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延续5000年中华文化的集大成时期,虽然在政治上逐渐衰落,但在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方面,清朝无疑是一个重要时期。
尤其是书法艺术,可谓历经历史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受小学、文字学、金石学的影响,在篆书、隶书和魏碑方面的成就,足与唐楷、宋行、明草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有力、刚健雄奇的书法特色。
清朝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也影响着中原内地和边疆地区,其中,清代云南的书法受中原内地的影响也颇深,彼时的云南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书家。本文列举清朝时期云南十大书家,仅一家之言,以书家生年为序。
阚祯兆
阚祯兆(1641~1709年),清初著名书法家、藏书家。字诚斋,号东白,别号大渔,云南通海城祁家巷人。出身于书香之家,才思敏捷,康熙十一年(1672年),赴京会试未中。返乡进中,时逢吴三桂之乱,阻于湖南三年。后在近海励饰材隐居,以读书写字自娱。遂工于书法,故一匾一联,一金一石,书撰皆斐然可观。省城南城楼上的“近日楼”,北城楼上的“望京楼”匾额,皆其所书。
阚祯兆撰书的碑铭立于省城的有: 《铁峰庵记》《重修归化寺碑》《重修商山寺碑》《关夫子五华西衢庙碑》《续建昙华寺碑》《宁边楼碑记》,立于通海的有: 《新修通海学官记》《华严会会供碑记》《关夫子大桥庙碑记》《涌金寺祖庭常住碑记》等数块。所书匾联碑铭,既有端庄严谨的正楷、也有圆润奔放的行草,尤以行草见长。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其善长的草书就有“龙蛇笔落惊风雨;不异当年草圣奇”之赞。故其墨迹广为流传,曾传人清宫内府。方树梅先生《明清滇人著述书目》介绍其“诗不如文、文不如书”。
钱南园
钱南园(1740年4月26日至1795年10月30日),名沣,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以号行世。
钱沣幼时家境贫寒,偶然得到些残篇断简,便熟读深思,曾入昆明五华书院学习,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学政、通政司副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一生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极富传奇性,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山北斗。
在清朝,云南的书法界中,钱沣的书法艺术首屈一指,就算放眼整个清朝时期,钱沣的楷书都可称当时之最,其峻拔阳刚,严整开阔,宽博方正的楷书特色,堪称彼时“楷书界的天花板”。
钱沣的楷书,学颜真卿,又参以欧阳询、褚遂良,笔力雄强,气格宏大,行书参米南宫笔意,峻拔多恣。后之学颜者,往往以他为宗,如清末翁同龢、近代谭延闿、谭泽闿兄弟等都是学钱沣而卓然成家者。李瑞清云:“能以阳刚学颜公,千古一人而已。岂以其气同耶。”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评》列其行书为“佳上品”。杨守敬《学书迩言》曰:“自来学前贤书,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惟有钱南园学颜书如重规迭矩。此由人品气节不让古人,非袭取也。”
尹壮图
尹壮图(1738~1808年),字楚珍,云南蒙自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考中进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入阁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楚珍自记年谱》《楚珍诗稿》《楚珍文稿》等。
乾隆皇帝对尹壮图有知遇之恩,曾对他说:本朝很少任用云南人为大员,我看你品学兼优,就破格擢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尹壮图以参奏天下仓库亏缺,被刑部“比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关进大狱,判处斩刑。后来,乾隆以“不妨以谤为规,不值加以重罪也”免去了他的死罪,被贬为内阁侍读。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尹壮图辞官回到云南,奉养母亲,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又被重新起用,后请辞回乡,曾掌教昆明五华书院等。尹壮图宦海沉浮,但他为苍生、为社稷,不顾自身得失,诤言相谏。
除了为官,尹壮图还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又兼之文学造诣、书法功底精深,所以教书自是得心应手。他知道书法是修身养性的技艺,所以在教学中格外重视,让书院的学子“每日必到书院课示,一瞬则作书”。彼时,尹壮图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古稀老人,仍然收集学生的习作200余篇,不辞辛苦,一一批改,写明修改意见。在他的点拨下,很多弟子考中秀才。他教授不辍,即便生病依然坚持授课,开创蒙自一代文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蒙自的后续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
尹壮图诗词和书法造诣皆深,其书法醇厚浑圆,有画沙印泥之妙。
刘崐
刘崐(1808~1888年)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人。
清嘉庆十三年三月十七日生(1808年4月12日),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1888年2月1日)卒于湖南省长沙市,卒年八十。是清末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
