就送他/她去江州,因为那里是地狱。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天堂和地狱,全凭自己选择。
第四部曲:《心居》
《心居》和《蜗居》只差一个字,却是截然不同的故事。
开端都是围着买房开始的,但《蜗居》站在更高的角度,展现社会畸形的一面,而《心居》更多的是体现一个外地媳妇在丈夫去世后如何在上海重启人生的。
时隔十几年,海清再次出现在滕华涛的镜头下,年过四十的她,在饰演这类角色时,更加自然灵动。无需刻意装扮成熟,站在那里就把角色立住了。
《心居》的故事从2017年秋天的上海开始。
冯晓琴一出场就在菜市场买菜、砍价,一身朴素的着装,不施粉黛的面容,呈现出了一个天天买汰烧的外地媳妇形象。
嫁到顾家十年,冯晓琴的生活围绕着一大家子人的衣食住行,天天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面临长辈和大姑子的挤兑。
冯晓琴最大的愿望是,买一套属于的自己的房子,和老公儿子过三口之家的生活。在她看来,房子是一个人的脸面,买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为了买房,冯晓琴怂恿丈夫顾磊和大姑子顾清俞借钱,但顾清俞不同意。
紧接着一帮亲戚前来劝说冯晓琴不要买房。冯晓琴被激怒后,当场数落起长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明事理的公公,决定帮冯晓琴,把他叫到一边说心里话,当公公表示从来没有把冯晓琴当外人时,她一秒落泪,所有的委屈和愤懑都有了出口。
买房之外,冯晓琴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望夫成龙,送顾磊上夜校,让他考证书,争取早日升职加薪。但顾磊却是个不求上进的人,无论冯晓琴如何鞭打,他就是不成器。
顾磊意外身亡,冯晓琴悲痛欲绝,这一剧情海清贡献出了教科书般的演技。心如死灰,绝望至极,却一滴泪都没有。极力克制,收放自如,瞬间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丈夫走后,冯晓琴走上了自立自强的路,她不再依赖顾家的任何一个人,她开始送外卖赚钱,养活自己和儿子。
起早贪黑,日子忙碌又辛苦,但这时候的冯晓琴在顾家,不再唯唯诺诺,她变得更加坚定自如。
因为顾磊的意外身亡,冯晓琴和顾家人之间有了隔阂,但是在公公的主动化解下,她渐渐打开心结,决定和顾家人好好相处。
这部剧还没播完,但可以预料到,后来的冯晓琴一定活成了更强大更自信的自己。
相比前面的三部“曲”,海清在《心居》里面的表演,多了许多细节刻画,让人物更加饱满生动。
面对公公的关心,她极力克制眼泪,还下意识的做出擦拭汗水的动作,将冯晓琴柔软悲苦的内心活动展现出来了。
冯晓琴送外卖后,每次回到家时,走路姿势有些驼背,行动缓慢,那种疲惫的模样令人心疼。
《心居》的立意是寻找一个心灵归宿,这个归宿可以是房子,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自洽的自己。
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房子车子票子,让无数都市人焦虑,可是焦虑之外,又如何安放我们躁动不安的内心呢,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 总结:演员会随着角色而成长
为什么我说海清吃下了时代的红利,因为她饰演的“媳妇”角色是紧跟社会发展的。
《王贵与安娜》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现状,而《双面胶》和《蜗居》体现的是十几年前的婚姻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心居》体现的是新时代女性的自立自强。
在过去,女性在婚姻里没得选,只能赌运气,运气不行就忍让和妥协,糊糊涂涂地过一生。
在这个时代,婚姻不再是女性的必需品,她们可以成全自己,可以给自己一个港湾。
海清的“媳妇四部曲”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展现了海清一路走来的蜕变和成长。
三十来岁演上海媳妇,和四十来岁演上海媳妇,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年轻的时候,要装成熟装市井,如今海清是完全融入角色,给观众贡献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演绎。
(全文完)
【愈姑娘】记录娱乐圈的风云骤变,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
1.《【海清个人资料】评分8.0是海清《儿媳四部曲》,没想到会吃到时代的红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清个人资料】评分8.0是海清《儿媳四部曲》,没想到会吃到时代的红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91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