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样轻快流畅的节奏,字里行间,好似能看到那山间明眸皓齿的女孩,划着船桨,唱着歌谣,远远眺望她心里的哥哥。
单看这首词,也许任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为他年轻貌美的爱人所作。而这位老人,就是57岁的李之仪。
李之仪,北宋词人,沧州无棣人。字端淑,号"姑溪居士"。
他一生不幸,也可谓幸。不幸因他宦海浮沉四十余载,老病交加,终亡他乡;不幸之幸,便是他此生遇上了两位爱他敬他,伴他陪他的女子,都才貌双全,全身心交付与他。
这两位女子,一位是智勇双全的结发之妻,胡淑修,另一位便是这首词中"不负相思意"的可人儿,伴他终老的当红歌妓,杨姝。
一、 结发妻子胡淑修:可与苏轼论短长,也敢救夫窃表文
胡淑修,常州晋陵人,字文柔。其父胡宗质,翰林院大学士,外祖父施元长曾经是汝州知州,祖父胡宿,字武平,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她出身于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
提起她,也许大部分人不曾听其名,但是她在北宋,是可与李清照相比拟的奇女子。用智勇双全,有胆有识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李之仪爱她至深,她不幸故去,他为她亲手书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姑溪居士妻胡氏文柔墓志铭》。
要知道苏轼的一妻一妾故去后,苏轼也只写了百余字短文以托哀思。
李之仪悼妻,未叙淑修名门望族的家庭,反而转向写他们之间相处的涓滴小事,一字一句,满满回忆,痴情一片。
亡妻的身影,也在字里行间生动了起来。
1. 温柔贤良
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他与她之间,是淑修选择了当时青衣布衫的他。
出身望族的胡淑修,其祖历位要险,家中往来,尽名卿巨公。
这种锦衣玉食里出生的女孩儿,本应嫁入另一户门当户对之家,可她偏偏不爱富贵名利,对相比之下略显寒酸的李之仪,一见倾心。
嫁到李家,她也没有富贵脾气,侍奉公婆,尽其所能。
当时的李之仪,无一官半职,将考举子试,李之仪的父亲又要远行为官。
一家人栖遑之际,是胡淑修站出来,先抚慰丈夫,不要以新婚为念,又与公婆商议,随公婆远行,照顾起居。公婆染疾,亲奉在旁,药都要亲熬亲尝。
在李之仪被贬谪的苦难日子里,家中俸禄不足,无以自养,胡淑修就算自己吃点苦,受点累,也要侍奉好公婆,把家中打理的井井有条。
公婆病卒,丈夫身在远方,无法立即赶到,她便一手操办了丧葬之事,用心浇灌墓前的松柏,这些松柏没有一颗枯萎,欣欣向荣。
李之仪比苏轼小十一岁,是苏轼门下门生。两人交往甚密,经常诗歌唱和。
连苏轼都夸胡淑修贤德,在《答李之仪书》(其三 )中说:李端叔一生坎坷,但能坚守晚节,正是因为他的夫人贤德,能委屈相顺,才能让他忘却烦忧。
2. 习文善算
如果贤德算当时每一位名门女子都具有的品行,那么聪慧就是胡淑修不可遮掩的光芒。
胡淑修曾为学佛,跟随众学者参问佛刹名师,以行佛传业为己任。除了佛学,其他学问,她也涉猎广泛,几乎可以与当时男子相匹敌。李之仪赞她:
上自六经,司马氏史,及诸纂集,多所综识。于佛书则终一大藏。作小诗、歌词、禅颂,皆有诗法。
她不仅博学,且会写诗作文。在文学与佛学方面,甚至能与苏轼相"问难"。
除文科的东西以外,宋代也兴起了算数之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数学。
当时最具科学头脑的人物就是沈括,他写的《梦溪笔谈》可以说是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这样一位人物,遇到了遗忘的地方,也要问胡淑修。墓志铭中言:
尤精于算数,沈括存中,余少相师友,间有遗忘,必邀余质于文柔,屡叹曰:"得为男子,吾益友也。"