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二十岁优贡生,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亚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从此走上宦海,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鸿胪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文渊阁执事、湖南学政、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以及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
刘琨的书法,无论大小行楷,均圆润入体,百看不厌。书法界赞其书作“书法劲厚,得鲁公意,时人以比钱南园。”《滇绎·云南通志》中评价说:“昆学颜平原,无槎芽气习,森张浑厚,传世绝少。盖其书名为吏治、文学所掩矣。”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刘崐,清景东人,字韫斋。道光进士,官至湖南巡抚。书学颜平原,无槎枒气习,森张浑厚,传世绝少。”
生于云南景东的刘崐,书法之所以能别出心裁,得益于云南的独特书学环境——当时中原受赵孟、董其昌影响大,尤其加上康熙、乾隆推崇,一时上行下效,形成风气,而云南地处边陲,信息稍为闭塞,恰又出了个政声刚正、“崛起南疆,独入鲁公堂奥”、“能阳刚学鲁公,千古一人而已”(曾农髯、李瑞清语)的钱沣,故云南书坛独崇颜真卿,而刘崐也是其中学行者之一。
他的楷书,笔画方圆兼备,厚实内敛,结构一反中宫收紧外宫开张的传统,变而为外紧内松的外拓法,字大撑格,给人壮健宽博、安如磐石的观感;他的行书,纵情恣性,大气磅礴,更见雄强忠烈,忠臣良将形象似立于纸面。
他的墨迹,见于楹联、条屏居多。他写给谭心可的《颜鲁公斐将军诗》,三条屏行书,颇接近鲁公的《祭伯父文稿》,只是结体稍见狭长,行笔更见稳重,既有《祭伯父文稿》的行气,又有颜书的朴拙韵味。而较钱沣,他们同以鲁公为师隶属同门,却各得千秋:钱沣得鲁公骨,结体宽博、朴拙更甚鲁公,力外露,无论楷行书体,更具鲁公面目;刘崐学鲁公得其神韵,行书更见温润,学颜而能自出机杼。慈禧曾向其学习练字、名门大户当时以客堂悬挂其一幅书法作品为荣耀,也直接反映了其书法价值。
在他逝世后,景东民间把他手迹视为神物,认为能驱鬼避邪,得佑家庭平安、昌盛、幸福。
孙清彦
孙清彦 (1818~1884年),字士美,号竹雅,别号竹芽、竹叟、鬻哑、烛哑、彩云仙吏、古滇逸士、漱石斋人等,云南呈贡(今昆明市呈贡区)人,是清末的书画名家。
自幼聪颖好学但科举之路不利,只考取廪生。后投笔从戎,为提督(从一品)赵德昌赏识,在其下营务处襄理文牍,随赵德昌滇转战入黔,屡有军功,保荐为同知、知府,历任兴义、郎岱、都匀、安顺等府厅知府,有"清贫太守"之称。御任后一直居住在贵阳。
道光十八年(1838年),还未满20岁的孙清彦便与通海县学博蒋赢选的二女儿成婚。婚后得蒋氏的全力支持,孙清彦及兄弟们都能抛弃家中杂务,潜心致力于书画的研究与创作。孙清彦书法天资甚高,各家俱精。学书以米芾、黄庭坚等大家为榜样,学画以文与可、郑板桥为楷模,把书画融为一体,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在当时,孙氏兄弟孙清彦、孙清士、孙清选已在昆明相当有名,而孙清彦更显得出众超群。此时的孙清彦“文章诗赋下笔千言立就,书法遒劲秀润,绘画精妙超逸”。因其尤善画竹,所以所取之号大多与“竹”字相关。
后昆明为重修象征昆明“金碧交辉”的“金马“、“碧鸡”牌坊(金马碧鸡坊),便首推名人孙清彦写下坊额。随后“忠爱”坊(昆明忠爱坊)修葺时也由孙清彦写下“忠爱”二字。
赵藩
赵藩(1851~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老人。白族,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又名水寨)北寨人,云南省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
自幼从父学,5岁授书,过目成诵,有“神童”之称。
1875年(清朝光绪元年)中举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18岁时参与了清廷镇压杜文秀回族起义的行动。后来他逐步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没落,参加过辛亥革命。1913年被选为众议员,入京主持临时议会,不久因作诗讥讽时事,被袁世凯下命逮捕,便避回云南,力赞并参加其门生蔡锷等发动的反袁护国运动的筹划。1917年代表云贵总督唐继尧赴任广州护法军政府的交通部长,1920年辞职回滇,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此后再未出任公职。晚年致力于文化事业,总纂《云南丛书》等书籍至逝世,享年76岁。
赵藩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诗文有《向湖村舍诗初集》《向湖村舍诗二集》《向湖村舍杂著》等,楹联著述有《介庵楹句集钞》《介庵楹句续编》《介庵楹句正续合钞》等。
联语以四川成都武侯祠“攻心联”为著: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十分推崇“攻心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文革初期,毛泽东嘱咐当时来四川任职的梁兴初,要到成都武侯祠观读“攻心联”。一时间,“攻心联”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研读赵藩对联的热潮。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赵藩写得好,富有哲理。江泽民也多次高度评价赵藩,称他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赵藩的书法造诣颇深,宗颜真卿、钱南园,深得南园刚劲灵动之气,结体用笔又有自己的风格,为清代滇中四书家之一,他的书法,最著名的要数如今悬挂在昆明大观楼由孙髯翁所撰的“古今第一长联”,是赵藩38岁时应云贵总督岑毓英之请所书。
赵藩的书作,用笔苍劲有力,取势跌宕多姿,因而他的书作显得俊逸洒脱,格调高雅,浑厚大气,灵气十足,令人大饱眼福!
