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文物》1975年04期,陶正刚
山西祁县白圭傻的贫下中农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北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骠骑大将军、青州剌史韩裔墓。1973年春天,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当地贫下中农的大力协助下,对该墓作了清理发掘。
北齐韩裔墓位于祁县东观公社白圭镇的东南,相距有二华里(图一)。古墓坐北朝南,北端偏西5度。据老年人谈:韩裔墓旧有巍峨的土冢,高五丈有余,占田十余亩,群众俗称“王墓”,即墓中之王,是大的意思。后逐渐夷为平地。
古墓早年被盗,墓室顶部大部分倒塌,文物也遭受破坏。但主要出土物的陶俑,有汉人形象,也有深目高鼻的少数民族形象,反映了当时多民族杂处的情况。
(―)
古墓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四部分组成,除墓室顶部外,其余保存均较为完整。全长共21.90米。
墓道在南,土圹竖穴,底成斜坡,南高北低,南距地表土深1.30米,北距地表土深5.50米;墓道南宽北窄,南宽2.18米,北1.76米;全长14.60米,北接甬道和第一道封门砖墙。
甬道又可分门罩(图二、三).甬道前段和甬道后段三部分。门罩是仿木构的砖雕结构建筑,两边为一横一纵平铺造砖砌立柱,高0.95米,立柱承托有二伏二券的砖砌法券,法券垮度大,较为平坦。法券上有平铺六层砌砖,其上又有三个斗桃,中间为一斗三升,通高0.24、宽0.35米,升高0.06,宽0.08米,两侧是人字拱,额方上有升,通高0.24米,人字宽0.50.高0.18米;升高0.06、宽0.08米。拱上承接有椽子和飞子,椽子每个0.06米见方,共十六个。上面又有勾头和滴水,成对扣合在一起,共有十一对组合体,构成坡状屋顶。最上面是由鸱尾和屋脊结顶,鸱尾高0.32、宽0.16米,似鱼尾。
甬道用砖砌成,长2.80米,底部南北两端宽,中间狭窄成束腰状。顶部由四伏四券的法券构成拱形。甬道中部,即由门罩向北1.20米,狭窄束腰处有一石门,把甬道分割成前后两部分,石门南为前段,北为后段,建筑结构基本上雷同;差别处,前段地面没有铺砖地,后段有砖地。砖地砌法:首先沿门楹铺两项平行砖,然后人字形砌砖。甬道两壁由底向上先砌“一丁二顺”的砖墙,共四个组合,高1.10米,往上平砌开始起券,成拱形。虽然古代匠师们呕心沥血,希望増加伏券,但还是不能承受厚实的砖结构和堆积土层的压力而已经开始向下塌陷,尤其门罩部分最为明显,拱形砖券塌陷下沉有0.20米余,成斜坡状;后室拱形券顶也开始向下作20度的倾斜。
在甬道前后两端用砖作人字形的堆积,构成封门砖墙,南端高1.40米,北端已被破坏,残存高度仅有0.80米,但两端都没有把洞穴封严。北端封门砖墙建筑在甬道外(图四)。
石门由门额、立柱、门楹和两扇粗糙的石门组成。门额成半圆形,高0.70、东西长1.74米,上薄下厚成梯形状,上厚0.14,下宽0.20米,正面雕刻较为精细,正中央有一个长0.47、宽0.33米的兽头像,头上有一对牛角,下部似东北虎,是一件封建迷信的镇墓兽石刻,下部有三个分布均衡直径0.20米的圆涡形图案。这些数量极少的石刻,均系阳刻,雕刻细致,刀法熟练,兽像生动威严。上额镶嵌在甬道的法券内。
