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河北大学红色战线。

在5月12日和5月19日的两天里,笔者在《红色战线》公众号上分别发表了《河北大学野草图鉴》篇,很多读者看了后都感到振奋和得意。

今天距离野草图鉴下篇发布已逾一月,笔者为大家带来《河北大学鸟类图鉴》,用图文带领大家一同认识校园中的鸟类,以得物外之趣。




前言:时维六月下旬,候鸟南迁尚早,大多数鸟类经历了繁殖育雏阶段,许多刚离巢不久的亚成鸟也在努力适应自然——在大鸟的引导下学习捕食和独立生活,正是鸟类活跃的时节。河大的校园,花叶交映,绿意举目可见,俨然是城市中的一片绿洲,自然也吸引了许多鸟类在此栖息,怡然自乐。从朝霞到月明,鸟鸣之声与上课的脚步声相伴;从楼前到操场,鸟翱之影与穿梭的人海相随。很多人都曾驻足观看过鸟类,看这些自然的小精灵们在空中飞转,在地上蹦蹦跳跳,像《肖申克的救赎》说的那样“每一根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心情也会随之一畅。也会有很多人想知道这些形形色色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小生物都叫什么名字,这篇鸟类图鉴将是一份很好的参考。它不仅会对校园中的鸟类进行一些介绍,还会插入大量精心摄制的河大鸟类照片。与之前的野草图鉴不同,野草图鉴文中照片均由笔者拍摄,而此次鸟类图鉴的照片均由新区一位热爱观鸟的学长(笔名牧童)倾情提供,这些照片既有专业拍摄设备的质量保障,又有构图把控的美感,美观度比之前提升了一个level,希望给大家带来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另外应拍摄者要求,本篇图鉴中图片版权归拍摄者所有,如需使用,一定要先征得拍摄者的许可,具体联系方式请见置顶评论。本文图片和内容特别多,介绍鸟类多达21种,总文字量达到了约7000字,图片视频44张,故一时半会儿不能看完,此时正是期末备考阶段,大家的时间不太富裕,读者朋友们可以先浏览其大概,如果感兴趣就收藏起来,在以后的闲时慢慢阅读,同时可以把它作为工具书,以备不时之需。如果觉得内容有价值,欢迎大家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笔者在此致谢。


一、常见鸟部分

1


摄于河大新区图书馆附近及天空,牧童摄


这种鸟想必大家每天都能见到很多次,它是河北大学校园中最常见的鸟——无论哪个校区,所以把它放在第一位介绍。这种鸟名为灰喜鹊,与接下来要介绍的喜鹊虽然只差一个字,但二者却来自不同的属,生物分类上,不同属之间差距是不小的,比如猫和猎豹,所以不要以为它只是另一种喜鹊。灰喜鹊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及华北和东北均有大量分布,而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则比较少见,是一种留鸟,冬夏都可以看到它们,体型比喜鹊略小,主要特征有黑色的顶冠,天蓝色的两翼和尾,并且尾部很长,其余部位略呈灰色,总体来说很有辨识度。性格吵嚷,喜欢结群活动,经常能在校园听见它们粗哑的叫声,在鸟类中属于比较凶猛好斗的一种,会吃其他鸟的雏鸟和卵,有比较强的领地意识。主食昆虫,也吃一些植物果实,属于杂食性鸟类。灰喜鹊也是安徽省的省鸟。

