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矛刺得好,就可以被砍,可以长可以短,是步兵的空手道区,也是骑兵的突击杀手,有“百兵之王”之称,在古代兵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武备志》对枪矛赞誉有加,认为“阵所实用者,莫枪若也。”




一、枪矛-兵器之王称号的来历

先秦《苍颉篇》:“枪,谓木两头锐者也“。

汉代《通俗文》:”剡木伤盗曰枪。“剡(yǎn),削尖,锐利。


枪矛本为一物,称呼随着朝代更迭、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变化而由矛逐步演化为枪。

明末清初武学家吴殳(wúshū)《手臂录-枪王说》: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


二、枪矛称呼演变

1、商周

孔子著《尚书·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步兵矛称为酋矛;车兵矛称为夷矛。郑经注:郑玄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长矣。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以此推测,步兵矛长二丈,约4米;车兵矛长二丈四,约4.8米。

“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古人在周朝就已经发现长柄兵器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人身的三倍。

2、秦汉

东汉刘熙《释名 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鐏,鐏入地也。其矜曰松椟,刃长三尺。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椟速独,前刺之言也。

汉代发明马镫后,骑兵开始步入战场,并且对战场的影响越来越大,骑兵矛有了新的称呼”槊“。



东汉刘熙《释名 释兵》: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

矟即是槊。(《说文解字》:槊,矛也,亦作矟。)

注意:骑兵矛长丈八曰马槊,丈八矛的来历即此处。汉尺合今21.35~23.75cm,约长3.8-4.3米,丈八矛的来历即此处。张飞的标志武器丈八蛇矛只是是矛的一种,矛尖呈曲形。


3、魏晋南北朝

随着骑兵的盛行,马槊的地位不断提升,反过来影响步兵矛的称呼,以至于步兵矛常被成为步槊。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夏,四月,裕遣白直队主丁旿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4、隋唐五代

隋唐是马槊大张风采的年代,涌现出一大批耳熟能详、善用马槊的英雄猛将: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等,特别是尉迟敬德善于夺槊,尤为突出。


不过隋唐已经开始出现将矛或槊称为枪的情况。

唐 杜佑 《通典》卷十五 :又断木为人,戴方版於顶。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马枪”。

《旧唐书 秦琼传》: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


五代同隋唐,槊、枪称呼并存。

《旧五代史 王彦章传》记载后梁勇将王彦章::十月四日,晋王以大军至,彦章以众拒战,兵败,为晋将夏鲁奇所擒。鲁奇尝事太祖,与彦章素善,及彦章败,识其语音,曰:“此王铁枪也。”挥槊刺之,彦章重伤,马踣,遂就擒。

5、宋元

矛在宋元开始都称枪,槊这一称呼退出历史舞台。《武经总要》明确记载了各种制式的枪及用法。偶有矛称,比如《宋史-岳飞传就提到岳飞做左挟弓,右运矛。


《武经总要》卷十三记载: 锥枪者,其刃为四棱,颇壮锐,不可折,形如麦穗,边人谓为麦穗枪。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标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梭枪。槌枪者,木为圆首,教阅用之。近边臣献太宁笔枪,首刃下数寸施小铁盘,皆有刃,欲刺,人不能捉搦也。以状类笔,故云。近有静戎笔,亦其小异也。今不悉出。拒马枪,其制以竹若木,三枝六首,交竿相贯。首皆有刃,植地辄立。贯处以铁为索,更相勾联,或布阵立营,拒险塞空,皆宜设之,所以御贼突骑,使不得骋,故曰拒马。


《宋史 岳飞传》:飞引兵益北,战于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乌。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 三年,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飞曰:“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

6、明清


明清同宋元,官方皆以枪称,且明程冲斗已经明确定性枪就是矛。不过清代传教士郎世宁所绘《阿玉锡执矛荡寇图》,故不敢断言矛这一称呼不再使用。

明 程冲斗《长枪法选》: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
明末清初武学家吴殳《手臂录-枪王说》: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

明《武备志-军资录-器械》记载了多种形的枪。(因武备志内容确实太多,只是查询搜索枪制,查到的枪制式与宋武经总要极为相似,考虑到武备志收录了武经总要,可能是我查询有误,这里仅作参考)



清《皇朝礼器图式》的武备卷中,对清朝的长枪记载详尽,共计有十六种不同形制的枪,其中长枪十三种,短枪一种,带有火药喷筒的特殊长枪两种,根据现有资料判断,清十六枪中仅有一半是真正可以用于实战的,分别为健锐营长枪、虎枪营虎枪、护军骁骑长枪、绿营长枪、绿营虎牙枪、绿营手枪、绿营钉枪、绿营矛。(其余为绿营蛇镰枪、绿营雁翎枪、绿营双钩镰枪、绿营钩镰枪、绿营十字镰枪、绿营火焰枪、绿营火镰枪、绿营梨花枪,因造型、功用特殊,难以判定是否有实战作用)


清代传教士郎世宁所绘阿玉锡执矛荡寇图。

清代传教士郎世宁所绘阿玉锡执矛荡寇图

7、近代

1922年民国时期,直系军阀曹锟在保定训练了一支特殊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全部由流亡俄国军官统一按照哥萨克骑兵规格训练,并且全部装备铁杆骑矛,被称为铁杆矛营。


抗日战争中鼎鼎有名的红缨枪可能是长枪兵器最后的辉煌,即使是冷兵器之王也难逃被热武器取代的命运。


三、小结

枪矛本为一物,其名称从矛到槊到枪的演变是随着兵器的不断革新而演变,而明代已明确定性枪就是矛。(明 程冲斗《长枪法选》: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

现代为与热兵器枪区分,更多的称呼为矛,或者加上定语杨家枪、梨花枪。

后记

没想到头条给了很大的流量推荐,好多网友收藏本文。为不辜负网友的支持,又搜索了些资料完善明清时枪矛的资料。谢谢头条平台和支持的读者!

所有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主要参考资料:太极白熊《诸器之王-枪矛》

矛-360百科

枪骑士 知乎 问答”矛和枪有什么区别,在战术上有什么不同?“的回答

1.《【矛三】丈八蛇矛到红缨枪,兵器之王枪矛的称呼演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矛三】丈八蛇矛到红缨枪,兵器之王枪矛的称呼演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7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