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少年队第一名孙成宇将演奏大调《中国之梦》

门|长石

“除钢琴协奏曲《黄河》外,中国还有自己的音乐作品吗?”2003年,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张景海邀请一名外国专家到中国参加活动,期间在谈论中国作品时听到了这样的问题。

张庆海当即下定决心,要举办一个有中国文化特色、以演奏中国作品为主的钢琴比赛,让孩子们从小弹奏并熟知自己民族的作品。在与钢琴系教师们多次商讨后,“卡丹萨”杯全国青少年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终于在两年后得以顺利举办。

“第一届的时候,选手们知道的中国作品数量并不多,弹来弹去不过就是那几首。”16年后,在第九届“卡丹萨”杯全国青少年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全国总决赛颁奖典礼上,当组委会主席、北京卡丹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海看到选手们演绎着张朝的《努玛阿美》《中国之梦》、陈其钢的《京剧瞬间》、陈培勋的《思春》、邹向平的《侗乡鼓楼》、马剑平的《跳皮筋》以及大赛委约作曲家龚晓婷创作的《玉蝴蝶》时,不禁感慨万千。

推广中国作品是情怀也是责任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大多数钢琴比赛都选择了取消或延期,而卡丹萨比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仍坚持进行线下比赛。本届比赛参与选手总量接近两万人,最终两百八十余人参加了决赛。10月5日至6日,在三个赛场的19个组别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们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各组别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得者。事实上,从引入大师课到举办获奖选手音乐会,卡丹萨在历届比赛中一直在不断创新。今年比赛最大的创新之处莫过于委托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后导师、作曲家龚晓婷为三个不同的专业组选手创作了三首新作品,在决赛中作为必奏曲目。比赛结束之后,主办方还邀请龚晓婷为选手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大师课,对作品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和剖析,观众反响热烈。

钢琴教育家周铭孙多年来一直以评委身份参与卡丹萨比赛,在他看来,卡丹萨在众多比赛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要求选手们都要演奏中国作品,而今年还要演奏委约的原创作品,参加这样的比赛能让孩子们集中了解并熟知一批优秀的中国作品。“多少年来我们都是按照欧洲钢琴体系来进行教学,对演绎中国作品反而不是那么擅长。这些年不断有新的中国作品涌现,评委们、老师们听了这些新的音响、新的意境、新的和声和新的审美,都是一种启发,也会进而思考到底该怎么教孩子。而对孩子们来说,这更是一种眼界的开阔,他们也可以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

在龚晓婷看来,以演奏优秀中国作品为特色的比赛本身,就是加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复兴的一个落在实处的重要举措。她表示,在母语文化的借鉴和应用上,音乐家有责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和平台,更应该倡导孩子们多去演绎中国作品。“卡丹萨的比赛不但是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更多作曲家进行中国作品的创作。”龚晓婷还表示,从比赛的规模、评委的权威性、选手的素质上来看,卡丹萨堪称最有公信力的比赛之一,“可以看出主办方是有远见与情怀的。”

从2005年的第一届卡丹萨比赛至今,两年一届的比赛对于张庆海来说还意味着一种传承,“从教钢琴到学做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传承。教书育人是传承,制琴技艺也需要沿袭下去,希望依托于中国广博文化的民族音乐也能够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民族品牌的职责所在。”

委约作品的创作成体系有新意

为了大力弘扬推广优秀中国钢琴作品,今年卡丹萨组委会首次委约作曲家进行规定曲目的创作,这是有别于国内其他钢琴比赛的重要创新之处。第一次的重任就落在了龚晓婷的肩上,这位擅长钢琴作品创作并有多部作品获奖、出版两部钢琴曲集的作曲家,按照专业组别分别创作了三首由浅入深不同难度的中国作品,这是她经过长时间酝酿和严谨思考后创作出来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三首作品是我中国文化创作系列的一部分,它们既要有鲜明的中国韵味,还要适合比赛的要求,能展示专业组选手的技巧。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儿童组的《踏飞燕》是完全利用五声音阶创作的一首中国风格的黑键练习曲,节奏明快。五声音阶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调式,这首作品的创作初衷也是希望中国音乐的浸染能‘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少年组的作品是《玉蝴蝶》,名字取材于中国传统词牌,意境深远,其中很多装饰音借鉴了古筝的音色,希望孩子们能从音乐元素中了解和积累中国文化的内涵。青年组的作品《水中云》更加抽象一些,是一个相对写意的作品。”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三首曲目在决赛之前同时发布,在没有给出任何解说和示范的情况下,组委会希望看到选手们独立处理作品的能力。“在比赛中演奏委约作品,对选手们来说会有一些新鲜感,因为这三首作品此前没人弹过,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根据理解各自演绎。我们从中也能看出比赛的专业性。最终,每个组别都涌现出一些优秀的选手。”周铭孙也肯定了选手们的表现,“在不提供和作曲家交流机会的前提下,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可以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演绎得也各有特色。”

演绎中国作品要充满想象力

“大家觉得有些中国作品不够好听,是因为演奏者没有弹出意境和味道来。”在作曲家张朝看来,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之王,是因为它拥有最丰富的音乐文献,特别是三百年来的西方作品,孩子们从小弹奏这些作品一路成长,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形成“西方式审美”。而中西方文化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所以才总会觉得中国曲子不好听也不好弹。另外,中国作品难在它是依靠强大的文化背景来支撑的,而大多数孩子缺乏中国文化的底蕴,对诗词、绘画等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得不够深刻。张朝举例说,“为什么诗词让大家觉得难以翻译成英文,就是因为在字面意思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比如《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要把‘风雨’理解为坎坷,把‘夜’理解为人生,也就是‘人生会经历很多坎坷’。而‘花落知多少’,可以理解为,我们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说,一首诗中其实蕴含了很多哲理。就像中国绘画讲究意境,在演奏中国作品时,也要进入音乐描述的意境中,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和捕捉事物的细微之处,启发想象力。”

比赛期间,组委会邀请了张朝为选手进行中国作品的演奏示范和解读。“我希望卡丹萨比赛不仅仅是一个比赛,而是一个让孩子们得以锻炼和启发的平台,一个让他们从小接触优秀民族音乐的平台,探究中国文化的起点。”在张朝的大师课之后,很多孩子豁然开朗,对演奏中国作品有了全新的感悟。“这次大师课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希望,证明孩子们不是不喜欢中国作品,而是我们给孩子们讲中国作品的机会太少了。”张朝表示,卡丹萨的比赛形式一直在创新,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每一个评委、带选手来的老师、参赛学生其实身上都肩负了一个责任,就是把他们领悟到的中国作品的内涵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1.《【卡丹萨钢琴】探索委约作品参赛新机制,推广中国钢琴作品是情怀也是责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卡丹萨钢琴】探索委约作品参赛新机制,推广中国钢琴作品是情怀也是责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6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