2


摄于河大新区信香楼附近,牧童摄

介绍完了灰喜鹊,再来介绍一下喜鹊。喜鹊在校园中也比较常见,但比灰喜鹊少,但在笔者的家乡却相反,喜鹊随处可见,灰喜鹊几乎见不到,几百里的距离就让物种的分布差异如此之大。喜鹊是黑白色鸟类,头部、颈部、胸部、背部、腰部均为黑色,飞羽和尾羽则为带有金属光泽的墨绿色,其余部位为白色,飞行时可见两翅端部洁白,如上图三所示。叫声和灰喜鹊类似,也是粗哑之声,但还是有区别。也是留鸟,性格与灰喜鹊基本一致:比较好斗(鸦科鸟类的共同特征)、领地意识强、喜欢成群活动、是主食昆虫的杂食性鸟类。一些研究表明,喜鹊也是智商最高的鸟类之一。喜鹊与人类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也越多。在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和文化中,喜鹊是喜庆和吉祥的象征,关于它也有无数文学作品和传说故事,比如织就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等。喜鹊在世界分布广泛,除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外的大洲均有分布,在中国可见于除大型荒漠和草原外的全国各地。

3


摄于河大新区图书馆附近,牧童摄


这种鸟类大家自然不陌生,《七里香》第一句便唱道:“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麻雀体型较小,特征有黑色的喉部,白色带有黑斑的脸颊,栗色的头部等。叫声短促而频次较高,喜欢群居,不擅远飞,不进行迁徙,是一种留鸟;与人类伴生,性情活泼,不太怕人,但警惕性很高;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谷物为食,育雏时则以昆虫为主;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遍布中国全境,也广布于欧亚大陆;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衍生出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成语;在上世纪曾因认识尚不充分被列入四害,遭到大量捕杀,造成了不小的生态破坏,后经科学研究而获“翻案”。

4


摄于河大新区操场旁边杨树林,牧童摄


周杰伦有首歌叫《印第安老斑鸠》,歌名怪诞不经,让人印象深刻,而在河大的校园里,也能看见三种斑鸠——山斑鸠、珠颈斑鸠、灰斑鸠,接下来将逐一介绍。上面两张图便是山斑鸠,斑鸠看起来都比较像鸽子,因为鸠鸽同属一科,亲缘关系比较近,民间也有时称斑鸠为野鸽子。山斑鸠主要特征有深色扇贝状的羽,羽缘棕色,颈部有黑白横纹形成的图案(照片中此特征不明显,读者朋友可以在网络查询图片补充),叫声也很有特点,也有点像鸽子,比前面几种鸟的叫声更为舒顺悦耳。成群或单独活动,在中国分布广泛,除西北地区之外均可见,分布在北方的会迁徙越冬。斑鸠在中国文化中也源远流长,我们在高中都曾背过《诗经》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句子。图片里这只山斑鸠比较胖,圆滚滚的挺可爱,学校也有瘦一些的山斑鸠。

5


摄于河大新区生活区湖边草地,牧童摄


珠颈斑鸠与山斑鸠在食性、活动区域、栖息环境等方面基本相似,外表区别也几乎一致,故不再详述。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颈部的图案,刚才提到山斑鸠颈部是黑白交替的条纹图案,而珠颈斑鸠则是一块黑色斑块,上有许多小白点,就像许多珍珠洒落在一块黑布上一样,这也是它名字中是“珠颈”的原因,仔细观察上图能看出来这一特征,在河大校园中珠颈斑鸠要比山斑鸠和灰斑鸠少见一些。

6


摄于河北大学新区操场旁边杨树林及A1附近草坪,牧童摄


山斑鸠和珠颈斑鸠长相接近,而灰斑鸠与两者则区别很大。灰斑鸠与上述二斑鸠相比,体型小了许多,并且色浅而灰,翅膀的花纹远没有前两者那么鲜艳,颈部图案为一条黑带。灰斑鸠性情温顺,常出现于人类居住区,是群居鸟类,主要以各种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多分布北方地区,到淮河以南则比较罕见,也是和上面两种斑鸠不同之处。

7


摄于河大新区图书馆前水塘,牧童摄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歌中的燕子正式中文名是家燕,家燕是我国人民最熟知、最常见的一种夏候鸟,背部钢蓝色,下巴及胸部偏红,腹部白色,尾长而分叉,也是它最为人熟知的特征。家燕善飞行,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空中不停地飞翔,迅速而敏捷,自由而轻盈,忽上忽下,左转右旋,十分灵动。叫声高而清脆,与人比较亲近,喜欢在人类房舍筑巢,也深受人类喜爱,自古就有保护家燕的习俗和传统,也有无数文学作品与之有关:“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时王谢堂前燕”“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描写家燕的名句不胜枚举,流传千古。