门框两侧方形石柱,四边各为0.26米,高1.63米,上部有一桦,装饰在上额的凹槽里。制作极为粗糙。底是门楹,夹在石柱中间。石门两块,长方形,高2、宽0.76、厚0.12米,制作妆植。石料全部是用花岗岩石。
墓室平面成方形,四壁砌成向外凸出的弧线,近似圆弧形。双层墓壁,共厚0.68米。砖砌方法,底层系“二顺一丁”,共有九层,高2.50米,往上平铺叠涩,逐渐收缩,但墓室顶部已经倒塌,不能明其情况。墓壁残存高度有4.50米到5.15米不等。
墓室地面中间铺人字形砖地,东西两侧铺交叉平行砖地。
在铺地砖下面四角,有四个深0.50,直径0.40米的柱子洞。综观情况推测,古墓的建筑:先挖土穴,四周挖宽0.75米的基槽,然后随地夯打后建筑而成。这四个柱子洞,大约便是建墓时搭架杆用的柱洞。
墓砖系用青灰色条砖,长0.32、宽0.16.厚0.06米。两面都印有绳纹。全墓用砖约十万余块。
(二)
古墓曽经被盗,残存文物共有145件,其中陶俑120件,陶马3件,陶羊2件,陶猪2件,力士俑1件,镇墓兽1件,龙凤壶3件,盘4件,陶灶1件,陶器1件,包金“常平五铢”钱4件,包金铁片4件,墓志盖和墓志一套。这许多文物大部分都散存在墓室的南半部。
1.女俑:七件,共五型,泥质红陶,均为模制,外部涂白彩。把女俑有意搞成唯唯诺诺,百依百顺的姿态。
I型:2件,高0.21米,头梳元宝型发书,穿合襟服,长裙(图版叁:1)
II型:1件,高0.21米,头梳人字双元宝型的发髻,身穿合襟服,长裙,基本上和I型相同。(图版叁:2)0
III型:2件,高0.18米,梳人字双元宝型发书,穿大宽袖合襟服。
IV型件,高0.196米,梳人字双元宝型发髻,穿小褂,长裙,左手提裙。(图版叁:3)。
上述四型女俑,细眉小眼,脸部丰腴,穿戴汉式服装。
V型:1件,高0.265米,梳扁平发云,戴风帽,粗眉大眼,高鼻梁。穿宽袖合襟服,长裙。左手提裙,右手握拳,垂在右侧,似乎手中握物。这件女俑似少数民族形象(图版叁4)。
2.男俑:可分三型,都是家奴。
I型:1件,高0.27米,梳铲型高发髻,粗眉大眼,高鼻梁,脸部丰满,身穿宽袖短袄,腰部束带,右手握拳,似持杖,穿长袴。泥质红陶,外施白彩,衣服贴边上施有绿彩,大部分已经脱落(图版叁:5)。
II型:1件,高0.245米,体胖浑圆,梳发书,包头巾。细眉大眼,高鼻梁。身穿短袄,左披宽袖外衣,腰束带,泥质灰陶。上半身先施有淡红色底,又施白色,大部分已经脱落(图版参:6).
HI型:共34件,又可分为两类,泥质深灰陶,体高0.27米,二、泥质黄灰陶,体高0.273米。两者服饰相同,头戴山字型风帽,粗眉大眼,高鼻梁,身穿长袍,但不过膝,束腰(图版叁:7)。
3.武士俑:共三型。
I型:四件,高0.275米,戴棉风帽,脸部丰满,粗眉大眼,身穿甲胄,外有披肩,左手扶刀,身背箭囊。施白彩,已脱落。从脸部形态看,应是汉人的特征(图版叁:8)。
II型:共25件,体高0.265米,戴风帽,大眼珠,高鼻梁,身穿甲胄,长披肩,似有箭囊,周身施白彩,已脱落(图版叁:9)0
III型:共33件,体高0.255米,头戴风帽,凸眼珠,高鼻梁,身穿长裙,束腰有披肩,左手持盾于胸前,右手垂立,握拳。周身施白彩,已脱落(图版叁:10)。
4.骑马武士俑:散落丢失较多,残存者有五型,共13件。
