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合肥的一条延乔路突然火了。
顾名思义。
延乔路正是为了纪念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革命烈士而命名。
延乔路旁还有一条集贤路。
延乔二人的父亲陈独秀,正是葬在安庆的集贤关。
两条路虽然没能汇合,但延乔路、集贤路都通往繁华大道。
冥冥之中,这样的命名不仅寄托了后人的追思,也赋予了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诗性。
特别是在刚过去的几天里,这里成为了「网红打卡点」。
许多合肥市民自发前往延乔路献花、留言,向他们表达真挚的敬意。
在这其中,有不少都是年轻人。
他们大都是因为看了《觉醒年代》,被陈延年、陈乔年的革命事迹深深打动。
将两位不到30岁便牺牲的青年烈士,视作自己的精神偶像。
时光穿梭近百年。
两代青年的灵魂依旧可以遥远地碰撞,对话。
这是一种何等的浪漫?
以往,在很多人眼里,年轻人似乎更迷恋于娱乐明星、唱跳爱豆。
但最近的新闻里,却频繁出现了另一种现象:
这届年轻人似乎越来越多喜欢百年前的革命先驱们。
或许,青年偶像——
这四个字的内涵,正在悄悄改变。
而那个年代之下,值得我们致敬的青年偶像,远远不止延乔二人。
相信很多人在看《觉醒年代》前,对陈延年和陈乔年这二人都不太了解。
陈延年,是陈独秀之长子,性格桀骜不驯,敢想敢做。
是一个信奉「不闲游,不听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做私交」的六不青年。
陈乔年,是陈独秀之次子。
相较于哥哥反而要温润些,少些毛躁,多些从容。
他为人谦逊,说话不多,习惯于站在哥哥身旁给予必要的支持。
在剧中,两人都是那种热血单纯,阳光爱笑的大男孩。
两人的兄弟情也十分真挚。
他们初登场时,便是在租界搬运站做劳工。
单薄瘦弱的年轻身躯,扛着硕大的麻袋艰难前行,很难不让人感到揪心。
可兄弟俩心甘情愿。
不靠家里,不怕吃苦,小小年纪便开始自谋生路。
干完活之后,二人就地分饼吃。
尽管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延年却非常自然地把大的那一半分给了乔年。
这番场景,即便是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心中一暖。
而两人同父亲陈独秀之间的父子情,则更加值得回味。
电视剧一开始,由于陈独秀常年对家庭的忽视,父子关系并不融洽。
尤其是陈延年和陈独秀,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延年曾多次不顾父亲文化界名人的地位,在众人面前拂逆他。
所作所为可把陈独秀气坏了。
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总是难以割舍的。
随着在父子三人在革命事业中的经历越发重合,延乔二人也开始理解父亲的处境,父亲的难处。
父子关系渐渐趋于改善。
整个《觉醒年代》最催人泪下的场景,也正是发生在延乔二人和他们的父亲陈独秀之间。
当延年、乔年就要前往异国,踏上征程时。
陈独秀拿着一袋延年最爱吃的炒糊了南瓜子出现在他们面前。
父子三人紧紧相拥,依依惜别。
而伴随着分别画面,出现的却是延乔二人被杀害前的画面。
两人还是如往常一样地爱笑,可画面中的字幕却冷酷地不近人情。
如此青春的、鲜活的、可爱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
这也是《觉醒年代》未能彻底说完的另一部分。
延年、乔年虽然在剧中还没有走向真正的成熟,有时甚至表现得像个愣头青。
但在渡法潜心学习之后,他俩的成长同父辈一样耀眼。
陈延年不仅在法国和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
回国后还参与领导了省港大罢工、协助筹建了叶挺独立团。
甚至延续至今的党课制度都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陈乔年不仅是现今最流行版本《国际歌》的配唱者。
还年纪轻轻就担任了北方区委的组织部长,协助李大钊同志领导过一次次斗争。
关于这两兄弟的故事,真的是连一半都没有讲完。
鱼叔在这里期待有越来越多关于兄弟俩的作品被搬上银幕。
在《觉醒年代》中,延乔二人其实只是作为代表被凸显了出来。
类似于他们二人的青年偶像,还有很多。
虽然大部分是配角,但他们的故事同样打动人心。
比如郭心刚,那个听闻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愤而白头的青年。
虽然他是剧中虚构的人物,可这一角色是有原型基础的。
那便是「五四烈士」郭钦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时,已身患严重肺病的他仍然奋战在第一线。
抱着「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决心,他积极奔走,同爱国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并冲向赵家楼搜寻卖国贼。
见当局下令逮捕学生,愤然大痛,当街呕血,等到了医院,已有不起之势。
弥留之际,他仍然发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叹息:
「国家濒危,政府尤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
去世时年仅24岁。
再比如,易白沙。
他是陈独秀的至交好友之一,在剧集开头和剧集尾声都有关键出场。
陈独秀正是在听到他投海自杀的消息后泣不成声。
他的一生,能文能武。
作为文人,他办学堂,搞教育,编写《帝王春秋》,撰稿《新青年》。