8


摄于新区圆台附近忍冬果树和柳树上,牧童摄


看到这两张照片,你印象最深的特征是什么,应该是它的头部。头顶黑色,眉和眼后区域为白色,很有特点。也正因此被命名为白头鹎(bēi),俗名白头翁。除了头部的黑白两色,它还有橄榄绿色的双翼和白色的腹部。白头鹎亚成鸟(指还未性成熟的鸟)的头部是没有眼后那抹白色的,随着成年慢慢长出,越衰老越洁白,倒像是人的白发,也难怪有白头翁的俗名。白头鹎叫声比较多样,有高亮之声,也有低颤之声,但均无韵律,也是一种杂食性鸟类,最喜欢吃果树的浆果和种子,经常飞入果园品尝果实,在长江以南、华北地区非常常见,东北和西北地区比较少见。

9


摄于河大新区A1附近草坪及B5楼附近,牧童摄


这种鸟在学校非常常见,有人以为是乌鸦,其实不然,这种鸟名为乌鸫(dōng)。乌鸫体型比乌鸦小很多,并且体形更加秀气,喙是黄色,而乌鸦是黑色的喙,这些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乌鸫俗名百舌,顾名思义,叫声多变,婉转动听,有人记载这种鸟的叫声有一百二十余种变化,在中国无鸟可与之相比,它还有与八哥类似的一点,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并且惟妙惟肖。乌鸫常在林间地上觅食,喜欢吃多种昆虫或蠕虫,比如上面第一张图中乌鸫刚觅食到一只蚯蚓。乌鸫在欧洲数量极多,也是瑞典的国鸟,在中国分布相对少一些,但也数量庞大,北起北京,南至海南均可见。

10


均摄于河北大学新区小白楼前,牧童摄


这种鸟是鸟类中的“明星物种”——戴胜。它和科普博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的恩怨让无数网友津津乐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一搜。戴胜因其长相特殊,并且比较常见,不仅有很多网友问过小亮,也有很多朋友问过笔者它是什么鸟。有人误以为它是啄木鸟,实际上不是,啄木鸟喙比较粗短,而戴胜喙细长。戴胜的特征不用过多描述,见图片便能印象深刻,值得一提的是它头顶的羽冠可以展开,往往发生在它们兴奋或受惊时。它们大多单独或结对活动,以虫为食,在地上找到虫子后常抛起吞入嘴中。戴胜还有臭姑姑的俗名,因为它经常用粪便等秽物涂满巢穴,有驱赶天敌之效。分布遍及全国,在长江以南是留鸟,长江以北是夏候鸟,还是以色列的国鸟。

11


摄于河北大学新区A1附近草坪,牧童摄


这种鸟名为灰椋(liáng)鸟,得名原因是因为全身大多是灰褐色。除了灰褐色外,还有上黑而两侧白的头部,不要把它和前文介绍过的白头鹎弄混,此外翅膀和尾羽有横纹白色,而喙和足是橙红色的。性喜结群,主食昆虫,常在地面行走觅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在中国华北、东北等地为夏候鸟,河大校园虽然不多,但也偶尔能见到。

12



,时长00:06


摄于河大新区天空及A3楼,牧童摄


见到剪刀尾可以推测它应该和燕子有一点关联,这种鸟叫做白腰雨燕,名字也的确有“燕”字,但它和家燕的生物亲缘关系却比较远,但它是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尖尾雨燕的亲戚。白腰雨燕体型比较大,尾长而尾叉深,腰上有白斑,命名也是据此。成群活动,是典型夏候鸟,下雨天气经常在空中环飞,也是雨燕一类鸟的共同特点。一些人会取它的巢窝制成所谓“土燕窝”,而真正的燕窝一般是用金丝燕的窝制成,但不论是什么燕窝,都没有什么功效,不提倡食用。新区A3教学楼上有白腰雨燕巢。

