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出行是一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迹,交通工具则如同一面镜子,时时映射出社会的进步和变迁。
上世纪70年代,出行基本靠走。逢年过节走亲戚,家里男人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两个小孩的一头一个,一个小孩的一头放人一头放物,挑起来就走。
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推一辆独轮车,同样两只箩筐跨车轮一边一个,中间麻绳系紧。如若有一辆自行车,那就是路上一道吸睛的风景,定然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稀罕得很。
当年,父亲是益阳一家国营芦苇场的职工,单位不大就九个人,却拥有六辆自行车,职工回家可以轮流骑乘。每次父亲骑车回家,都会引来好多乡亲邻里前来围观,摸摸这拍拍那,叽叽喳喳问东问西,很久都舍不得散去。
毕竟是公家的车,总有轮不到的时候。那一年,一贯节俭的父亲却狠心花了60块钱,从一个远房亲戚那里买回一辆“湘江”牌二手车,车的前叉、三角架和后座都用一圈一圈胶带包了起来,可见原主人对车的爱惜。
那时父亲的月工资才36块,为此,母亲不知道唠叨了多长时间。父亲总是解释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因为那时候买自行车是凭票供应的。
慢慢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生产物资逐渐丰富。和其他商品一样,自行车也逐渐敞开供应,但要买到名牌自行车却还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当时风靡全国的自行车品牌是“永久”“凤凰”和“飞鸽”,骑“永久”就像现在开奔驰,有“凤凰”就像现在有宝马。且要关系硬扎,才搞得到指标。
“永久牌”自行车广告
记得父亲借调到县财政局抓基建那年,刚参加工作的舅舅见父亲有机会能和领导说得上话,就找到母亲说,当姐夫的从来就没帮过他么子忙,这次一定也要帮他搞一个“凤凰18”轻便自行车的购买指标。
小舅子难得开一次口,一向面子浅的父亲也无法推辞,只好放下面子找局长大人软磨硬泡,总算搞到一个指标,这可是天大的人情。
舅舅把车买回来后,舍不得多骑,用一床精制小蚊帐罩起来,说是怕染了灰尘,就连小姨和我都不准靠近。只有他那帮哥们来参观的时候,为了炫耀他的坐骑,才让他们瞅上一眼。当然,我也顺便沾沾光。
那时自行车与手表、缝纫机并称为结婚的“三大件”,没有这个,堂客是很难得娶进门的。
甚至作为国礼,赠送给到访的外国元首。
斗转星移,时光的脚步跨入80年代,摩托车渐渐变成了都市新宠,是家庭富裕的象征。但农村,还是只能在黑白电视里才看得到。
记不清楚什么时候,在北洲子农场做木匠的七叔回家看望祖母,脑壳灵泛的他骑回来一个屁股后面冒烟的家伙,一拧油门就能蹿出好几里地,村里人围了一大堆,比当年父亲骑回来自行车的时候自然要神气许多。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的真实的汽油车。至今都记得那家伙是重庆“嘉陵”牌的,实属当时罕见的奢侈品。那时,在我的不太成熟的梦想里,又多添了一分期盼。
直到1993年我结婚前,才实现那个年少时许下的梦想。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偷偷搭车到岳阳,用家里给我买家电的款子购置了一辆建设50摩托车,价格3800元,相当于我当时在乡镇教书时两年多的工资。其实,那时我还不会驾驶,车是大哥和我一起抬上大巴车运回来的。
那车虽然只有两个前进档位,时称“洋咪咪”,不怎么高档,但在乡下还算得上时髦物件,把我身边的同事们羡慕得不行。
很长一段时间内,摩托车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当然也换过了好几台。
90年代骑着摩托车出行的湖南人
1998年,还是我家七叔,又开回来一辆红色的“夏利砣”。这次,我是想都不敢想。十几万的价格,对于一个靠拿工资糊口的人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二十年的工资不吃不喝也买不起!
时至2001年高中同学第一次大聚会的时候,情况却格外地出人意料。我们一个班的同学,就开回来了十多辆小汽车,一溜烟排开在县城宾馆前的街道上,配着门前挂着的写有年级和班次的大红横幅,立时有大把行人为之驻足,惊异之态溢于言表:我的崽啊,这个班怎么这样牛哦!
只是,此时的我未能跟上这时尚的步伐。
近几年,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几乎成为每一个城市家庭的标配,摩托车就更不用说了,多如牛毛,随处可见。
当然,我也早在多年前鸟枪换炮,开上了2.0T四驱越野,光油料的开支,就占到我工资收入的近五分之一。
去年,才工作不到两年的女儿也购置了一辆大众高尔夫,一个家庭拥有两台或以上私家车的现象,也算不得稀奇了。
现今,堵车不再只是北上广的专利,二三线城市亦无一不堵,就算是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想要找到一个停车位,都成为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驻足回望,四十年光阴荏苒,四十载岁月如歌。
一担箩筐、一辆独轮车行走于乡间小道的情景,已成为绝尘而去的历史,晃晃悠悠的各式自行车也只是充当身体营养富余的承载工具。
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城乡的各式机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的高铁飞机……
千里亦咫尺,天堑变通途。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诗意和远方。
文/刘懿波
1.《刘懿 刘懿波:我家的交通工具变迁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刘懿 刘懿波:我家的交通工具变迁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52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