I型:残存高度0.265米,武士昂首骑马,戴高沿毡帽,沿反折向上,大眼珠.高鼻梁,身穿短袄.马裤和马靴,左手在胸前,好似持旗帜,右手斜高举在胸前。马细头小耳,身健壮,马鞍上并带有简单的行李,武士施有黄彩,马涂红彩(图一0)。
II型:3件.高0.30米,武士昂首挺胸,骑马,威武状,戴高帽,脸部丰满,大眼高鼻梁,注视前方。身穿甲胄,肩有披肩,穿马袴和马靴。右手握拳,似拿武器,背箭囊。马穿戴护盖,底施白彩,外涂土黄色彩,但大部分已脱落(图一一)»
III型:1件,残存高度0.245米,武士骑马,马腿已残,戴监帽,折沿向上,大眼珠,高鼻梁,双目注视前下方,似北方少数民族形象。手放在嘴边,穿马裤,脚穿靴,马佩鞍,头有缰绳,颈挂缨。周身施白彩,已脱落(图一二)。
IV型:1件,残,武士骑马,戴卷沿毡帽,头侧向右,注视右下方,粗眉大眼,高鼻梁,颈围巾,身穿甲胄,穿马裤、马靴。高头大马,马鬃竖立,体壮浑圆,马周身施红彩。武士穿红靴。残存高度有0.295米(图一三)。
V型'1件,残,高度仅有0.265米。武士戴軽帽,头向左,注视左上方。其他均和IV型相同。泥质灰陶,武士涂有白彩,马施土黄色彩(图一四)。
5.力士俑1件,残,缺少头部和左腿,残存高度有0.44米,身穿甲胄,着靴,左瞥弯曲,手按胸前,右臂垂直,手握拳,上有孔;似拿武器,但已丢失。
6.大陶马:共有三件,可分为两型:
I型:大马已残,高0.40米。高仰头,系有缰绳,佩鞍,颈挂缨和铃,周身施白彩(图一五)。
II型:2件,残,仅存留有马头和颈部。高头大马,头系辔绳,绳上挂花,颈挂串铃,腰佩大鞍,异常美观。泥质红陶,身施白彩,花涂红彩,铃贴金。
7.驮粮马:1件,马背驮粮食和羊一只,体高0.15米,周身施有土黄色,粮袋和羊施白彩,马体圆胖而健壮(图一六)。
8.陶羊,2件,1件完整,体高0.079,宽0.07米,羊蹲卧,头高举,注视前方。腹部有小羊蹲卧着吮乳。外涂白影,模制(图一七)。
9.陶猪,2件,模制,仅半片。母猪横躺在地,四条猪娃趴在地上吮母乳(图一八)。
10.镇墓兽:1件,残,高0.40米,蹲卧状,胸部有鬃毛翎膀,大耳瞪眼,宽嘴,姿态凶猛,背上有累云,泥质红陶,外施白彩,但大部分巳经脱落(图一九)。
11.盘:四件,形式基本一样,仅深浅、口沿大小不同。直径0.36米。浅腹敞口,青绿色瓷釉(图五:2、图六)。
12.龙凤壶:三件,青绿色瓷釉,色彩鲜艳。敞口,折沿,高颈,鼓腹,小底。龙头是壶鋬,衔住壶口沿,凤头瑞,在甄下部有四个立耳,上有孔,估计是系绳索用(图五:4,六)。
13.盒,三件,均残损。上有盖,下有盒,直径0.10米,宣唇细肩,直腹壁,平底。
14.碗:三件,敌口直壁,有三道弦级,泥质红陶,高0.07米(图五:1、六)。
15.罐:一件,高0.38米,平唇,小口,细颈,鼓腹,小底,泥质灰陶(图五:3、六)。
16.灶:一件,高0.145米,正面成山字形,有七个乳突,上部三个乳突都刻划有钱条,表示烧炊时冒烟状。下部有添柴薪的火门。背后有灶台和小钢。泥质黑陶(图七、八)。
17.贴金“常平五株”钱;四枚,直径0.024米,圆肉方孔,外表贴金,上有“常平五侏”四个篆字。据《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四年铸新钱曰“常平五侏”。又据《中国货币史》第162页说:“北齐二十八年间,只于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造一次五铢钱,制作精巧,分量合标准,所以币值比较高。”四枚货币散落在墓室的东半部(图九)