13


摄于河大新区小食堂东侧树林,牧童摄


看起来有点像麻雀,实际上叫做燕雀,又称虎皮雀。虽然古代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句子,但句中的“燕雀”却不是指这种鸟。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图两张照片并不相同,实际上二者外形的不同是雌雄的差异造成的,雄性的头部颜色更深一些,比如下面那只就是雄性的,而胸棕而腰白、斑纹分明是雌雄都有的特征。燕雀大多时间成群活动,主要以草籽、果实、种子等为食,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食。燕雀在中国属于冬候鸟,冬天会由西伯利亚等地迁至中国,这个时候在中国分布很广,南至云南、福建都能见到。

14


摄于河大新区景观大道银杏树及周围小树上,牧童摄


这种鸟叫做金翅雀,与刚才的燕雀在同一个属,体型比较小,双翅的飞羽呈现黑褐色,翅基部有黄色翼斑,飞行时明显可见(见图二),金翅雀得名便是由此。金翅雀雄鸟比雌鸟色深一些,照片中这只是雄鸟。它们的叫声十分有特点,是一种轻柔但是连续不断的滴滴声,很有穿透力,喜欢集群生活,主食是树木和杂草的种子,也会用谷物和昆虫充饥。除新疆、西藏、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

15


摄于河大新区小食堂东侧树林,牧童摄


这种鸟叫做黑尾蜡嘴雀,它的嘴很有特点,黄色的嘴很硕大,而且尖端是黑色的,此外还有黑色的头尾和两翼,但雌鸟的头是灰褐色的,所以能判定照片中为雄鸟。黑尾蜡嘴雀成小群活动,在东北属于夏候鸟,在华南属于冬候鸟,在两区域之间为旅鸟,鸣声高亢,悠扬婉转。

16


摄于河大新区生活区水池旁灌木,牧童摄


看外观和之前介绍的麻雀、燕雀、金翅雀比较像,大概能判断出这也是雀类大家庭的一员,它的名字叫做棕头鸦雀。体型较小,从头顶到背上部是棕红色,喉胸是粉红色,翅膀是红棕色,其余部分偏向于橄榄色。喜欢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不擅远飞,是一种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物,也吃植物的种子。棕头鸦雀是东亚地区独有的鸟类,在中国中部、东部、南部和华北地区均有分布。


二、少见鸟部分


本部分鸟类在校园中出现次数比较少,运气好才能偶遇到它们,考虑到篇幅和实用性,不再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查资料了解。

17


摄于河大新区篮球场附近,牧童摄


嘿嘿,没想到吧,河大校园里也能见到猫头鹰,是不是感觉像是置身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我们平时说的猫头鹰在生物学上通称鸮(xiāo)类,照片中这只是长耳鸮,两只耳朵非常可爱,这种立起来的耳朵在鸟类中不多见。据拍摄者介绍,当时天降冻雨,这只长耳鸮飞迷糊了,遭到了灰喜鹊的群攻,落难到了校园这棵树上,能偶遇拍下来也属难得。长耳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于控制鼠害有重要作用。

18


摄于河大新区小食堂附近杨树林,牧童摄


这种鸟叫做宝兴歌鸫,是中国特有鸟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京、河北、甘肃、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市自治区,因用来定名的原始标本产地在四川宝兴而得名。种群数量较为稀少,但没有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最显著的特征是腹部密布黑色斑点。

19


摄于河大新区操场旁边杨树林,牧童摄


这种鸟叫做斑鸫,主要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冬天会南迁到长江以南越冬,往返途中会路过我国北方,所以它是南方的冬候鸟、北方的旅鸟,故在北方不常遇到。

