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历独立战争后,事实上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完全摆脱了英国的影响和控制。

他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充其量就是不给英国上税,挣脱了一些发展上的束缚,成果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特别是他的经济基础,还是处于一种殖民地之前的模式,在英国的经济大循环里面,供应原材料。他的那个种植园经济还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尤其是棉花,就是英国纺织业的上游。


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一点:一个国家的部分地方在别人的圈子里面混饭吃,他的离心力是很大的。北方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还好说,矛盾还不突出,等北方工业获得了大发展,那么冲突就不可避免。



当时北方和南方是两个经济圈,南方跟英国是一个圈子的,形成了闭环,北方是拿不到南方的市场和原材料的,这个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还越来越大。


美国当年独立的时候只有十三州,之后就发起了西进运动,开始向西扩张。这个时候北方在扩张,南方同样也在扩张,他的种植园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能量越来越大,严重的制约了北方的发展。


那么随着矛盾的深入,北方开始以废奴为突破口,开始向南方发难,最后南北战争就爆发了。这个事情一开始到结束跟解放黑奴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那个只是一个借口,一个由头而已。



双方打口水战的时候,北方说南方蓄奴,破坏人权。南方也反击啊,说我那个是包吃包住,黑人被我们养的黑黑胖胖的,你那个北方血汗工厂包吃包住吗?有五险一金吗?


说白了,北方和那南方,一个是农奴,一个是工奴。那个不去工厂上班就要饿死啊,看似有选择其实是没有选择的,还不如黑人农奴享受的待遇,只是说工奴玩得更隐蔽一点,好像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工作一样。


所以说双方的口水战,北方其实也没有那么白莲花,他那个血汗工厂比种植园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南方为什么不把市场和原材料让给北方共同发展?为什么一定要死磕到底?给英国就可以,给北方就不行吗?这里面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这里面有权力问题:如果把市场让给北方实际上就失去了政治的主导权。你依附于他就要受制于他,南方把原材料给英国形成经济闭环也是希望通过外力来加持自身的力量。


那么除了权力以外呢,还有种族问题。这个种植园经济,农耕经济他都是等级森严的,包括印度,包括中国都是如此。而资本主义经济,他是反等级的,强调各种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配置。种族秩序并不是要考虑的内容,这个发展到极至就是凯勒奇计划。



一个靠等级分明来维护统治,各安其位。一个靠混乱和杂交来维护统治,越乱越稳。在哲学上:一个强调动,越快越好。各种资本、物流、人流等各种经济要素转得越快,钱就来得越快。一个强调静,越慢越好,慢代表稳定,代表利益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美国的南北战争,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哲学思想上面尖锐对立的产物。



虽然英国对南方的暗中扶持,这场战争打了4年,美国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但是整体上来讲,美国南北战争还是处于内战的状态,否则就不可能只打4年了,战争结果彻底翻转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场战争本质上是独立战争的延续,是第二次的立国之战。打完这场战争以后美国才彻底的屏蔽了欧洲对美国的影响和控制,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一个国家经济如果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他就形成不了统一的利益,统一的思想哲学,这个时候如果有外力的介入,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像我们中国呢,南北问题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我记得在隋朝统一南方以后,其实对于当地的统治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北已经分离几百年了。


双方不但在经济上早就形成了不同的闭环圈子,在文化心理上也出现了非常大的隔阂。因为南方他始终以中原的正统自居,他实际上瞧不起北方的,对于北方的统治心理上是非常抵触的。


而且当时隋文帝在统一南方以后既没有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那一套,也没有把当地的既得利益集团,世家大族给灭了。陈朝除了皇家少部分人被拿下 ,其实统治阶层并没有发生改变,就换了个皇帝而已。但是他把陕西的权贵放到南方去当官,这就引发了当地权贵的极大不满,统一南方才两年就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这个时候本来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如果能够把南方的既得利益阶层,也就是当地的世家大族好好的清洗一下,释放被他们垄断的土地和社会资源,那么对于隋朝的国祚是有很大好处的,相当于是第二次的立国之战。