18.包金铁片:四件,放在墓室东部北段的基槽内,紧贴在墓壁的基础上。最大的直径0.07米,小的有三枚,直径0.05米。都已生锈腐蚀,用途不明。
此外在墓室的东部,西部等处有三块残破不堪的棺木朽料,在靠近地面的一侧,朽木和朽木相邻的地面上都留有金箔片,推测当年棺木外是贴有金箔的。
19.墓志盖和墓志各一方(图二0,二一)。置于墓室的中部,下垫有石灰和砖四排,共二层。墓志盖压在墓志上。石质均系青石。志盖成梯形立方体,上部小,长0.62,宽0.61米,底大,长0.82、宽0.81米,四面成圆弧坡形,厚0.12米。盖上铭文三行,共九个字,“齐故特进韩公之墓志”,中间一行石质已腐蚀,字迹稍有模糊。墓志方形,长宽均为0.82米,厚0.12米。志文共28行,行34字。墓志书体属于分书,有较多的隶书笔意。字划丰腴,书体纯一。
释文:
君讳裔,字永兴。齐国昌黎宾屠人也。自祉潜鸟鼻,灵发虎眉,灭三妖于有成,致五精于虏宋,其后垂缨戴冕,剖符锡爵,朱轮画毂・踵武高门。祖冠军将军,鼐贵一时,德充寰宇。父大司空公,畜价怀宝,声高海内。公降灵纯粹,禀质冲和,行合礼仪,动中规矩,含风雷之姿,蕴云霞之气,自负材力,罕有缔交,释宣威将军给事中。逮魏失其鹿,中原鼎沸,赤县之内,豆剖瓜分,我神武皇帝,握玄女之兵,得黄人之祉,驰熊黑于朔野,拯生民于涂炭。陈平裸身亡楚,孙通削迹辞秦,千载一时,见机而作,遂托身奔走,中分麾下,真将军也。好出奇兵,以功除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帐中领民正都督,秦州武阳县伯。元象年,除假节督西荆州诸军事、本将军、西荆州刺史。寻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宁州诸军事、宁州刺史。寻除中军将军、故城都督。是时,边烽亟动,羽檄屡惊,淮济之间,不臣衿带。以公为南道都督,征侯景于混阳。公受展于社,建节南辕,拥顶虎之师,勒次飞之士,虽降城制邑,未借苏张之辞:屠军获虏,实假孙吴之法。还除骤骑将军、仪同三司、临泾县开国公,故城大都督。天保元年除开府仪同三司,别封康城县开国子,使持节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迁三角领民正都督,又迁新城正都督,除使持节建州诸军,本将军.建州刺史。此地则北临汾水,南面黄河,斜指函谷之关,傍接飞狐之口,山川重叠,凶寇往来,马未解鞍,人不安席。公抚孤恤老,蔑戚宫之居广陵;偃旗寝甲,忽祭彤之守辽东。进封高密郡开国公,迁东朔州剌史,食并州乡郡干。天统元年除特进、使持节青州诸军事、事骠骑大将军、青州剌史。地有十二之险,俗承五家之法,车击毂于途,人库肩于市,斗湾走狗,弹筝踢啊,自成千邑,奸伪丛生。公将弘一变,申之五礼,民忻时雨,吏惧严霜。惟体握芝兰,门承旧业,盛范传于乡曲,清徽播于朝野。每及叶零秋苑,花发春池,髀鼓笙簧,纷纶间起。自策名公府,执笏王朝,出镇入守,留连羁勒,至于人疲马邑,军乏龙城,祷石祈泉,飞流无涌,故得开祈千里,锡珪一方,凭専足于康衢,托鹏海于四海。而日移庭午,月亏翼叶,风烛不停,百年遽尽。以天统三年正月十三日卒于青州治所,春秋丘十四。诏赠使持节瀛沧幽三州诸军事、中书监、三州刺史。四时虽往,地轴不倾,故千秋〔万)岁,勒此鸿名。其词曰.
