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电影版《昼颜》在内地上映,受到了4年前日剧《昼颜:工作日下午3点的恋人们》的影响,这部电影也颇受关注。

还记得日剧里面的两个女主角,在枯燥的家庭主妇生活里,纷纷在每天丈夫上班的时间里,用“出轨”来寻找新的情感寄托。

那些细腻的恋爱情愫和极具美感的情欲,令很多观众冲昏头脑,惊呼爱情美好,彻底忘记了道德的存在——追日剧《昼颜》在2014年成了一股热潮。

但最后,她们双双被丈夫发现,并且得到了惩罚,与出轨后相爱的那个人分离,不禁让人叹惋。

在新电影上映之后,这些观众的再次追捧,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他们的不甘心:

对于剧集中令人失望的结局,在电影中会不会出现扭转?

天雷勾地火的两人,最终能不能冲破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桎梏,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昼颜》带出了人类孜孜不倦也无法回避的追问:如果婚后才遇到“真爱”,怎么样才是最好的结局?

01

婚姻和真爱,只能二选一吗?

但看完电影的观众可能依旧会失望,因为它再次给出了同一个答案:

生活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企图打破社会规范的人,违背道德的人都要接受应有的惩罚。

在电影《昼颜》里,男女主角时隔三年再次相遇。

前半部分依旧用尽梦幻场景和细节渲染两人的再次重逢,唤起大家当年看日剧时令人沉浸其中的浪漫情愫。在日剧里他们的爱情是“偷“来的,而这一次,他们打算重新开始,并且给彼此一个正式的名分。

正当我们以为这一次终于能对关于【婚后遇到了“真爱”,然后呢?】的问题给出一个解答时,狠心的编剧却临时改了剧本,用男主角的死亡,来逃避对此问题的深入追问。

在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从《安娜·卡列宁娜》到《失乐园》,从《包法利夫人》到《廊桥遗梦》,这个问题一再被提及和探究。

婚姻和爱情被摆在了两难的对立面。

20世纪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拍了一部电影叫《婚姻生活》:

一对中产夫妻,表面上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突然有一天男人毫无征兆地就崩溃了,说他再也忍受不了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他要和他的情人逃到巴黎。

最后的结局令人大吃一惊:出走的丈夫很快就回来了,而她却突然变成了第三者。

丈夫出走前他们已经很长时间不再做爱,出走后他们对彼此的激情却突然死灰复燃。这对夫妻离婚后都重新找到了新的伴侣,却依旧是彼此的情人。

伯格曼电影中的婚姻生活,仿佛一个魔咒,进去的人必然要失去爱情和情欲;当婚姻的形式消失了,爱情和情欲才会重新回来。

这吊诡的悖论大概与爱情,情欲(性)和婚姻的本质有关。

02

在婚姻里面获得爱情和性,有多难?

婚外情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婚后遇到的所谓的“真爱”,究竟是一种情欲(性),还是爱情呢?

日剧版本的《昼颜》有大量的情欲细节做铺垫,观众几乎将唯美的情欲与爱情划上了等号,而电影版《昼颜》则开始把重心转到了爱情上。

情欲(性)是一种动物性的生物本能,而爱情,除了情欲之外,还多了一种更加精神层面的情感。

要区分情欲和爱情已经不简单了,再把它们一起放进一个叫“婚姻”的概念中,真实情况更加复杂,扑所迷离。

按照社会学家的观点,情欲(性)、爱情和婚姻,是三种互相独立的存在。

阿兰·德波顿在《在爱情与欲望之间》一书中写道:

现代婚姻制度与以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要求我们对爱情、性和家庭的所有欲望都针对着同一个人。

这并非易事。

婚姻制度的本质,是一种产权经济制度,一种为了确保财产延续、获得性交权利和生育许可的契约形式,一种道德上的恒常存在;

而不凑巧的是,爱情和情欲都建立在人性之上,与道德无关,并且难以长久维持......

将这所有这些互相冲突的元素捆绑在一起放进一个制度里,可想而知要保持一个稳定和恒常的婚姻难度有多大。

1995年,《廊桥遗梦》在美国上映引起全球轰动,这不是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但它也绝不是一部规劝“牺牲小我、回归家庭”的道德范本。

它更多展现的是一种进退两难的抉择,一种人性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

据说《廊桥遗梦》放映当年便在全球引发离婚狂潮,而婚姻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最直观的表现,大概就是离婚率了。

正如阿兰·德伯顿所说,从来没有哪个社会对婚姻制度持如此严苛的态度或如此高的期望,自然,从来也没有哪个社会对婚姻制度产生如此多的失望。

03

为什么我们会在婚后遇到真爱?