赵鹤龄
赵鹤龄(1853~1928年),字孟云、一字梦云。白族,云南鹤庆金墩孝廉人。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皇太子侍读,四川奉节县观察、记名副都统等。奉海军部调用,以副都记名。
辛亥革命(1911年)后,侨居就师。多才艺术,能八分书,为折枝花卉有逸致。《丽郡诗徵》善诗文、工书画,尤以书法见长。隶、行、楷书出类拔萃。其隶书幼习伯父松樵分书,上承汉隶风骨,雍容大度,纵横开阔。行楷兼王、赵,秀润安适,跌宏多姿。其书作流传甚广,北京、昆明、大理、鹤庆等均有藏品。鹤庆云鹤楼原匾额,西山庙文昌殿联,城隍庙大殿联,重修书院碑记等,为人们称道。《云南碑刻与书法》一书亦介绍了他的书法并加以肯定。
篆书释文:古柳阴中来走马,好花深处有鸣禽
朱家宝
朱家宝(1860~1923年)字经田、金田,号髯农、墨农,华宁县宁州镇人。清光绪十八年进士。选翰林院编修,再授礼部祭司,后历任直隶平乡、新城、南和知县,为直隶总督袁世凯所赏识,被袁推荐为“近畿循吏第一”,升保定知府,被派往日本考察政务,回国后升江苏按查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荐为吉林巡抚,未赴任。三十三年移任安徽巡抚。
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以后,浙、苏等省宣告独立。安徽革命党人为地方治安计,促朱家宝宣布独立,他拒绝说:“家宝食清之禄,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诸君勿复多言”。
朱家宝工书法,取法黄庭坚,雄伟有力,深得黄体精神,堪称清末大家。
陈荣昌
陈荣昌(1860~1935年),字筱圃,号虚斋,又号铁人,返里后,更曰困叟,别号逊农,一号桐村,昆明人。云南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
陈荣昌幼失父怙,少则颖慧,及长则勤勉。陈荣昌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陈惟恺,清道光丁酉年(1837年)举人。曾经担任过江川与镇沅县的训导,东川府(会泽)的教授。训导和教授是古代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辅佐地方知府,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在清朝为从七品。
陈荣昌于光绪九年(188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学使,归主讲经正书院,赴日本考察教育。辛亥革命后,一度任福建宣慰使。著有《虚斋诗集文集》《桐村骈文》《滇诗拾遗评选》《剑南诗钞》《东游日记》《老易通》《桐村词》《明夷子》等数十种。
陈荣昌工书法,书法以颜真卿、钱南园为宗,正楷端庄遒劲。为颜派、钱派后起之秀,有“滇南第一大手笔”的美誉。曾师从于会泽的孟五先生,得力于钱南园,其作法度严谨,传世作品丰厚,在会泽留下了“护国首义匾额”、《为会泽老人会髯碑》文、城隍庙匾额、刘锟诰封碑文、墓志铭等众多墨迹。晚更变而学米(米芾),学龙门十九品。其仿颜书孔明庙古柏行,草书飞动,是为杰作。卒年七十六。门人私谥“文贞”。著有《虚斋诗集》《虚斋文集》《桐村骈文》等数十种。
他也是云南文教界的一代宗师,曾担任经正书院山长、云南高等学堂总教习、国学专修馆馆长。状元袁嘉谷、陈古逸、张学智、李根源等都是他的门生,可谓“门生才俊盈天下”。
周钟岳
周钟岳(1876~1955年),字生甫,号惺庵,剑川金华忠义巷人,白族,钟岳出生贫寒,刻苦自励。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癸卯科乡试,中第一名,称解元,1904年,至日本弘文学院留学,肄业师范。1905年复进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习法政。
周钟岳善楷书,其楷书浑圆周正,规范严谨,清新别致,线条浑厚大气、横轻竖重。他的书作最著名的尤以民国政府“总统府”三个字,其笔酣墨饱,气势恢宏。在用笔上,稳重扎实,一丝不苟,字字饱满,笔力苍劲有力。无论是结构上,还是结字上,都体现出非同一般的书法水平,线条流畅自然,每一笔,每一划,都非常到位,笔笔充实,字字方正,富有清新之感,始终突出一种正大的气象,这三个字的题写,充分体现出他高超的书法技艺和娴熟的书法技巧。
1.《清代云南十大著名书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代云南十大著名书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4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