三圣开基,二神弘胤。归塘辟广,削城方峻。地奄荆蛮,位高邛晋。嘉附(符)见封,宝剑无圾(吝)。自南自北,乃公乃侯。门传卿相,世业箕裘。笃生伟器,独步无伪。润被崖谟,精通斗牛。驰气关右,胜声河外,五兵并时(峙),两縦双带。战亡否合,兵无小大,不避风雨,未持轩盖。眷言出镇,执羔秉嗽,朱旗赫奕,文马和銮。风摧阶蕙,霜败庭兰,遂闻仙鸟,来呼子安。沉沉古墓,寥寥荒陇,思鸟悲鸣,哀笳互动。青松丛(生),白杨齐耸,一下幽肩,长乖俯奉。
(三)
(一)古墓的门罩是仿木构的砖砌建筑,和大同市云岗北魏石窟第十二窟东壁浮雕,第二十一窟塔柱上的斗桃,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建筑第十六窟窟廊斗供完全相同,因此时代特征是十分清楚的。这仿木构的砖砌建筑和石雕艺术给我们研究北齐时代的建筑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二) 古墓出土的陶俑大部分是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脸型、服装和穿戴,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形象。同时,一批女俑、力士、武士俑的脸型、服饰,又明显地表现出汉人的特色。与大同发掘的延兴四年(公元474年)的北魏司马金龙墓相比较: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陶俑、陶马、陶猪等都比较粗糙,体态臃肿,瓷釉色彩深重I九十三年后的北齐韩裔墓出土的大批文物,则进一步吸收了汉民族的艺术手法和制作上的优点,线条、造型都有了更大的改变,更多地含有中原地区的作风。
(三) 关于墓主人的身分问题:隋人李百药编《北齐书》,未给韩裔作传,仅仅在别人的传记中提到他的名字。如卷十九《韩贤传》里提到“子裔嗣”。卷十五《潘乐传》为“周文东至崂、陕,遣其行台,侯莫陈崇自齐子岭趣帜关,仪同杨椭从鼓钟道出建州,陷孤公戍。语乐总大众御之。乐昼夜兼行,至长子,遣仪同韩永兴从建州西趣崇,崇遂遁。”卷五十恩幸《韩凤传》:“韩凤字长鸾,昌黎人也。父永兴,青州剌史。”墓志补充了韩裔的历史,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韩氏的身分和家史。
(四)墓志罗列了韩裔在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到北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三十年间十次晋升,地位越来越高,像这种情况,在《北齐书》中是屡见不鲜的。尤其在卷八《帝纪•幼主》说得最为清楚,“诸宫奴婢阉人,商人,胡户杂户歌舞人见鬼人滥得富贵者将万数,庶姓封王者百数,不复可纪,开府千余,仪同无数,领军一时,二十连判,文书各作依字,不具姓名,莫知谁也,诸贵宠祖祢追赠官岁一进位,极乃止,宫掖婢皆封郡君。”这说明了东魏到北齐的统治时期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北齐书》中也记载有韩贤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被农民革命军所杀的事实:“天平初为洛州刺史,民韩木兰等率土民作逆,贤击破之,亲自按检欲收甲仗,有一贼窘迫藏于死尸之间,见贤将至,忽起斫之,断其胫而卒气这就是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狼狈为奸受到应得的惩治的铁证。
(五)韩裔死在青州治所,那么为什么死后要埋葬在祁县白圭镇呢?墓志记载有“迁东朔州剌史,食并州乡郡干”。据《魏书•地形志》:“并州汉晋治晋阳,晋末治台壁,后治晋阳,皇始元年平仍置。”按晋阳在今太原市附近。又据《隋书•百官志》:“诸州刺史守令已下,干及力皆听敕乃给。其干出所部之人。一干输绢十八匹,干身放之。力则以其州、郡,县白直充。”这里的“干",是当时最高统治者皇帝赏赐给官吏的一部分额外收入,也是用以剥削劳动人民的又一种手段。每一个役充“干”的劳动群众,必须向所服役的官吏交纳十八匹绢,才可以免服劳役。白圭镇位于太原附近,离清徐县徐沟仅卅余华里,韩裔食俸在这里。并且据《韩凤传》记载,韩凤是北齐后期的权贵,左右朝廷,显赫一时。估计晋阳一带是韩裔家属的聚居地。因此,死后埋葬在并州是合乎情理的。
(六)《北齐书》卷五十记载,“韩凤字长鸾,……父永兴,……”又是北齐后期的恩幸,“封昌黎郡王,男宝仁尚公主,在晋阳赐第一区,其公主生男昌满月,驾幸凤宅,宴会尽日。军国要密,无不经手,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共处衡轴,号曰三贵”。“凤于权要之中,尤嫉人士”。韩裔的儿子韩凤是北齐后期朝廷中的达贵显要,为最大的封建主所宠信,和皇族结姻,权倾一时,操纵了国家大权。在封建宗法制度十分严重的封建王朝,韩裔死后的厚葬是无容置疑的。祁县白圭镇韩裔墓冢巨大,高五丈有余,占田十余亩,墓室砖结构用砖约十余万块,估计土冢用土约二万三千余立方。随葬的金银珠宝,就更不知道值价多少了。这笔巨大的费用当然都由当时他所食俸的"并州乡郡干”负担。于此可以想见当时劳动人民所受剥削的惨重。
1.《[墓王之王讲的什么意思]墓王之王动漫讲的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墓王之王讲的什么意思]墓王之王动漫讲的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9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