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1日,长宁区召开了有3000多人参加的党员大会,提出了“振兴中华、发展长宁”的口号,名称中写有“陈宁”、“华宁”字样的新经济组织诞生了。
这是改革开放后,长宁区最早提出的发展方针。提出这句话的是一位老党员、长宁区委原书记李仁杰。
解放思想,规划先行
李仁杰开始担任长宁区委书记是在1983年11月,当时长宁区的“底子”并不理想。52家区属工厂都是街道工厂,商业仅中山公园、曹家渡、天山路各有一些小店,没有一家大型百货公司。
当时长宁区也没有任何科技和产业的支撑。“不发展,肯定会面临更大的难题。”李仁杰说。于是,长宁提出“振兴中华,发展长宁”。口号提出后,怎么真刀真枪地干?
李仁杰和区委班子想到的办法是,制定一部区级层面的五年计划,作为长宁区的“七五”规划蓝图。“当时一些人认为,市里的工作一旦变化,区里也要跟着变,没必要做自己的规划。但我们商议后觉得,应该解放思想,设立一个发展目标。”
李仁杰
李仁杰口中的“目标”,不仅是区委领导班子的工作纲领,更是全体长宁人民共同的奋斗指引。“至于市里的工作如果变化,我们就一起跟着变嘛,但‘发展’这个总目标肯定是不变的。”
在全区人民共同的努力下,长宁的“七五”规划提前一年完成。在此期间,长宁人又迎来了新的历史落脚点——虹桥开发区。
李仁杰记得,1984年,国务院批复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方案,当得知虹桥0.6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新增150万平方米的商办楼宇时,他预感到,发展长宁的机会终于来了。
1983年,“虹开发”地区
2000年,虹桥开发区
一年后,上海决定在虹桥开发区南面规划古北新区,提供涉外住房配合“虹开发”的推进。这一次,长宁区更深入地参与了古北新区的开发建设。相较“虹开发”更偏重商务楼的单体建设,古北新区一开始就坚持整体规划,启动建设的三期项目秉承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作风,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与此同时,古北新区专门辟出一条马路,串联起新建的小区和公共设施。这条当时规划780米长的道路,就是今天黄金城道的雏形。
“当时是20世纪90年代,我们觉得是时候在黄金城道沿街建筑的底楼开店,果然,一把把遮阳伞在店家门口竖起来后,人们到了古北感觉就像到了国外,长宁的城区品质和城区形象一下子显示出来了。”李仁杰说。
1992年,虹桥开发区和古北新区历经第一轮建设,已初具规模。长宁区的党员干部思想也进一步解放。在此契机下,李仁杰代表长宁区委向市里提出,希望市级层面能向区里放权。于是,规划权、商业权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开始掌握在长宁自己手中。“依托虹桥,发展长宁”的新发展口号,也在这一背景下提出。
今日“虹开发”
有一份力就尽一份力
2003年12月,李仁杰开始担任长宁区关爱下一代协会会长,一干就是11年。在他居住的华阳路街道飞乐居民区,有3名贫困生常年获得他的资助,如今均已考上大学。
“为了红旗飘万代,就要关心下一代。”在李仁杰看来,关心下一代是一项无比重要的工作,因为青年就是国家的未来。
为此,他通过社会关系,积极筹集帮扶资金,得到中国香港爱国人士姚连生30万元港币的支持,于2005年建立了“姚连生先生奖励基金”。2010年,李仁杰决定扩大帮扶基金额度,除了自掏腰包捐资5万元,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建立139万元的长宁区关协“爱心育苗基金”,并于2014年再次捐款30万元。
2019年,李仁杰和爱人高凤英决定,从当年开始直到2028年,两人要用10年时间,每年拿出4万元积蓄,资助华阳路街道的志愿者工作。这份捐款规划中甚至写上了他们儿子的名字。“如果我们两位老人不在了,就让儿子继续完成。”
李仁杰在家中。 栾吟之 摄
为什么会有这个捐赠计划?李仁杰这样回答:“一个人,应该不忘初心。我自己是苦过来的,在旧社会是苦出身。现在生活好一点了,不要忘了还有很多人仍需要帮助。我能尽多少力,就做多少事,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有一份力就尽一份力。”
也正是这一年,李仁杰获得了中国关工委颁发的“最美五老”称号,全国1000多万名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中,仅12人获此殊荣,上海只此一人。2020年,李仁杰家庭又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的称号。至此,李仁杰已获得11个全国先进。
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在建设时期奋勇担当,退居二线后倾力关心下一代,长宁人熟悉的“老李书记”,亲身写就了崇高的革命斗志和精神品质。而这,也与李仁杰年轻时的革命经历有着紧密关联。
年轻时的李仁杰
李仁杰原名谢绍申,老家在江苏无锡。8岁时他跟随家人逃难到上海,一家人居住在天平路树德坊。1946年,年仅14岁的李仁杰加入中共地下党,高中时担任了南洋模范中学地下党支部委员,并被选为校学生自治会主席。
由于屡次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多次警告后,李仁杰被父亲锁在了家中。“当时有两把锁,门上一把,我的脚上一把,我被锁在二楼一个7、8平方米的后间,里面放了个马桶。”
当时,李仁杰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干革命,不能就这样被锁在家里。于是,他悄悄用小锯子把脚上的链条锯断一截,再用铅丝绑上,需要时把铅丝一拧,就能逃跑。
“逃跑”的这天傍晚,李仁杰趁母亲无暇注意他,从一楼的客堂间直窜天井大门。刚爬上铁门准备“翻墙”,小弟看到哥哥要走,就着急喊:“妈,哥哥逃了。”母亲回过神时,李仁杰已经离开了家。
那是1948年的6月,离开家的李仁杰跟组织联系后,撤退到了苏北解放区。一年后,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天,李仁杰跟着大部队回到了上海,军装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字样分外耀眼。
没有经历革命战争年代,今天的干部如何不忘初心?李仁杰给出答案:“不管当了什么级别的干部,都要记得,自己从群众中来,要跟群众打成一片。”
栏目主编:周楠 文字编辑:舒抒
来源:作者:舒抒
1.《【岁在长宁】14岁加入地下党,翻铁门逃家参加革命,他还提出上海这个区最早的发展口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岁在长宁】14岁加入地下党,翻铁门逃家参加革命,他还提出上海这个区最早的发展口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0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