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刘若英执导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上映,当天票房便突破2.8亿,成绩喜人。但随后有不少影院反映,该影片在开场前出现大量集中退票情况,实属异常。在媒体跟进调查后,发现退票绝大多数都来自于通过第三方平台所销售的票,被退票的影院总数接近4000家。
4月29日凌晨猫眼电影官微发布声明。
对于猫眼的回应,有分析称,在互联网平台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情况下,黄牛的生存空间早已被大大压缩,一部文艺片竟能引得如此多黄牛囤票,又不约而同地在同一时间退票,并不多见。
从造假者到受害者 院线经历了什么?
电影票房造假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此次《后来的我们》票房造假算是开了票房造假的新模式,一部电影上映,主要需要走制片、发行、院线三个流程,而院线便是票房造假的主要平台之一。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电影还未完全市场化之时,制片厂与院线主要采用分账与买断两种制度,而在分账制度中,院线为了拿到更多的分成时常会在票房上做手脚,但在当时电影市场趋冷,并未受到过多关注。到2014年“偷票房”行为被电影局明令禁止,违规影院被公示曝光并处罚,近几年“偷票房”趋势有所收敛。
而随着电影市场的逐渐火爆,这块大蛋糕也引来无数人垂涎的目光。此时,制片、发行方为得到更多关注度进行营销,以求得到更高的排片率并打压竞争对手或获取商业利益,时常勾结院线制造虚假票房,这一阶段可以说是院线方最强势的时期,《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便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幽灵场”,为规范电影市场,电影局颁布了关于转发《电影院票务系统(软件)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压“幽灵场”。
而此次《后来的我们》票房造假事件中,一向强势的院线却成为主要受害者。有影城经理反应:“我们一家影城被退了三百多张票,比平常退的票多了数倍,很多场次出现大量空位,损失较大。”近期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电影购票线上比例达87%,网络购票已成为中国观众观影购票的最主要方式。可见,院线对于票务已经失去了控制权。有分析认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票务已经成为影片发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应对票房造假2.0 我们总算学会了什么?
此次票房造假事件,使得该电影发行、制片、票务方猫眼电影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能看出票务环节在当前电影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此,资深电影从业者,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彭立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反垄断机制将这些环节剥离。
他表示:“早年许多电影厂的发展方向便是做到制、发、放一条龙,但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这是一种垄断行为,我认为应该将其剥离。”
另一方面,在美国电影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在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派拉蒙案”做出裁决,判定大制片厂垂直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的业务。其《派拉蒙法案》对于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1.《后来的我们退票 《后来的我们》退票风波:我们总算学会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后来的我们退票 《后来的我们》退票风波:我们总算学会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51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