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每周五,看电影
每年年初我都会买本手账,用来记录这一年看过的电影和书。
粗略统计下,2018年我看了122部电影。
为什么有本子记录还要说「粗略」呢?
因为有些非常烂的片子,我会选择快进,或是干脆放弃,不会记入手账。
在这点上,我很佩服我的哥们儿小丁。他说遇到一部特别烂的片子,他会选择直接放弃,连快进的机会都不给。
如果是在电影院,他会直接走掉。
我觉得我在很多时候就是缺乏小丁的这种决绝。
不管是烂片也好,烂事儿烂人也罢,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上周我推送的书单反响不错。
我就知道「燚见」的朋友们都是很有文化滴。
2018年的最后一周,就用燚见电影清单画上句点吧。
《大佛普拉斯》
导演/黄信尧
如果2018年只可以推荐一部电影的话,我会推荐你看《大佛普拉斯》。
它的片名有些古怪。其实是因为导演黄信尧之前拍过一部叫《大佛》的短片,这次再拍成长片,就沿用了苹果手机iPhone plus的叫法,《大佛普拉斯》就这么来的。
我想你应该看过很多部描述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的电影了。
常见的剧情大多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一步步走向了人生最高峰。
这是一种正能量,也是大众所倡导的。
但不大可能是社会现实。
现实社会就像《大佛普拉斯》一样。穷人的日子一辈子都是黑白的,只有富人的生活才是彩色的。
他们可能是看大门的,可能是捡垃圾的。可能是一个勉强活在这世上的陌生人。
最苦涩的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他们,一辈子都无法翻身。有些人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居然都没有一张像样的遗照。
「我想,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这句台词之于这部电影,绝对是神来之笔。朝夕相处的人,感觉亲密的人,一起工作的人,一起出去玩的人,一起喝酒的人,一起......承认吧,其实我们也不是非常了解。
我们只是了解了人家希望我们了解的那一部分而已。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大佛普拉斯》像一杯白酒,入口很柔,后劲儿冲天。
《血观音》
导演/杨雅喆
如果说《大佛普拉斯》将镜头瞄准的是社会底层的人。
那么《血观音》注视的则是这人间炼狱里的「鬼」。
影片像一篇漂亮的文章,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个阴暗至极的人性深渊,看似光鲜亮丽的商界、政界、名流名媛们,只不过是一个个披着人皮的「鬼」。
房地产的炒地皮在他们这里也不过是一个游戏而已。他们操纵着他们策划的游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小鲜肉们打着「爱情」的名义,实则是名媛太太们的性奴。
《血观音》的胆子有些大,这也注定了它无法在内地上映。
值得玩味的是,《血观音》与《大佛普拉斯》还有一个很微妙的异曲同工。
前者是观音断了手,后者是菩萨没了头。
这是大不敬,也是凶兆。
残缺的神像,正代表着两部电影的主创,对于这个时代的隐喻。
残缺的何止是神像,残缺的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啊。
《东京女子图鉴》
导演/棚田由纪
正是这部《东京女子图鉴》的成功,所以国内上赶着拍摄了相继仆街的《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
在我看来,原作之所以成功,正因为它的剧本既「真实」又「踏实」。
从乡下初到东京的绫,有天早上醒来,看着自己已经起球的内裤,还有睡在身边同为老乡的不思进取的男友,不禁思绪万千。
自己来到东京到底是为了什么?
