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健
“零”字横笔的笔势
继续上节课,接下来看一下“零”字横笔的笔势。
“永”字中的橫有兩個:一是第二筆“勒”,二是第五筆“策”。其實第七筆啄也可以轉化為橫來寫,這個問題將來再說。2.1 “永”字八法中橫筆的特点
先來講講“永”字八法中橫筆的特點,也就是“勒”和“策”的 特點。
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個筆勢,在“永”字八法中,“勒勢”方向是平放的,“策勢”方向是向上的。有些人寫“勒”未必平放,也可能寫成向上的“策”。
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永”字,勒和策都是向上的,兩筆筆勢重復。
但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第二筆勒就是平放的,和第五筆策向上的不同。但你看王羲之這兩筆,都是用側鋒的,“勒”沒有用尖鋒趯。
“永”字八法是要定一個規范,當然不會規定“勒”和“策”兩筆筆勢一模一樣,必然一平放,一向上,兩筆不同。
而且“永”字八法規定這兩筆的用筆方法也不同,“勒” 是規定用趯鋒,那就是用尖鋒,規定 “以錐畫石”,筆管垂直。“策”規定用側鋒,背筆向上,也就是三號位側面向上。所以說“永”字八法規定的這兩個橫筆,非常具體,非常細致。
“永”字八法的“勒”和“策”,跟智永寫的不同,跟王羲之寫的也不同,崔邈說張旭“始弘八法”,就是重新解釋和規定“永”字八法的写法,這是可信的。張旭并不是簡單地從王羲之或者智永那裹取一個現成的“永” 字,而是把這兩種橫筆做了區分,這一點大家要理解。
2.2 橫線的名稱
豎有三種基本筆勢,如果我們把這三根線轉過來,那就是橫的基本筆勢。中間这一根是平放的,下面這根線寫起來手腕動作是左-右。上邊這根線手腕動作是右-左。梁武帝《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說:“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平直,就是縱橫的特點,“平”是沒有高低,“直”是沒有彎曲。
上次講過,縱橫這兩個名稱,篆書中已經有了。但是不要誤會,如果你真的寫成“橫平豎直”,那就有點問題,為什麼呢?
因為真正的“橫平豎直”,只有在篆書和隸書中才會出現。這是李斯《繹山刻石》幾個字,你看它的橫真的很水平,豎又很垂直,符合平直的形容。隸書繼承篆書而來,縱橫也往往有平直的特點。
如漢《孔宙碑》這幾個字,橫豎都按照平直放置。我們來對照一下,你看隸書中的“三”字,基本上就是平线条。
但到真行草書中,就算是比較規矩的真書,都不會把“三”寫成三根平線。你看柳公權《玄秘塔》中的“三”字,沒一根是放水平的。《陰符經》中“三”字,如果上面兩橫比較平,第三橫就用弧線來打破平直。因為作者知道,如果第三橫再寫平線,那就很要命了。
我以前說過,王羲之《蘭亭序》一共寫了七個“一”字,有沒有一個是水平的?都沒有。對于用筆搖腕的人來說,寫水平線反而不容易。
你看王羲之這些字,橫筆都是向上斜的。整個王羲之《蘭亭序》中,要找一筆水平的橫還真不容易。
王羲之《蘭亭序》這個“生”字,不但有向上的橫,還有向下的橫,上下兩個橫筆的走勢剛剛相反,它們都不是水平線。
橫筆也有像豎筆屋漏痕那樣戰行的,你看文徵明《遊虎丘詩》中的“一”字,就是手腕左右用兩 個來回寫的。其原因是我們採用搖腕來寫線條,手腕一搖,線條當然有高低,那就不平了。
豎筆三條線是努、縱和裹,橫筆叫什么名字呢?
