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以南60公里处有一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这就是河北省泸州市。
涿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250 多年前,清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涿州这块京畿重地时写下了“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音“南”)第一州”的诗句。如今的涿州,正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承接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历史沿革
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于今河北省北部分封二国,北名蓟(都今北京市广安门附近);南名燕(都今北京市琉璃河东北2.4公里董家林、黄土坡之间)。约在公元前657年,燕灭蓟,迁都于蓟。涿地一直为燕国地。
春秋战国时期,涿州为燕之涿邑。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灭燕后,于燕都蓟设广阳郡,于涿邑置涿县。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广阳郡南部、钜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郡、县治所均在今涿州城区。涿郡辖县15,其中包括涿县及范阳县(今定兴县、固城镇),侯国7。西汉中后期增至29县,并在涿郡辖境内置侯国13。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于涿县西北境置西乡侯国(位今下胡良乡上坡村西),县东北境置阳乡侯国(位今东义和庄乡长安城)。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涿郡为垣翰郡,西乡为移风,涿县属垣翰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复改垣翰为涿郡,涿郡南部分出另置河间国。废西乡候国并入涿县,废阳乡侯国并入方城(治所在今固安城西南10公里方城村)。灵帝中平五年(188)涿县属幽州。
三国魏黄初七年(226),涿郡改称范阳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幽州刺史治所由蓟迁涿。此时涿城为县、郡、州三级治所。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封司马绥为范阳王,都涿县,范阳都改称范阳国。幽州刺史迁返蓟。在原阳乡候国地建苌乡县,属范阳国。
东晋十六国时,涿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及后燕。
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七年(556)废苌乡、方城2县并入涿县。范阳郡仅领涿县、范阳、道3县。北周大象二年(580)撤道县(今涞水县)并入涿县。
隋开皇元年(581),析涿县西境原道县地置范阳县,属昌黎郡(今易县)。开皇三年(583),全国撤郡,涿县直隶幽州。开皇九年(589)析涿县原方城、苌乡地置固安县。大业三年(607),全国废州称郡,幽州改名为涿郡(治所在今北京)。
唐武德元年(618),罢涿郡改称幽州,武德七年(624)涿县改名范阳县。贞观元年(627)全国分十道,为监察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增至15道为行政区,幽州属河北道。天宝元年(742)再废州称郡,幽州改名范阳郡,治所在今北京。景云二年(711)始设节度使。天宝时范阳县隶属于范阳郡。安史之乱后范阳郡又改称幽州。大历四年(769),析幽州南部范阳、归义、固安3县置涿州,州治在范阳县,属河北道。同时析固安西南部增置新昌县,涿州领范阳等4县。太和六年(832),析范阳县东南部古督亢地大部置新城县。后唐天成四年(929),废新昌并入新城,涿州辖5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瑭割燕云16州予契丹,契丹将幽州升为幽都府,涿州范阳县自此属辽。辽于涿州置永泰军。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北伐,收复涿州的归义县白沟河南部,另立归义县。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宋辽议和(澶渊之盟)以白沟河为界。
此后118年间,涿州为辽的南疆,宋、辽国界线在涿州,直至辽亡。辽开泰二年(1013)改幽都府为析津府。涿州属南京道析津府。辽保大二年(1122)宋金联合灭辽,辽涿州守将郭药师以城降宋,宋赐名涿州为“涿水郡”,实仍为州,置威行军。三载后,宋宣和七年(1125),宋金战起,郭药师降金,涿州范阳县属金。金贞元元年(1153),改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析津府改为大兴府。大定六年(1166)划涞、易、容3县边地置定兴县,大定二十九年(1189)划范阳、良乡、宛平3县边地置万宁县(后改名奉先,元改名房山),隶属于涿州。
元朝采行省制,省下有路、府、州、县。元初,涿州范阳县上隶中书省大都路。太祖十年(1215),涿州升为涿州路,辖范阳等7县。中统四年(1263)复降为州,所辖固安县升为州,定兴、新城改隶雄州,涿州只领范阳、房山2县。