但是后来的隋炀帝杨坚并没有这么做,他主要采取的是一种说服,拉拢的策略。说穿了就是港人治港那一套。后世很多人对隋炀帝充满赞美,说他什么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实他的做法相当于承认了南方世家大族的旧有利益,吞下了前面留下的苦果,接收了一个烫手山芋。少了二次革命,旧有的利益格局没有被打破和重组,这其实也隋朝短命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时的南方是非常不好治理的,要想尽量守住、稳住、行成长期稳定的统治就必须要把南北的经济闭环给打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大运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把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把南北的经济融合为一体,增加凝聚力,以完成国家的实质统一。



那么除了经济呢,还有文化活动,这就是被后世广为诟病的三下扬州。其实这个下扬州是一个统战行为,并不是隋炀帝就真的那么好大喜功!因为南方他以衣冠正统自居,他骨子里是瞧不起北方的,他觉得北方都跟那个蛮夷杂交了,已经劣质化,蛮夷化了。


隋炀帝下扬州搞那么大的排场其实就是在展现自己的软实力,让南方看清楚不要瞧不起北方,北方也不差,还是有底蕴的,他是这个意思。除了经济的融合,他也希望达到一种心灵契合的作用。



虽然隋朝的寿命很短,但是他给唐朝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人说隋朝给唐朝做嫁衣,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反正大家一定要清楚,国家的统一一定是要在经济上能够形成统一的闭环,否则他的割裂和动荡就是难以避免的。


我们甚至可以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态,他的闭环程度,来推算他内部政治的张力和稳定。如果一个国家有不同的经济闭环,甚至有地方跟国外形成闭环,那么说明这个国家在实质上是分裂的。明面上统一,其实内部暗流汹涌。


那么如何才能够打破这种经济割据状态呢?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实际上涉及到你的国祚可以维持多久。如果你一个新的朝代不能够比较干净的清除旧贵族,旧势力,那么寿命肯定是长不了的。


之所以会发生改朝换代,就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把大量社会资源垄断了,不管是行业垄断,还是地域垄断,这些垄断的领域财富全部都被当地截留上交不了国库。整个经济循环系统就被堵塞了,久而久之,国家财政崩溃,皇朝覆灭。


所以为什么唐朝可以有近300年的国运呢?就是因为隋朝崩溃以后死人太多,5000多万人口到了唐朝还剩下300多万户,很多的既得利益被打破,很多的资源也被释放了出来,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比较畅通的经济循环系统,这才是唐朝国运长久的原因。


所以唐朝本质上相当于隋朝的延续,隋朝没有完成的二次革命,清除旧有的利益集团,释放社会资源的任务,被以改朝换代,人口大量死亡的方式完成了。



这个二次革命历来算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像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官吏,你不能简单的把他理解成是杀功臣,他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二次革命,大量的既得利益者被杀掉,更多的社会资源被释放了出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循环系统是非常有帮助的。


就是这样一直杀到最后,连官吏都补充不过来了,很多官员都是戴罪行职,你想马上死还不行,先把公务做完了再死。所以经常出现上面坐着的官员被拷得死死的,但还是惊堂木一拍,给下面跪着的官员判处死刑,然后再被锦衣卫牵着带到牢里,等着下一个和他一样的官员判自己。


你还不要以为他只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武将他也杀得差不多了。战功赫赫的徐达,被他一只烤鹅赐死。大将蓝玉,更是牵连诛杀了两万人。可以说整个统治阶层都被朱元璋给清洗了一遍。



但是朱元璋为什么可以这么杀呢?别人都不反抗一下?史书上记载是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反抗的,都被朱元璋非常轻易的给灭掉了。难道仅仅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威望高,手腕硬吗?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分封了25个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极大的加强皇室的力量,官僚集团是难以对抗的。他还专门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官僚集团的戒心是非常强烈的。


所以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官员上书要求削藩,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了避免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其实就是为了剪除皇族羽翼。朱元璋当然听不进去了,直接弄死了事。再说了,就算以后真的藩王造反那又怎么样呢?不还是皇家子孙吗?谁当皇帝都是一样的,对于他来说没有分别。


朱元璋通过分封诸王的方式实现了皇权的扩张,然后再对开国功臣和官僚进行大势清洗,巩固了皇权,也完成了二次革命的任务。



但是天下的官僚是杀不完的,这么大的国家你总得派人去治理吧,你杀一个还得立一个,他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官僚集团的一时失利并不代表永久失利,等到建文登基以后就开始疯狂反扑了。本来在建文当太孙的时候就对那些藩王叔叔们不放心,上台以后被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一挑唆,就开始了大势削藩。


这中间一共废了四个藩王,逼死了湘王全家,燕王朱棣整天装疯卖傻,被逼得生死两难,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以摔西瓜为号,开始了起兵谋反。当然朱棣为了维护自己造反的正当性,就以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为依据,说自己是为了清君侧,发动的靖难之役!