上面這一條是覆,下面這一條是仰,這兩條都是動手腕一個來回。中間這一條線是平線條,古稱為橫。其實從筆勢的角度來說,橫應該稱之為“平”,縱應該稱之為“直”,在篆隸中沒有問題,在真行草書中其實是不平不直的,所以我還是用“縱”和“橫”來稱呼這兩條線,避免誤會。
在王羲之這樣一個搖腕寫線條的系統中,橫不平、豎不直,是一種正常現象。
讀帖看線條要有一種敏感,如智永這個“量”字,下面那一豎是裹,不是筆直的,而它所有的橫都是向上的。“水”字的中豎,是屋漏痕,而那個“策”,其實是“仰”。
前人有一篇《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有學者考證係託名顔真卿所作,文章說顏真卿去見老師張旭求筆法,張旭問顏真卿:“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這是張旭問顏真卿的話,平就是橫,你怎樣理解?)僕思以對曰:“嘗聞長史九丈,令每為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
此豈非其謂乎?”(僕,是顔真卿自稱。他回答說,寫一橫雖然稱之為平,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平,在書法中要有多種形象,這樣的橫才好看。)長史乃笑曰:“然。” (張老師笑了,說:“對。”)
這段對話的中心意思,就是說雖然“平謂橫”,在真行草書中,要“縱橫有象”,這就是賦於線條以生命,而線條的生命來之於手腕的運動,手腕的運動就是反映我們的心。不要忘記。
2.3“斜畫緊結”和“平畫寬結”
這就講到“斜畫緊結”和“平畫寬結”了。
你看這兩個字,王羲之的橫都是斜的,《竹山堂連句》是顔體,橫畫都是平的。
王羲之也有平畫,但都是很短的,如“日”字中間那個短橫就比較平一點。如果橫畫一長都是向上的。這種特點,稱為“斜畫緊結”。所謂“緊結” 指結字緊密,有一個中心。
《陰符經》也是一樣,這兩個字有沒有水平線?一根也沒有。作者搖腕用筆和王羲之是一樣的。
米芾曾經這樣評論唐代書法:“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鐘(鍾繇)法。丁道护、歐(欧阳询)、虞 (虞世南)筆始勻,古法亡矣。”從智永以后,用筆開始平勻,和魏晉有點不同了。
到唐朝中期,出了一個顔真卿,顔真卿是張旭的學生,早年也是“斜畫緊結”一路。晚年他變法,把王羲之“斜畫緊結” 反過來,改為“平畫寬結”,創造了顔體。其實就是用篆書方法寫真書, 所以顔體平線條就多了。
我這課程是講解王羲之系統的,是以“斜畫緊結”為主,將來專題課也會講到顔體的“平畫寬結”。我推薦的兩種字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和《陰符經》,用筆結字都有特點,你也可以體會到從智永到唐楷的演變。我希望大家不要隨便換帖,每本字帖都有自己的背景和特點,沒有深入研究過,隨便換帖是不妥當的。
2.4.橫筆的化勢
“永”字八法的八個點畫,3 號位策勢,6 號位勒勢,7 號位掠勢和啄勢,8 號位努勢,9 號位磔勢。1、2、4 三個方向,留給鉤趯。“永”字本身的趯,是 1 號位或 4 號位。其他字如“乙”的鉤,就是向 2 號位趯出的。點是橫 豎撇捺的縮短,我這里不標示出來了。你可以看到,筆鋒的基本行走方向,“永”字八法都已經包括了。單一筆勢要化出新筆勢,發揮的空間并不大。
舉例來說,元代李溥光《雪庵字要》說:“虎牙”一策只化一,尖若“金錐”利器物。
李溥光給“永”字 八法的“策”起一個新名字,叫“虎牙”,然后“虎牙”再化出一個新筆勢叫“金錐”。“金錐”就是很尖利的策。這使我們知道,在李溥光的心目中,老虎的牙齒是不夠尖利的,所以另外要有一把金屬的錐子,這么一來就有兩個筆勢了。
