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大阪电影节是什么,国际四大电影节分别是什么?

来源:曲靖日报-曲靖新闻网

3月15日,《少年的你》不仅入围大阪亚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拿下该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前不久,《少年的你》在香港金像奖上摘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12项提名。此前,导演曾国祥也凭该片获第2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导演。此外,电影还入选“2019中国影视剧年度影响力排行榜Top10,获2019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电影”,获光影中国“2019年度传播十大电影”等奖项。该片在获得观众好口碑的同时,也以15.58亿的票房佳绩,实现了口碑票房的双丰收。《少年的你》像极了印度的教育片具有反讽的普世价值,成为了中国国产片之光!

该片自上映以来,备受观众和专业影评人的拥趸。大阪亚洲电影节的光环有目共睹,它是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各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都有许多高品质的电影作品在电影节亮相。“观众选择奖”是观众逐票投出来的。毫无疑问,票选结果既是日本观众对影片的肯定与认可,也表彰了导演曾国祥一直对电影秉持的热忱之情,他曾说过:“世界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但幸好没有变的是对拍电影的热衷。”希望越来越多用心做电影的中国影人能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

冷眼旁观的校园欺凌者

残酷青春题材《少年的你》,对校园暴力现象的写实聚焦,像是一招制敌的擒拿格斗,以期快准狠地遏制欺凌者的招数。虽然一针见血,但这种方式直观呈现出:排挤的动作,冲突的肢体,侮辱的语言,网络语言的暴力等,全部隐藏在看似纯真善良的高中生笑容下。

全片以主观镜头,代入受害者的情境中。片头,陈念的同窗好友胡小蝶从喝酸奶到跳楼,到陈念用衣服将她的尸体盖上,观众虽没看到血腥的场面,但手机微信输入字体,以及对陈念的定格拍照,让陈念的声音一直压在心底。从画面特写,切换到近景,镜头仰拍俯拍调度,快剪的视听语言完满呈现出个体和集体的冲突。

胡小蝶死后的第二天,校园恢复平静,同学们有说有笑,仿佛忘记了惨案,仿佛不堪欺凌而跳楼自杀的胡小蝶与他们无关。其后,陈念也没有向警察陈述胡小蝶受辱的情况,使得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在她被欺凌后,和她一样成绩优异的男同学让她忍一忍,马上就高考了。男同学认为是胡小蝶太懦弱,让陈念不要被欺凌者所影响。旁观者的冷漠,或许是为了自保,但在无形中也成为了帮凶。

校园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旁观者这一群体,他们有的应和,有的协助,更多的是事不关己的“吃瓜群众”。而陈念本人也曾是旁观者,胡小蝶自杀前曾向陈念倾诉:“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因为从众心理的冷漠胆怯和无知少年的邪恶不自知,使得校园霸凌愈演愈烈。三个即将高考的花季少女却像一群野兽,拿着一笼吱哇乱叫的老鼠和美工刀,追着想要报复陈念,陈念被吓得躲进了垃圾桶。电影还血淋淋地呈现他们的施暴过程,陈念被撕碎作业本,被甩巴掌遭到毒打,在手机录像镜头前被剥光撕碎衣服,被剪掉头发。类似的校园暴力,在网上屡见不鲜——荷兰少女、陕西神木少女、大连女童等校园霸凌事件,这些远比电影拍得触目惊心。数据显示50%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因而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任重而道远。

家庭缺位给家长上一课

电影在讲述每个角色时,都展现了原声家庭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共同正向发力,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电影中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是一个性格内向的高考优等生,她出生在单亲家庭,母亲长期沉沦在传销组织。在亲情缺席的成长环境下,她被卷入了暴力霸凌的漩涡。而易烊千玺饰演的刘小北,是一个从小就在街头流浪的混混,从陈念偶然解救,到他们相遇相知。小北逐渐成为陈念的保护者,默默守候以暴制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脆弱卑怯的他们,成为彼此最深的牵挂。即使片末,警方将他们分开审讯,想要逐个突破心理防线时,两人依旧保持高度默契,任凭警察如何盘问,都坚守誓言。