20



,时长00:05


摄于河大新区B2楼,牧童摄


你们先打开视频听一听它的叫声,应该都曾经听到过,但我们经常只闻其声不见其鸟,要是找到它还得费一番功夫,这种鸟叫做四声杜鹃,顾名思义,叫声为四个音节。而我们常常说的布谷鸟实际上指的是大杜鹃,和四声杜鹃是处在同属的亲戚物种,它们也是中国最常见的两种杜鹃。杜鹃是古诗文的常见意象,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等句均有描写,而古人诗文中提到的杜鹃有些是写大杜鹃,有些是写四声杜鹃。学习过中学语文的我们都知道杜鹃的叫声能渲染悲凉氛围,不论是大杜鹃还是四声杜鹃,叫声都有哀婉幽寂之感。

21


摄于河北大学新区,牧童摄


照片中的鸟类可能不容易看清,在中间那棵树的左侧。是一只雌性雉鸡。雉鸡俗名野鸡,有乡下生活经历的同学可能见过。雉鸡雌雄鸟之间外观差异比较大,雄鸟头部有黑色光泽,眼周围是夺目的红色,羽毛色泽华丽,披金挂彩,精神抖擞,体型较大,有非常长的尾羽,雌鸟则整体色泽比较暗淡,体型稍小,尾羽也比较短。雉鸡常栖息于灌丛、草丛中,善走而不善久飞,比较会藏身,比如上图雉鸡体色与周围环境几乎融为一体,不刻意去找很难发现它。雉鸡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除了上面这张照片外,拍摄者还拍摄过一只死去不久的雉鸡,细节比较清楚,但综合考虑之后未予展示,想了解的话可以通过置顶评论联系拍摄者。



结语:厚积数月,制此巨作,写讫之际,不胜感叹。《河北大学鸟类图鉴》是笔者字数最多、图片量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推文,殚精竭虑,只为更好地把内容呈现给大家,衷心感谢每一位看到这里的读者。野生的动植物中,鱼类匿于水下,昆虫体小而畏者多,两栖爬行类种少而貌怖,哺乳类在城市中少有踪影,相比之下,花草和鸟类最让人喜闻乐见,赏花观鸟自古以来也是文人大夫和普通百姓的日常休闲爱好和精神享受之一,2020年疫情期间,武汉市民用望远镜、照相机透过窗户观鸟的照片也曾在网络走红,大自然中鲜活美好的生命感召着、治愈着在当时困守在家中的人们。鸟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也有重要意义,衍生出来了许多诗文意象和民间传说。河大校园绿化良好,植被丰富,吸引了大量鸟类繁衍生息,相信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校园中的鸟类有更深的了解。这篇鸟类图鉴包含了大部分在校园可见的鸟类,但也有一些遗憾,有些其他鸟类笔者和牧童学长曾经在校园里见过,但可惜没有拍下来照片,或拍的图片不清晰,所以没有在文中收录,比如八哥、金腰燕、星头啄木鸟等。虽然本次图片全部拍摄自新区,但三个校区相隔不远,新区出现的鸟类绝大多数在另外两个校区也能见到。我国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发现记录的有1400多个鸟种,占全球14%,但目前很多鸟类的处境不容乐观,栖息地破坏让很多鸟类处在灭绝的风险之中,作为普通人,虽然我们不具备救护鸟类的专业知识,但应该做到不污染环境,不打扰、不干涉野生鸟类的正常生活,若目击猎杀野生鸟类等行为要及时举报,以保护其栖息地,让后世的人依然能见到它们、欣赏它们。最后感谢《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懂鸟”小程序提供的鸟类资料,再次感谢牧童学长为全文提供的精美照片。笔者才疏学浅,行文疏漏之处,尚祈读者指正。晚安各位~


END


文案|都东居士排版|都东居士图片|牧童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是为了宣传,如有侵权删掉即可)

1.《【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武大的樱花,河大的鸟,河北大学鸟类图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武大的樱花,河大的鸟,河北大学鸟类图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6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