其中的"余"是李之仪。
胡淑修为女子,不能堂皇与沈括讨论数学问题,但沈括凡有遗忘处,就一定要让李之仪转告她,补齐遗漏,甚至经常感叹:如果胡淑修是男子的话,我们一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呀。
淑修之聪慧一如此。
3. 有勇有谋
淑修聪慧卓绝,胆识也同样卓绝。
对于胡淑修救夫一事,已经被传的神乎其神。曾有传言她为了给丈夫洗清罪名,黑衣夜行,飞檐走壁盗取手证,给胡淑修安上了"侠女"之名。
但传言毕竟是传言,我们尽量在此,还原真实的事件经过。
事情发生在宋徽宗崇宁年。还要从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说起。
李之仪早年拜范纯仁为师,崇宁年范纯仁重病,自觉不久于人世,就招李之仪来手书遗表,呈报给皇帝。李之仪尽心完成,又在恩师死后写了一篇悼文纪念。
可当时范纯仁长子范正平与奸臣蔡京素不和睦,蔡京掌权得志,立即想起来当时的冤家对头范正平。他诬陷范正平杜撰了父亲的遗表,又说李之仪所叙述的事情也是虚妄。
于是范正平、李之仪都因为这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
如果胡淑修是一般的女子,可能今生就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丈夫了。
可出身望族的胡淑修,从不向命运低头。她了解到范纯仁生前曾经亲手写过一份表文,寄存在他亲家家里,这份表文可以洗刷丈夫的罪名,她便奋然前往,索要表文。
可饶是胡淑修百般劝说,亲家怕惹祸上身,就是不拿出表文。
胡淑修不得已动了诡计,她花重金买通了佣人,自己偷偷把表文盗了出来,又凭借家人的关系,跑到皇太后处申诉,最终将李之仪释放出狱,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
经历了这么多波折,李之仪与胡淑修,应该拥有更好的结局。
可是老天却生生拆散了这对苦命鸳鸯。在当涂的第三年,胡淑修病逝,连带着他们的一双儿女,也随着她一起去了。
李之仪痛不欲生,在《与祝提举无党》中,写下了如下文字:
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
人到中年,丧妻丧子,癣疮遍体,心死身病,李之仪就这样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老迈的他本打算就这样在病痛苦念中叹惋自己的一生了。可老天又给了他另一份爱情,他在谷底中见到了拯救他的人——杨姝。
二、 当红歌妓杨姝:青春事华发,恩爱两相知
1. 低谷初遇
杨姝和李之仪的初遇,也是在这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太平州。大诗人黄庭坚为他们无意中牵了红线。
黄庭坚原是太平州知州,被贬官后闲居在此。他和李之仪是旧相识,共师苏轼,此时他乡遇故知,是二人宦海风波浮沉中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黄庭坚作为东道主,当然要为远道而来的李之仪接风,他花重金请了太平州色艺双绝的歌妓杨姝助兴。
酒席宴前,杨姝琴弦轻抚,弹奏了当时的一首流行曲,《履霜操》。李之仪诗兴大发,即席为杨姝赋词一首:
《清平乐·听杨姝琴》
殷勤仙友,劝我千年酒。一曲履霜谁与奏,邂逅麻姑妙手。
坐来休叹尘劳,相逢难似今朝。不待亲移玉指,自然痒处都消。
他赞她是麻姑妙手,但感叹更多的是这份和黄庭坚江湖重逢的情谊。
他难得地松了一口气,可没想到更大的悲苦在等着他。
相逢后不久黄庭坚就调离了太平州,李之仪更加孤寂,又因不习水土,一家人染病,爱妻,儿女,相继离世。
悲莫悲兮生别离。
那段时期,李之仪做的每一句诗,都饱含着血泪。他甚至在病里想起已故的苏轼,觉得自己的生命也要如此逝去了。
和储子椿竹·其一
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
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