作为武者,他组织青年学生为青年军,任大队军监,率军打击乱军头目,维护社会秩序。
就连孙中山都非常佩服他,曾两次致信邀请他到身边做事。
1921年,他只身一人潜赴北京,暗杀北洋军阀头目徐世昌未果。
顿感绝望,遂于端午节之际渡船赴明代名儒陈献章故乡新会县陈村,蹈海自杀。
以死报国,年仅35岁。
再比如俞秀松。
他作为陈独秀的学生出场,同时也是延年创建的工读互助社成员之一。
在剧中,对于他的展开并不多。
但当你在豆瓣电影搜索「俞秀松」这三个字时,你会发现一个特别的条目——
《盛世同与俞秀松的婚礼》。
细读简介,你会看到一段不为人知的革命时代爱情。
1935年,俞秀松被派往新疆从事统战工作,担任新疆反帝总会秘书长。
当时掌控这里的军阀盛世才,是一位精于阴谋的野心家,非常擅于伪装自己的真面目。
他对外假装亲苏联共,实际上还是无恶不作的军阀做风。
俞秀松一直以来都与其进行着坚决的斗争。
戏剧化的是,他和盛世才的小妹盛世同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那段摄于1936年的影像,记录的正是两人当时婚礼现场。
可好景不长,随着国内形势变化,盛世才的豺狼之心日益显露。
1937年,他将自己忌惮已久的妹夫俞秀松抓入监狱。
两年后俞秀松便含冤而死,年仅40岁。
而他的遗孀盛世同为了和恶势力彻底划开界限,改名为安志洁。
……
此外,还有邓中夏、何孟雄、马骏……
如此这般,《觉醒年代》中实在是有太多值得挖掘的青年才俊了。
实话实说,鱼叔在观看《觉醒年代》时,触及过不少次的知识盲区。
遇到赵世炎、蔡和森这样比较熟悉的热血青年倒还算好。
而对于那些不是那么出名的,只能茫然以对。
但这也体现出了《觉醒年代》真正的意义:
只要作品足够出彩,就能引发观众了解历史的热情。
遗憾的是,像《觉醒年代》这样优秀的影视作品还是太少了。
一部作品,终究体量是有限的。
除了剧中出现过的一个个热血青年,还有太多名字值得我们去铭记。
比如说,缪伯英和向警予。
当时的女性革命青年同样不在少数,她们的事迹也和剧中故事线高度重合。
可惜,她们却在《觉醒年代》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名女党员。
她是李大钊同志最为得意的女学生,也是烈士何孟雄的伴侣。
1919年秋天,她以长沙地区考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女高师。
在北京这一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她锐意进取,思想先进。
剪长发、参与工读互助社、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组织妇女协会……
在这一时期不少意义非凡的大事件中,你都能发现她的身影。
长期繁重的工作和不稳定的生活,拖垮了她的身体。
1929年10月,缪伯英感上风寒,因抢救无效辞世,时年30岁。
而向警予,和陈延年一样同属于2009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也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响应者,同时还是女子赴法勤工俭学践行者和组织者。
在陈延年、周恩来领导的与里昂大学的斗争中,也有着她的参与。
而她和蔡和森的结合,理想而又浪漫。
后虽因生活习惯不合而分开,但相同的革命理想还是让两人保持了最真诚的友谊。
1928年,年仅33岁的向警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后,蔡和森在悲痛中撰文悼念:
「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何其悲哉!
就在那个离我们不过百年的时代,竟有如此多的英雄儿女就这样永远地定格在了最美丽的年纪。
他们是不幸的,在年纪轻轻的时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也是最幸运的。
他们竭尽全力为理想付出了一切,做到了最好。
正如李大钊在其文章《青春》中所写的那样: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记住了他们,怀念着他们。
没有忘记他们是民族的骄傲,没有忘记他们是年轻人的楷模。
正如延乔路上无数的鲜花,正如如今繁荣昌盛的祖国。
在这里,鱼叔希望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能向《觉醒年代》学习。
肩负起影视行业的社会职能,多多挖掘本文中提到的那些青年的故事。
毕竟,每一个都是那么可歌可泣。
也希望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保有一份自觉。
用敬畏之心对待有良心的作品,明白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偶像。
以剧为镜,以影为镜。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这样,我们就会离鲁迅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夙愿更近一步。
致不朽的偶像。
做发光发热的新青年。
1.《【觉醒年代为什么不播了】专题被遗忘的国产偶像,终于靠这剧翻红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觉醒年代为什么不播了】专题被遗忘的国产偶像,终于靠这剧翻红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5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