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乌特·兰帕与上交唱响“玫瑰人生”音乐会。早报记者 高剑平 实习生 陆春桥 图

乌特·兰帕拥有摄人心魄的美貌,她的美不张扬,但充满难以言喻的高贵、神秘气息,迷幻中又透着刚毅的力量感。“每首歌都是一出小型戏剧, 每首歌都在诉说一个失乐园。”这是乌特·兰帕对自己音乐世界的定义。昨晚的MISA夏季音乐节上,这位德国多栖声乐女伶与上海交响乐团在浦东双辉广场唱响“玫瑰人生”音乐会,全场观众穿着雨衣在细雨中感受这夏夜的浪漫,从法国香颂到德国传统卡巴莱,乌特·兰帕充满戏剧性的声线将观众带回欧洲的“黄金年代”。乌特兰帕提前三天来到上海,与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她对上交的年轻和高水准的职业化感到惊喜,同时,另一件事也让她感到惊奇,“我第一次来上海,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这里的所有人都无时无刻不盯着他们的手机,这是一种奇怪的生活方式”。

来自上世纪20年代的

“革命宣言”

这场音乐会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数一组德国传统的卡巴莱表演。2008年被公认为当今“魏玛卡巴莱”最权威演绎者的伊娃·迈亚来沪演出时曾指出,即便包括偶尔唱唱卡巴莱的歌手玛莉安·菲丝佛(Marianne Faithful)在内,如今全球能唱卡巴莱的女歌手总共也不会超过10个。这种描写“柏林20年代”的歌曲需要极其投入地用心和感情歌唱,对年轻的歌手而言,如果没有很强的个性,便很难掌控。此外,即便是同一首歌,不同演绎者的版本千差万别,这同个性和经历都有关。卡巴莱起源于法国红磨坊,起初是一种在夜总会演出的歌厅式音乐剧,热辣的歌舞加上宣示性的歌词,后来发展成表现政治、经济和民生的音乐形式,文学性极强,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柏林的“魏玛卡巴莱”,许多歌都是由布莱希特、图霍夫斯基等德国文学大家作词。

乌特·兰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学习卡巴莱,90年代开始正式表演,那个时候卡巴莱在德国是非常受欢迎的,“当时人们买唱片,在晚上相约到酒馆看表演,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曲目”。这种表演艺术充满政治性,直指向自由。身为一位热爱诗歌和思考的“文艺女中年”,兰帕对卡巴莱抱着很深的感情,“想想卡巴莱诞生的那个年代,上世纪20年代,那真是德国的黄金年代,借着这种形式,人们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诉求。尤其大量的女性、女权主义和女同性恋者进入酒馆来支援卡巴莱的演出。这是革命性的宣言。”而和全世界各国的传统艺术一样,卡巴莱如今同样面临着没落,“今天卡巴莱只有一小部分的忠实拥趸,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不再对这种形式感兴趣,因为它和今天的时代不相符,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今天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或者艺术能够成为一种革命的宣言,一切变得真实而悲哀。”

在当晚的演出中,兰帕以纯正而浓重的德国口音唱起库特·魏尔的代表作,此时她的表演天分彻底地施展开来。她自备一顶小圆礼帽,并以这礼帽为道具,自顾自地表演起来,时而愤怒,时而俏皮,礼帽一会是扮靓的装饰,一会是承载剧情的指代物。而比手上的道具更加多变的是兰帕的表情和声线,你没法猜测下一秒兰帕会变换出什么新的姿态,来增加她音乐中的多一重可能性。紧接着,一曲音乐剧《卡巴莱》的选段,热辣多情,兰帕整个人随音乐撒欢舞蹈,转身“调戏”乐队乐手,又回头给指挥抛上个媚眼,继而对观众撒个酒疯,就连指挥台的扶杆,她妩媚妖娆的玉手随便那么一搭,都能把它们搭成半截“钢管”。

多面歌者的歌声

一切凭着感觉走

乌特·兰帕从小学跳舞,但一直喜欢唱歌,学习的专业是戏剧,因此她注定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剧演员,最终凭借音乐剧 《芝加哥》中的精彩表现一举成功并获得大奖。乌特·兰帕说自己是个有叛逆精神的人,“舞蹈有太多的局限,而我不喜欢条条框框”。此后她虽然成了专业的歌手,但她的演唱总是以强烈的现场舞台表演力著称,初闻其声往往会被她歌声中的变幻、鬼魅气质深深吸引。她的声线磁性、低沉,且蕴含无穷变化与惊喜,细听之下,感受到的是熟悉唱词被她重新演绎后,情绪的跌宕与绵延。

在1985年首度诠释了现代歌剧与百老汇音乐作曲名家库尔特·魏尔(Kurt Weill)的《小刀麦基之歌》等作品后,乌特·兰帕不仅成为评论界公认的“库尔特·魏尔音乐的最佳诠释者”,更有了“魏尔文艺复兴代言人”的雅号。乌特·兰帕在谈及库尔特·魏尔时说,“天生的基因总能为他找到不同的视角。可以说,是他开垦了流行音乐。”

当晚的音乐会中,兰帕选择的曲目中包括她最享誉盛名的库尔特·魏尔的作品——《苏腊巴亚·钱宁》(Sourabaya Johnny)、《莫里特德》(Moritat)、《月之舞》(Moondance);还有法国最受欢迎的歌手皮雅芙的经典歌曲《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我的老爷》(Milord)、《吧嗒吧嗒》(Padam)、《手风琴家》(L'accordeoniste)以及玛琳·黛德丽的名作《劳拉》(Lola)。

很难形容一个女性的烟枪嗓能够有多性感,尤其这沙哑低沉的嗓音极尽多变之能。与此同时,兰帕在音乐会的舞台上也始终是个演员,每首歌之前,她都会绘声绘色地给观众讲上一段关于歌曲的背景故事。从一开始的巴黎起步,一路到德国,又来到美国。而到了歌唱的时候,她会把歌曲中的情绪完全地通过肢体、表情和声线的变化释放出来。她的动作如此夸张,但绝不失态,恰好飙升到巅峰的那个临界点,这也许就是30多年舞台生涯为她累积的经验。没有一首歌云淡风轻,没有一首歌平淡恬静,乌特·兰帕是一杯烈酒,带着呛人的辛辣,而又让人欲罢不能。

乌特·兰帕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分成不同的篇章,有出演电影、音乐剧和完全的歌者生涯。依然光彩照人的她毫不避讳地说:“现在我已经老了,我的身体会感到疲惫,但我的声音仍在成长,我依然在学习根据自己声线、音域的变化重新发掘新的演唱方式。”问她如何揣度不同歌曲的演绎方式,乌特·兰帕笑称自己“是个超级感性的人,从来不做计划,也不会学习模仿他人,一切凭着感觉走,自己自身的状态和对整个大环境的审美认知都会影响我的演唱”。但她还是强调“从音乐本身出发”,“如果你觉得我唱得美,是因为我感受到歌曲中的美;如果你觉得我唱得有力量,那是歌曲中原本就孕育着力量。”

1.《moritat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moritat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68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