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感觉,某个人好相处,某个人不好相处。为什么有的人不好相处,多数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觉得不好相处。
其实,不好相处的人,通常是因为其具有某种负面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尊严、品质、价值、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俗称“个性”。
存在某种缺陷或障碍的人格,我们称为负面人格。一旦形成负面人格,将会给个体带来很多身心疾病,同时也很可能会给周围亲密关系的人带来极其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
负面人格具体可以总结为六种类型,值得我们警惕。
01.指责型人格
指责型人格的定义:低价值感,惯于关注他人或事物的缺点,潜意识认为真心实意评判他人是为了他们好。
按照潜意识安全感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安全感较强型,其往往会对周边的人群,特别是亲密人群进行大量的批评。
另一种是安全感较弱型,其往往对周边人群的同样有很多批评,但不一定会表达出来。
一般情况下,造成指责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源自父母教育的影响、过往生活经验的影响以及工作环境的影响。最主要是父母教育的影响,比如说父母也习惯指责,以价值打压的方式期待子女“进步”,给孩子树立了根深蒂固的心理机制和言行榜样。
指责型人格的人自身可能是喜悦的,因为他总是能站在某个制高点上,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释放自己的不满,指责别人的不足,满足自己的批判欲望和表达欲望。
但和指责型人格的人相处是很痛苦的,因为经常要面对这种人格的人长期的、无处不在的批评,甚至批评的角度五花八门,丝毫不留情面。长期跟指责型人格在一起,容易卷入对方的评价,产生低价值感,严重的甚至会变得抑郁。
比如你买了一件心仪的衣服,他会说你的眼光怎么这么差,这种款式都过时好久了!比如你想考个证书,他会不屑一顾地说,就凭你也考得上?还是老老实实过你的小日子吧!比如你想给自己做一个自我提升,他会反复跟你强调,咸鱼翻身还是咸鱼!
02.牛角尖型人格
牛角尖型人格的定义:注意力过于集中于小概率事件,且不容易转移,喜欢抬杠,喜欢批评人。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反而认为是别人的理解力有问题,是别人在钻牛角尖。
需要说明的是,牛角尖人格是指责型人格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除了具备指责型人格的共性特征之外,还拥有特殊的个性特征,即批评他人的内容多数集中于小概率事件,且相对更执着。
比如,你说读书有用,他说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你说多吃蔬菜有益健康,他说某某经常吃蔬菜都瘦成一根竹竿了。你说大海很美,他说大海也淹死过人。
牛角尖人格的人除了喜欢抬杠,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也是冰火两重天。
对你好的时候,热情如火,想尽各种办法对你好;但可能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小概率事件,突然就会变得冷若冰霜,前后反差非常大。
这种人爱你的时候,会为你不顾一切,非常坚决;不爱你的时候,也会不顾一切地抛弃你,同样非常决绝。
这种人做任何事都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让你难以应付。和此类人格的人做朋友,能理解他接纳他还比较好,如果抗拒他、或试图改变他、或被他带着节奏走,必定会比较累。
03.计较型人格
计较型人格的定义:对微小的物质利益和微小的精神利益的得失看得很重。不仅是在物质与精神方面斤斤计较,还会在面子、亲近程度、安全感、权力、机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计较。
凡事都计较的人,内心有很多不平,容易产生焦虑、烦恼、烦躁、抑郁等情绪,严重的可能演变成慢性心理疾病。
比如,你涨了工资他没涨,他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觉得很不公平,不是去找领导理论,就是想方设法让你的工资也不涨。她穿了一件漂亮衣服,但看到你穿的衣服更漂亮,她会很不高兴,觉得你是故意给她难看。他迟到了,你批评了他,他觉得委屈,因为“前年另一个人也迟到了你没批评。”
计较型人格的人爱贪小便宜,但通常会因为计较过度而失去常识判断力,反而可能吃大亏。他们心眼很小,喜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觉得每个人都在跟他计较。以致于对很多人和事看不惯,各方面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多,心理持续无法轻松顺畅。
长期和计较型人格的人在一起,很可能会被其同化,慢慢也变得爱计较起来。这也符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理。
04.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定义:在遇到困难、问题和挫折时,会习惯性地、本能地、大量地以回避的方式应对,不及时进行处理。导致问题堆积发酵,最后通常会造成极强的负面情绪体验,更加不愿意去面对和处理,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引发身心疾病。
