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自开播《朗读者》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人们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喜欢上了朗读。但朗读是有技巧的,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姿势要正确
“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开始。从一年级入学就规范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把书翻开,双手分别拿起书的左右下角,书稍向前倾,腰要挺直,眼离书一尺距离。当然,也可指读,这样做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内容要理解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理解不深入往往影响朗读效果。可以设想,一个对课文内容都不理解的人,怎么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因此,在朗读之前要先弄清课文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对课文字、词、句、篇的仔细揣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努力使自己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朗读储备足够的感情。如执教《五彩池》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本文写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并通过对文中“漫山遍野、无数灿烂”等词语和“有像……有像……”等比喻句的品析进一步理解课文,最后通过对五彩池数量多、形状奇、色彩美、成因妙等特点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此时,学生为课文所描绘的神奇景象所陶醉,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课文,学生才能读出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示范要规范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经常给予学生动之以情的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示范准确呢?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了解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及用法;要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还要做到普通话标准。教师只有自己读得朗朗上口,读得正确流利,才能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范读充分地表达出来。
训练要到位
朗读是有技巧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在执教《我爱老师》一课时,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逐步指导朗读。第一步找出重音,“爱、关心、好好、天天”这四个词要重读,并对这四个词标注重音符号。第二步是掌握句中的停顿,“我爱老师”这一句后是逗号,停顿的时间较短,“老师关心我们”这一句后是句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停顿的时间稍长一些。第三步是掌握语速,这篇课文表达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语速稍慢为好。第四步是掌握语调,第一句的语调是稍平稳的,第二句体现学生感谢教师的心情,语调是上扬的、声音是高昂的、情绪是强烈的。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形式要多样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极不稳定,维持的时间短、变化快这一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同理,在训练学生朗读的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如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轮读、分角色读、范读、导读、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评议要及时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能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对课文朗读及时评议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师执教《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可让不同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读“是要下雨了吗?”这个疑问句。再组织学生评议谁读得好?为什么读得好?好在哪里?有的说重音找得准,读出了疑问的语气;有的说语速把握得好,读出了小白兔对燕子的话将信将疑。这样评议,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助于提高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07日第6版
1.《念能力怎么学,能力用英语怎么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念能力怎么学,能力用英语怎么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2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