整个过程中各个藩王和勋贵要么中立,要么就或明或暗的站在朱棣这一边。主要就是因为这两个势力是朱元璋能够清洗官僚集团的权力根基,所以文官上台以后,对于这些势力的排挤和打压逼得他们只能另寻出路。否则朱棣怎么敢孤军深入直捣南京呢?肯定是有人带路嘛,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靖难之役的本质其实就是皇权和官僚集团的又一次对撞。可惜的是文官他打得了嘴炮,他打不了仗啊!碰到朱棣这种能征善战的,派李景隆这种废物官二代去打,白白的葬送了几十万军队,为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官僚集团好不容易熬死了朱元璋,难得碰到一个傻傻憨憨的,容易被洗脑的朱允炆上位,正要大展拳脚,剪除皇族羽翼,夺取权力的时候,结果朱棣半路杀了出来。


所以方孝孺为什么会那么愤怒,最后还被灭掉了十族?他并不是在为建文帝尽忠,而是在为官僚集团又一次与最高权力失之交臂而哀嚎!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你不是他,你就很难理解他内心深处的痛苦!



一直到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官僚集团内外勾结引蒙古骑兵入关,在土木堡一举将明军主力歼灭。从此以后勋贵集团一蹶不振,明军三大营的实力再也没有恢复过来。皇权失去了权力基础,文官逐渐把控了朝政。


社会资源慢慢的被各种势力垄断,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税收越来越少,包括茶、盐、矿、海贸等各种税基也逐渐被地方势力所蚕食。整个国家的经济循环系统慢慢变得淤塞和拥堵,财政越来越吃紧,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像之后的民国明显就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因为满清崩溃以后,既得利益者并没有被清洗,也就把通古斯赶下台了而已,统治阶层其实是没有变的。各个地方以省为单位,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中最强的是谁,是江浙财团!


为什么是江浙呢,他跟西方形成了一个大的经济闭环,在这个闭环里面他充当了买办马仔的角色,所以受到了西方的大力扶持,所以发展成了最强的割据势力。


我记得当时的上海,巅峰时期集中了中国近一半的财富,这一半的财富里面西方拿了大头,然后江浙财团可以从里面拿拿代理费抽成。



那么第二强是谁呢?就是东北军阀张作霖。他为什么可以成为二号人物呢,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得到了日本的支持。因为日本一直惦记东北,所以就扶持了这个代理人,把他整成了中国的二号人物。


那么在民国时期,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战争就是以张作霖为首的北方军阀和以东林党蒋介石为首的南方军阀的战争。


这两个势力之所以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就是因为他们都受到了外力的扶持。而得不到扶持的本土军阀就成了跟班的存在。


最后以张作霖兵败退回东北被炸死,张学良举旗易帜为结束,国家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毕竟日本还是不能跟西方比,第一次南北战争以南方的胜利告终。



那么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南北战争就是国共内战了,三年不到的时间,东林党就胜利转进台湾了。毕竟苏联是两超之一,比日本那是要强得多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国政府并没有解决前朝的既得利益者问题,整个国家的经济还是处于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闭环之中,都被各个地方大大小小的势力把持着。


整个民国政府实际上集中不了多少资源来打内战,都被下面的人瓜分了。而且作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江浙财团,恰恰是瓜分得最厉害的那一个,你说这还打个屁啊!所以民国的短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从他的诞生之初就已经决定了。


那么新中国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他的土地革命,共产主义革命把前朝遗留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彻底。相当于整个国家被重新格式化了,所以的资源被重置,游戏重新开始。


也就是说民国没有完成的二次革命,清除旧有的利益集团,释放社会资源的任务,被以改朝换代,共产主义革命的方式完成了。更重要的是他把外部的吸血管道,与西方组成的经济闭环给断掉了,重新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内经济循环系统,消除了各个地方的离心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1.《【凯勒奇计划】南北战争的真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凯勒奇计划】南北战争的真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5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