小北和陈念互为硬币的正反面,陈念代表青春期乖巧顺从的典型,而小北则代表反抗叛逆的缩影。从旁观者到被欺凌者,再到怒从心生把魏莱推下楼梯的“施暴者”,陈念的心理变化耐人寻味。原生家庭的缺位,让人感到暴力漩涡中的绝望。小北和陈念缺少太多的家庭关爱,所幸他们能遇见彼此,为对方找到希望。陈念母亲在片中只有四次出现,大部分是在电话中传达关爱。可以说,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部电影给中国父母上了一课。

而魏莱的母亲《寄生虫》式的富人视角,传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的理念,更是断送了魏莱的后路。魏莱是优等生,家庭情况优越,成为同学拥趸的对象。但在家中她却是“被欺凌者”。因为复读的原因,父亲一年都不和她说话。她试图在学校找到家中的地位,在同龄人面前争强好胜,用盛气凌人的优越感打击那些穷学生,用高傲的一面拉帮结派。在欺凌弱势群体的快感中,消弭家庭的厚望,和缺爱的不安全感,弥补亲情的缺席。另一位参与霸凌的女生的父亲,因她被退学便对她拳打脚踢。陈念的报警,并未从根本上剜去施暴者内心的邪念,退学或者转校,只会加深对方的报复心理。

青春电影中的写实主义

电影写实还原了中国人的“成人礼”高考,红色的标幅,仪式感的口号,高考等候的家长潮,开考前的班主任训诫,电脑快速阅卷等每个细节,都让人仿佛再次回到当年的高考。电影也对成绩压倒一切的教育体制提出批判,好像每位学生都是高考机器的螺丝钉,似乎不影响高考,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可以暂放一边。

电影中有些对话让人刻骨铭心,特别是女警质问陈念:“为什么不相信大人?”“不找大人帮忙呢?”“你为什么不报警?”而陈念的回答让人心酸:“跟你们说了,有用吗”?还有那句“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成为大人。”甚至是那句“你敢让你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吗?”电影围绕校园霸凌展开,成长是母题,但意义却远超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更是对“问题少年”的重新审视。第一层指的是少年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第二层则延展到被保护的角色,提醒公众校园是干净的地方,别让它沾染暴力和戾气。

反观近年来“残酷青春”电影的脉络,从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不仅呈现出残酷的成长,也反映出时代的阵痛。而2013年赵薇的《致青春》,却凸显青春的主体性,其后《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秘果》等,却呈现出套路化的狗血剧情。当然,有些电影依旧延续写实的青春救赎,例如《狗十三》《悲伤逆流成河》《过春天》等,正如韩国的《蚯蚓》和日本的《第三度嫌疑人》,采用艺术魅力让孩子获得希望和勇气,坚信自己可以“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因此,《少年的你》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社会价值远大于艺术价值。虽然电影从身体、心理、反抗三个不同阶段,渲染出灰色绝望的影像,叩问施暴者的人性缺失。但疼痛青春情绪化的体验,却像沙漠中的花,让家长重视教育,也使边缘青春在绝望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作者:王珉)

1.《大阪电影节是什么,国际四大电影节分别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阪电影节是什么,国际四大电影节分别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356934.html

上一篇

(博人传第一集什么意思)博人传第一集片头曲叫什么?

下一篇

动画片蜡笔小新大结局是什么、蜡笔小新阿梅和德朗结局是什么?

大阪电影节是什么、电影节最高奖项是什么?

大阪电影节是什么,电影节最高奖项是什么,三大电影节分别是什么相关介绍,[闽南网] ­ “大阪电影节”是为了充实、扩张日本打扮电影产业与活性化文化活动为意图,从1976年起举办至今的活动。今天(2月12日),为了充实动画活动较少的大阪,大阪电影节宣布开展特化日本剧场版动画...

(大阪电影节是什么)中国三大电影节分别是什么?

  • (大阪电影节是什么)中国三大电影节分别是什么?
  • (大阪电影节是什么)中国三大电影节分别是什么?
  • (大阪电影节是什么)中国三大电影节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