《昼颜》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一个离婚成本至今居高不下的国家,对于【婚后遇到“真爱”怎么办】这个问题,似乎更加棘手。

因为离婚成本太高,所以即便婚姻岌岌可危,《昼颜》中的女主角们情愿瞒着丈夫做“背德妻”。

一边忍受婚姻生活的日益空洞和乏味,一边借出轨的激情作为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也不愿意走到离婚那一步。

利佳子在日剧《昼颜》中有许多经典台词:

只有在外面有了男人,才会因为自知理亏而对丈夫和孩子更好,否则谁会甘心为男人去洗内裤呢?

结婚就是用失去热情来换取安稳,过了三年丈夫只会把妻子当成冰箱一样对待,打开就有吃的,坏了也不去维修。

这是婚姻中的女人对婚姻状况的一种真实评价:安稳和激情似乎不可兼得。

而《昼颜》中的另一个女主角纱和,嫁了一个每天做面膜、时不时和女同事暧昧的娘娘腔丈夫,一个爱宠物都超过爱她的人。

他们没有性生活,也没有孩子,每天还要打工还房贷应付婆婆,虽然无论如何稳定,但这样的婚姻对于想要寻求爱情的纱和来说无疑是糟糕的。

所以无论她如何欺骗自己,后来都无法掩盖对生物老师北野的渴望。

婚姻制度要求人们服从道德和规范,人性却永远在骚动。

而婚姻中人妻人夫们骚动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渴望一个可以完全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伴侣:

他/她既要满足我们对初恋般梦幻的浪漫需求,又要成为我们经济上信守契约的合作伙伴;

他/她既要在情欲上让我们激情四射,又要在面对琐碎的家务和共同抚育后代的艰辛时表现出无限的耐心和包容;

我们要求伴侣成为我们的左右手的同时,却又抱怨牵着伴侣的手像牵着自己的手。

对“伴侣是一个完美的角色”的渴望——给婚姻赋予了一种沉重的意义和前所未有的重压。

看看《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就知道。

“她们希望他们既是丈夫,同时又是行吟诗人和贵族情人。但是,人生仅仅给了她们一个纯粹的丈夫而已。

艾玛和安娜都被困在婚姻无爱却经济稳定的家庭,尽管在以前的时代里,这样的婚姻可能令人羡慕,但现在却令人不可忍受。

而同时,她们生活的中产阶级世界又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婚外情。最终她们的自杀揭示出这种新式爱情理想不可调和的内在本质。”

所以电影《昼颜》对这种不可协调的冲突,也给出了一个千篇一律的答案:让主角最终同样以死亡为代价,也不能让男女主角再次进入婚姻中,接受爱情和情欲无解的拷问。

04

婚后遇到真爱,最好的结局是什么?

婚姻与真爱的冲突,代表的是需求的矛盾。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需求。

伴侣双方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持的价值观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决定他们所处的需求层次。

如果双方需求层次不匹配或者不能互相满足,那么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比如,一个丈夫以为只要满足妻子的物质需求就足够了,而妻子的最大需求却是得到爱和尊重;

或是,一个女人在婚前只是想找一个满足物质需求的丈夫,却在婚后奢望情欲;

甚至,在婚前也没想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婚姻......

婚后沉溺于出轨的纱和也许在一开始就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嫁一个这样的丈夫,而利佳子则为了丰厚的物质生活跟丈夫进入婚姻,又都在婚后若干年才赫然发现自己真正要什么。

婚后遇到真爱,怎么办?

面对一个不可能满足你所有需求的人,和一段不可能什么都能要到的婚姻里,我们只能做出抉择:

想要得到婚姻制度的好处,就要承受婚姻制度带来的缺陷;要想得到真爱,就需要离开制度带来的安稳。

但最好的结局,是在婚前就有所准备和预期。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预测,现有的婚姻制度终将消失。但在它消失之前,我们仍要承受它的不完美。

那种将爱情、性和家庭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理想婚姻是世人歌颂的范本,但要得到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或许对于更多普通的夫妻来说,婚后执着于完美的婚姻并无益于完美的婚姻本身。最好的方式,是在婚前,就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只要面包,就得接受爱情的缺憾;

只要爱情,得接受物质甚至情感生活的不稳定;

如果都要,那就必须花更多的心思去寻找,并且做好心理准备——在婚姻制度下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去维持性和爱情。

很遗憾的是,人的需求或许也会变化,所以最好能在婚前形成自己的稳定价值观和需求取向,并且接受双方的需求在下半生会有微调或调整的可能。

婚后遇到“真爱”,要么颠覆制度,要么驯服人性。

但最好,是在婚前承认制度的不完美,认清需求,有所准备。​​​​

1.《婚后遇到“真爱”,最好的结局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婚后遇到“真爱”,最好的结局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50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