在清代戈守智《漢谿書法通解》這本書中,有了比較詳細的解說:虎牙之法“金”、“王 (yu4)”等旁用之。力貴遲澀,勿使輕薄,則字之皆虛矣。這是講解虎牙,然后解釋金錐:金錐之法,扌、氵等處用之。力貴勁捷,勿使漫緩,漫緩則字之筋節不靈矣。
我把這虎牙勢和金錐勢放在一起,可以看得清楚些。如“針”和“珍”這兩字,一個是金字旁,一個是玉字旁,箭頭所指那紅顏色的一筆,就是虎牙勢。
“打”字是提手旁,“河”字是三點水旁,箭頭所指黃顏色的那一筆,就是他們說的金錐勢。
照戈守智的解釋,虎牙勢就是“力貴遲澀”,金錐勢就是“力貴勁捷”,這究竟在討論什么?這個“策勢”,就是筆鋒向三號位的走勢,而不管你是挫筆斷尾,還是揭筆尖尾,還是頓筆圓尾,也不管你是什么“遲澀”、“勁捷”,大圈走向根本沒有改變。所以這樣化出來的新筆勢,是沒有意義的,跟原來是一樣的。
又如《玉堂禁經》中有“勒法異勢”一節,介紹橫筆的四個化勢。要注意的是,這些“異勢”崔邈沒有提到,應該是其他人補充的。各位如果有興趣讀這篇文章,要特別注意,這四個異勢前,本來都有新筆勢的小圖,在唐時一定是手寫的,但經過歷代翻刻,所有圖形都變成一個樣了, 第二個橫居然變成了一豎。所以我們現在只能看到文字說明,圖樣就要猜了。
第一種鱗勒,文章說:“此名‘鱗勒’。鱗勒之中,勢存仰策,而收雖云仰收,無使芒角,芒角則失於遒澗矣。......”“永”字八法中本來有“勒”,平放的,這里說“鱗勒”就是“勢存仰策”。那就是用鱗勒的方法寫策。
第二種說:“此名‘借勢’。法以不仰策及鱗勒,但 取古勁枯澀,無求銛利,則其妙也。......”這一種不需要“仰策及鱗勒”,不仰策就是平線不向上,不鱗勒就是不用尖鋒,那就必然是用側鋒寫出來的橫畫。“銛利”就是鋒利,側鋒挫筆斷尾,當然不鋒利。
要注意“借勢”不是一個專稱,在“策變異勢”和“倚戈異勢” 中都有“借勢”,可見“借勢”不是一個新筆勢。
上面兩種異勢是什么意思呢?在“永”字八法中,本來 “勒勢”平線就是用尖鋒寫的,現在他說也可以用側鋒寫。本來“策勢”是用側鋒寫的,現在他補充了一個尖鋒鱗勒。你看這張表,這兩個異勢,就是用筆交換了一下位置。大圈是討論筆鋒走勢的,這兩個走勢還是原來的,沒有改變。
就好像《陰符經》中, 這個“下”字中間一豎是“努勢”,這個努寫得很粗壯,一看就知道是側鋒三分筆寫的。另外一個“修”字,這一豎也是“努勢”,這一努明顯是用尖鋒趯的,但它走向是和“下”字的努完全一樣的。這兩個努, 我們說大圈相同,僅僅是用筆不同,這樣它們就用不到分成兩個筆勢, 起兩個名字。
《玉堂禁經·勒法異勢》第三種,他說:“此名草勢,法以險策捷挫,鋒露飛動而已。”這里說“險策”,就是向上的角度很大。“捷挫” 指出用側鋒寫。大家還記得寫策要用背筆嗎?就是用毛筆背后的那一個面來寫,所以必然是側鋒挫。至於他說的“鋒露飛動”,大約就是像金錐勢那種了。
《玉堂禁經》第四種又說:“此名‘平布’,凡俗不可用也。”這是完全的平,用筆平拖,評語是“凡俗”,警告你不可以這樣做。但這個是“不可用”的筆勢,所以沒有實用的價值。
像這位清代的張裕釗,他的字橫豎直線條,平線條很多,有些人很欣賞,我就有點保留了。
我來總結一下,上面講的那些個化勢,不是正式的筆勢。
六號方向就是橫,這是取平勢的橫。平勢寫起來是一個動作,如果用兩個動作來寫弧線,那就是覆勢和仰勢。這跟豎筆有努、縱和裹的道理一樣。 仰勢縮短了就是兩向點。三號位走向就是策勢,不管它是長是短、尖尾圓尾,總之大圈都是三號位,那就是策勢。
本節要點:
斜書緊結和平書寬結。
三號位:策勢。
六號位橫:平勢、覆勢和仰勢。
1.《【金字旁玉】王羲之:什么是“斜画紧结”、“横画宽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字旁玉】王羲之:什么是“斜画紧结”、“横画宽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8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