回避型人格回避问题的主要方式有自我欺骗、自我安慰、宏大理想、工作计划、嗜睡(精神不佳)、行动拖延、外归因、撒谎、象征行为、游戏成瘾、答非所问、过度乐观、形式主义等。
当然,具备以上特征的不一定都是回避型人格。但同时具备几种的,一般就是回避型人格。
此种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原生家庭的教育,让他不敢主动和冒进(可能有过主动和冒进被打压的经验),而觉得回避才是安全的;亦或在他们的人生体验中,有过以回避方式应对事情而获得好处的重大经历。毕竟,趋利避害是个体身上最常态、甚至是惯性的心理机制。
回避型人格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永远不能相信他能主动、积极解决问题,他永远会有不能解决问题的理由。所以如果是重要事情,最好不要寄希望于回避型人格的人能独立完成,否则极有可能会误事。
当然,回避型人格也有好处,比如与世无争,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等。在体制内工作的人甚至还容易得到提拔,因为他很有可能被标上“成熟”“稳重”的标签。
05.控制型人格
控制型人格的定义:领导欲望特别强,却没有领导才能的人。其领导欲望常常无法从社会上得到满足,于是就施加到家人和亲友身上。因为他们对家人和亲友有安全感,所以会无所顾忌地放任自己的这种行为。但是,这样会给其身边的亲友带来极大痛苦。
领导欲强本来不是坏事,如果匹配相应的领导才能,正好可以成就优秀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虽然也爱控制,但会给人呈现更多的安全感,觉得一切尽在领导掌握之中,领导也会安排好一切。作为下属或者亲友,只需乐享其成就好。而领导者如果满足了领导欲,其控制行为反而会减少。
控制型人格多出现在领导欲望强、但没有领导才能的人身上。一方面他想控制,一方面又觉得控制不住,所以更想控制,更想把一切抓在手上。并且多数会把这种控制欲,施加在靠近他的家人和亲友身上。
比如,强势的母亲,强势的妻子,强势的老公,强势的领导(但又没有匹配的领导才能)等,都是控制型人格。
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喜好和思维方式、做事方式、价值观等向亲密人群硬性“植入”和推广,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细节当成普世真理向亲人普及,喜欢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做决定,永远把别人当成小孩子。
控制型人格的形成,有父母遗传基因的因素,也有后天教育成长经历的因素。前者为主要因素,后者为次要因素。
控制型人格的人习惯控制家人、控制亲友、控制下属,其他人通常不敢去控制。长期跟控制型人格的人在一起,如果愿意言听计从还是好的,如果你想反抗、或有自己的主张和行为,往往会被打压得遍体鳞伤。
06.强迫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的定义:是指具有过分疑虑、自信心不足、循规蹈矩、苛求完美、易把冲突理智化、常有不安全感和情绪极不稳定等情形、常担忧自己的生活或某些设想会无端发生意外和变故的一种人格特征。
他们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凡事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处事死板,过分谨慎,反复思索,追求完美,囤于按部就班遵循自己的某种习惯或特定的框架、规则或模式处置事物,宁守不变,难以接受新事物和灵活变通。
由于他们事事都要追求尽善尽美和完整精确,因此不论做什么都要反复检查核对,生怕出现丁点差错,生怕预设方案会走样。惯于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不仅要求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别人这样做,否则难以忍受。常有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不完善感,认为人生中意外和偶然太多。表现为迷信各种教条和伪科学,有个人独特的禁忌,如偏爱某个数字而厌恶其他数字等。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高标准要求自己,目标感强,使命必达。
通常情绪不够稳定,易焦虑、紧张、悔恨、愤怒、偏执,为一点小事暴跳如雷,甚至会以暴力攻击他人。待人接物上比较呆板,缺乏幽默感,与他人常有格格不入感。
长期与强迫型人格的人在一起,通常会有无所适从、疲惫不堪、甚至窒息感,因其强迫(思维和行为)势必会影响和压迫他人,并且非常顽固和持续,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改变。如果企图对抗或改变对方的强迫,通常会导致其更加强迫。所以应对强迫型人格,绕道而行、顺势而为、不与纠缠,通常还是上策。
至于如何应对以上六种负面人格,限于篇幅,不在本篇展述。最基本的建议是:不去改变,做好自己;不去卷入,尽量远离。
版权声明:作者若水三千,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教育工作者。本文系若水三千原创文章,独家授权今日头条首发。欢迎网友转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1.《性格差又怎么样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性格差又怎么样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2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