可是她来了,成了他生命里的另一束光。
2. 患难陪伴
那个有着麻姑妙手的杨姝,那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不惧流言蜚语,勇敢站在了这个耄耋老人的身边,让他重新焕发了青春的光芒。
和她在一起,李之仪也似年轻了很多,他的诗词中,都沾染了一层亮色。他为她写了很多词,甚至要多过自己的结发妻。
他们之间的结合,若放到如今,会被猜测成为了钱财地位的结合,可当时的李之仪,一身病痛,官位飘摇,他们的结合,更多的是对诗词的共同爱好,和对生活的共同思考。
李之仪为她写了《浣溪沙》一词,来赞这位琴瑟相谐的知音:
浣溪沙·为杨姝作
玉室金堂不动尘,林梢绿遍已无春。清和佳思一番新。
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何妨沈醉到黄昏。
他一直将他们比作神仙眷侣,用诗词来寄托他对杨姝盈而满溢的感情。
安徽当涂到如今也是一个山水秀美的地方,良辰美景,赏之难足,更何况他身边还有佳人相伴。
李之仪生命的最后15年都在这里度过,当涂县的姑溪河畔,是他流连难去的绝美景色。他甚至称自己为"姑溪老人""姑溪居士",来表达自己安守于此的决心。
他与杨姝一起,赏玩了当涂的山山水水,他的心境也由悲苦,转而亲近自然,愈加平和。
也就是在这时,他们游历到长江之畔,他为她写下了本文开头的《卜算子》一词,这首词曾打动过多少少女的芳心,自然也让杨姝神魂颠倒,心甘情愿和他一起,度过余生。
3.依依惜别
宋徽宗大观年,李之仪写《李氏归葬记》中记载,杨姝为他养育了三个儿女。长子尧光四岁,当时李之仪已六十,老来得子,不禁疼爱有加。
后崇宁五年,宋徽宗完成了定九鼎、造大晟乐的"伟业",觉得天下太平,可以表示宽容了,于是在九月下诏大赦天下,对党禁也有所放松。
李之仪便在赦免之列,官复原职。受到皇帝的恩典,其子李尧光也得到了荫封。
好似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但李之仪没想到,这从天而降的好事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给他招惹了更大的灾难。
在当涂,有一位名流,姓郭名功甫。当时有另一位姓罗的名流去世,让李之仪撰写碑文,李之仪是这么写的:
姑孰之溪,其流有二,一清一浊。清者罗公,浊者功甫。
这一句话惹恼了郭功甫。郭功甫不惜上京告状,告李之仪为获荫封,冒充得子。
李之仪年事已高,按当时北宋的制度,士大夫与歌妓结婚,不受到大众认可,法律保护。李尧光的身份,自然也百口莫辩。
李之仪因此受到责罚,长子的荫封被取消,杨姝也受到杖责。
郭功甫还写诗嘲讽李之仪的遭遇:
七十余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
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杖疮。
小人得志的嘴脸跃然纸上。可究竟恶有恶报,此后一年郭功甫便染恶疾去世,李之仪仍然笑傲春风,但终因为年事已高,靖康二年,80 岁的李之仪溘然长逝。
他人生最后的旅途,一直有杨姝陪在身边。即使屡遭陷害,身披杖刑,也毫无怨言,不曾离去。
他死后杨姝为他抚育了三个儿女,她按李之仪的遗愿,将他与胡淑修遗骨合墓,夫妻二人,九泉之下再度相见。
"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何妨沈醉到黄昏"。
两位佳人,陪伴了李之仪的半生又半生。这就是李之仪的双料爱情,人生得此,也无遗憾了。
1.《李之仪 只愿君心似我心:北宋词人李之仪与他的双料爱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之仪 只愿君心似我心:北宋词人李之仪与他的双料爱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47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