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 iwenxuebao
"文学照亮了生活。"
。
路易孝威
大卫托德罗伊(David Tod Roy),美国学者、芝加哥大学和中国文学研究的名誉退休教授。
英译《金瓶梅》
→
英译本5卷《金瓶梅》的总页数是2500多页,注释多达4400多条。
5月30日,美国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退休文学教授芮效卫(David Tod Roy)在芝加哥去世。他因译介全本《金瓶梅》而被大家所熟知,这也是他在西方汉学研究领域最被同行所推崇之处。从1982年动笔开始到2013年年底最后第五卷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齐,一共花了30多年,几乎耗费芮效卫的半生时间,要是算上动笔前他为翻译做知识储备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时间,他与这本中国名著的缘份几乎是一生。
芮效卫的去世起因于2012年被确诊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该病会逐渐令人失去行动能力,最终失去呼吸能力,幸运的是,在确诊前后,芮效卫基本完成了对《金瓶梅》全本的翻译工作,他赢得了此生目标的最终胜利,故而能放松且欣慰面对这个预知的结果。
“我并不是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但翻译《金瓶梅》是我这一生的一个主要工程。”他说。的确,翻译《金瓶梅》要追溯到他年轻时候的经历,芮效卫的父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传教士进入中国,1933年芮效卫在南京鼓楼医院诞生并逐渐熟悉中国文化,当16岁的他在南京一家旧书店偶然看到《金瓶梅》后,便与此书结下不解之缘,回美国后他进入芝加哥大学,求学并研究中国元明白话小说,重点钻研《金瓶梅》,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着手翻译出版。
在他之前,《金瓶梅》已存有多个译本,1927年出现的最早译本是法文版,同年纽约出版了英译本,这两个译本都属于节译本,只保留了西门庆的情感纠葛。到了1939年,被称为第一个外文全译本的英译本由克莱门特•埃杰顿完成翻译,四卷本《金莲》(The Golden Lotus)在伦敦出版,然而,由于此译本根据的底本是清康熙《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且书中有关情色内容全部转化为拉丁文字,因此,这个译本也并非真正的全译本。有趣的是,当时短暂在伦敦做讲师的作家老舍与他为邻,还就翻译问题给了不少参考建议。而芮效卫的译本以公认的《金瓶梅词话》为原文蓝本,自第一卷出版以后,因其翻译细节与可信度超过之前多个版本,获得了西方学界的称赞推介。
此前两个节译本《金瓶梅》
和《红楼梦》一样,《金瓶梅》在西方学界认为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甚至并不逊于前者,学者浦安迪评价此书是“16世纪趋于成熟的文人小说文体的典范”,田晓菲教授认为《红楼梦》是“通俗”的,而《金瓶梅》才是“属于文人的”。学者宇文所安更是将此书放在16世纪世界文学中比较,认为“它的质量可以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或者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相比,但那些小说没有一部像《金瓶梅》这样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情味。”既然如此重要,又为何距离最早译本近100年才出现了全译本?学者夏志清曾谈及这个现象,“西方出版界对中国文学存有很大兴趣,但对过长的情节往复的文本兴趣不大,因而《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等多是以节译本形式出现,且往往针对专业读者。”以文本而言,这类书的确难以将其完整性译介给国外读者,不说其内在文化气质,仅就无处不在的民俗生活细节,便难以一一对应西方词汇,像芮效卫的全译本,为求准确达意,自行添加了4000多条注释,光是文前所列的小说角色及所引历史人物,名单就开了有两千,后面附录的翻译参考索引中文书目也有五六百种,例如《五灯会元》《文选》《说郛》之类。《金瓶梅》中大量典故、诗句是没有标明出处的,对外国读者而言理解起来难度很大,“《金瓶梅》的作者显然是个受过很高教育的人,他希望读者跟他一样博古通今,可以自己辨出典故的出处。”芮效卫曾如此分析,因此他在翻译时便需要进行解释工作,仅仅是典故类的资料收集,他便积累了一万多张卡片。
与南京的缘份,使得芮效卫在2015年将自己大部分藏书转赠给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如今,得益于芮效卫的英文版全本《金瓶梅》,外国读者可以从书店或网络便捷阅读到该书,芮效卫谈及该书第一卷出版后,便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催促下一卷希望尽快翻译出版,这对他是很大的鼓舞,在如此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专业注释下,仍然有读者将此书当作大部头“难啃”的世界名著去阅读去等待,这已经证明了该书穿越不同文化的文学魅力。该书出版后,也有同行建议芮效卫能够精简译本的注释内容,有一种反馈意见认为他的译本过于追求信和达,而忽视了原著的文雅,但芮效卫深信自己在比较了前人的版本基础上,自己做了最优选择。
毫无疑问,因为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典名著,让西方研究者与读者能够观看并研究全景式的中国传统文化。芮效卫甚至提醒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受到的那个道德腐败、拜金主义故事,无时无刻不在美国华尔街发生,这不仅是一个属于传统中国的故事,也是属于当今世界的。
“
是时候提醒读者,金瓶梅这本书描述的不仅仅是那种贯穿始终的,撩人的性爱场面,相反,正如罗伊先生所说,“它恰恰用强有力的暗喻手法表述了作者对沉湎于性爱的人们的极度蔑视。”这本小说展示了明代中国庞大的城市全景,有800名左右的男女和儿童出现在书中,惊人地涵盖了人类的各种类型,包含了各种人物可能出现的情绪和类型——从性虐待狂到柔情似水,从诙谐幽默到哲学沉思,从对社会矛盾的尖锐评价到极其粗鲁的讽刺。
——Jonathan Spence,《纽约书评》
David Tod Roy热情地进入了该书所想要表达的精神和原稿中,相当的卓越。
——Paul St. John Mackintosh,《文学评论》
阅读David Tod Roy的翻译是一件非同 凡响的经历。
——Robert Chatain,《芝加哥论坛报》
David Tod Roy 所翻译的内容足以树立他在翻译界的地位……
——Charles Horner,《评论》
文学点亮生活
点击以下 关键词查看近期精彩
1.《他用半生时间翻译了全本《金瓶梅》,无憾离去|人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他用半生时间翻译了全本《金瓶梅》,无憾离去|人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3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