明洪武元年,大都路改为北平府,涿州属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撤范阳县并入涿州,仅领房山1县。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涿州属顺天府。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顺天府分设四路厅,涿州属顺天府西路厅。雍正五年(1727),房山县划出,直隶于顺天府西路厅,自此涿州无属县。
中华民国2年(1913)撤州,涿州改称涿县。
民国3年(1914)顺天府改称京兆特别行政区,涿县隶于京兆。
民国17年(1928)北伐军推倒北洋政权,废京兆,成立北平特别市,辖县全部划归河北省,实行省、县2级制。涿县改隶河北省。
民国25年(1936)省下设督察区,涿县属河北省第二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涿县被日本侵略军占据。1938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为了适应抗战,以敌占的平汉铁路划分行政区,成立行署,下辖专、县。涿县遂分为东西二部分。路西的县政府成立较早,先名涞涿县,包括涞水东部及涿县路西,1941年与房良县合并称房涞涿县,包括房山南部山区。1944年房山分出,复称涿县。1946年再度改名洣涿县。路东,因皆为平原,初期,抗日政权时断时续,中、后期才坚持下来。1941年新、容、涿、固边界地区曾组成第一联合县。为时不长即停止活动。1943年又组成第二联合县。后名“新涿”县。1945年,平南县南部组成“涿良宛”县,至1947年。
在涿县县城沦为敌占后,日伪随即成立“涿县公署”(后改称政府)。初为河北省直辖,旋即改隶保定道。1940年北平周围15县组成燕京道,涿县属燕京道。1944年涿县、固安等7县组成第一特别行政区,脱离河北省,直隶于伪华北政务委员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涿县县城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设第六督察区于涿县。辖涿、良、房、涞、宛、涞源6县。
1948年12月,涿县全境解放,路西涞涿县政府迁入涿县城关,路东涿良宛县政府,迁驻刁窝。
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废除战时行政区划,恢复涿县抗战前建置,路东涿良宛县并入,涿县划归河北省保定专区。
1958年10月2日,新城、雄县及涞水平原并入涿县。涿县政府迁高碑店。
1960年5月3日,撤销保定专区,涿县隶属保定市。
1961年5月1日,重建保定专区,涿县隶属保定专区。4月析涿县复置雄县(含新城部分地区)。
1962年3月27日,恢复4县合并前建置。涿县政府迁回涿县城关。
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辖涿县。
1986年9月24日,撤涿县,以涿县辖区建涿州市,仍属保定地区。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保定市(地级市),原保定地区的涿州市由河北省直辖,保定市代管。2015年2月底,涿州市纳入河北省直管试点。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至1951年12月,涿县分为6区1镇.
1951年12月至1956年10月,涿县将原城关镇并入下胡良区,其它各区无变。
1956年10月至1957年12月,涿县分为30乡、1镇。
1957年12月至1958年10月,涿县分为20乡、1镇。
1958年10月至1961年4月,涿县、涞水、新城、雄县合为大涿县,全县划为22个人民公社。其中,涿县境内辖6个公社。
1961年12月,涿县迁回,至1966年5月涿县辖24个人民公社。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涿县划为1镇22公社:城关镇(12村),下胡良公社(14村),东仙坡公社(19村),百尺竿公社(29村),塔上公社(20村),兰家营公社(13村),刁窝公社(12村),高官庄公社(32村),潘各庄公社(17村),豆庄公社(22村),柳河营公社(26村),码头公社(18村),东义和庄公社(23村),里渠公社(19村),林家屯公社(17村),南马村公社(15村),孙家庄公社(15村),南皋店公社(25村),松林店公社(19村),边各庄公社(24村),东城坊公社(12村),西河公社(19村),向阳公社(15村)。
1976年10月至1986年9月,涿县行政区划无大变化,只是1983年8月,西河公社全部并入城关镇后,改称涿州镇。
1983年10月,全县改人民公社为乡,所辖村无变。
1986年,撤县建市,划分18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
1993年,涿州市共辖3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3个镇、18个乡,有410个行政村、街。
2005年末,涿州市共有双塔、桃园、清凉寺3个办事处,东仙坡、高官庄、东城坊、码头、松林店5个镇,孙家庄、豆庄、义和庄、刁窝、林家屯、百尺竿6个乡和1个河北涿州开发区,共有406个行政村,32个居民社区。
2008年1月25日,百尺竿撤乡设镇。2014年11月19日,义和庄撤乡设镇。2016年6月21日,刁窝乡撤乡设镇2016年8月31日,豆庄乡撤乡设镇。2017年3月,林屯乡撤乡设镇。
2020年,涿州下辖3个街道、10个镇、1个乡,另设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京南经济开发区,共计38个社区、405个行政村。
1.《【涿郡】河北省涿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涿郡】河北省涿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39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