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却显现出日本编剧在洞察生活上的细致入微。
在细节之处,该片编剧真实到令人发指。
绫也曾交往过一个非常有钱的男友,对方有自己的家庭,两人心知肚明。
当有一天,绫提出分手请求的时候,绫以为对方会对她说出万般挽留的话。
结果对方只是微微一笑,接着就转身离开,再也没有回头。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你的感情世界,没有那么多专情的人,人们要的是速食的爱情,速食的一切。
越是有钱人,也越习惯用时间与金钱去衡量一段关系的性价比。所以他们可以毫不留情地转身走开。
或许残忍,或许难堪,可这就是现实。
很多影视作品之所以好看,正因为它来自生活的细节。
很多编剧都喜欢说作品「高于生活」,却常常忘了前半句是「源于生活」。
《悲伤逆流成河》
导演/落落
《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已经大于电影内容本身。
近些年,校园暴力事件越发频繁的出现,我们得以在网络上看到一些。
我相信还有更多更可怕的事件我们根本无从知晓。
《我不是药神》
导演/文牧野
《我不是药神》称得上是中国电影的一次进步。
无论是审查制度也好,真实事件改编成商业类型本身也罢。它呈现的内容、触及的领域是我们之前只有在韩国电影中才能看到的。
而这一次,它确确实实出现在了我们自己的大荧幕上。
看着那些被白血病困扰的人,他们住着根本不能称之为「住所」的地方,为了维系生命,必须每天拿出几百块钱买药。
有人因为买药,吃垮了房子,吃垮了家人。有人因为买药,被所有人嫌弃并抛弃。有人因为买药,到最后买不起药。
令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其实是来自东北的单亲妈妈思慧,因为白血病的女儿,她被丈夫抛弃了,于是带着女儿来到上海。靠当舞女挣钱给孩子买药。
当程勇在酒吧为思慧撑腰,拿出一叠钱甩给酒吧领班的时候,相信所有观众都会在那一刻和思慧一样被感动到。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她已经太久没有被「照顾」的感觉。
后来程勇要求送她「回家」,她明白一个男人真正想要她的什么。
思慧太「懂事」了,所以她说回家「先洗澡」,所以和程勇说「抓紧点儿,一会儿孩子该醒了」。
程勇最终还是拒绝了,那也是他这个小人物的高光时刻。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我不是药神》,让人们得以看到白血病患者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只是因为疾病,有些人的命运就完全改变了。
这不是几句心灵鸡汤般安慰的话就能安抚成功的,也不是水滴筹几天就能彻底改变命运轨迹的。
人类最大的病,其实是穷病。
这话是影片中一个卖假药的人说的。当你真的看进去这部电影的时候,才会发现这句话是如此真实。
《小偷家族》
导演/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有一场戏,一家人在聊天,突然听到了烟花在上空爆破的声音。
可是镜头始终没有给到任何烟花的踪影。
只是给了所有人以想象。
这很像一种高明的留白,抑或隐喻。
这些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家庭,其实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可是各自的伤痕,以及某种经历上的共鸣,让他们自然走到了一起,组建成为家庭。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血缘关系更为稳固的家族。
在这个感情淡漠的快节奏社会,爱似乎已经呼唤不来,可是当爱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就落下了眼泪,哪怕那和我们没有关系。
可是,又怎会没有关系呢。
此刻,你心里想起谁?
《东京家族》
导演/山田洋次
《东京家族》和《家族之苦》系列都是我一直会安利给朋友的作品。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有笑有泪,温暖有力。
这个家庭的故事已经完全跨越了国界,你会发现导演营造的那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太过形象,太容易感同身受了。
每个大家庭都会有事业有成的长子。
也一定会有总被家人数落的小儿子。
有意思的是,事业的成功与否,与他在家庭的地位似乎没有必然联系。
因为事业有成的长子,其实很少抽出时间陪伴父母。
反倒是总被嫌弃的小儿子,却能陪伴父母最长时间,感情也最深厚。’
说起「家族」。
很多人会想到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围坐一起,等着开饭,老人开心地和孙子、孙女们玩乐,女儿、媳妇们穿梭厨房与餐厅,男人们聊着工作上的事情。
《东京家族》的不一样,在于它会呈现这场聚会以后的画面:
孩子们都走了,餐桌都收拾差不多了,老人们在做最后的整理。
在沙发下找到小孙子弄丢的遥控器,归还邻居家借来的板凳,儿子丢在茶几上的钥匙放到门口鞋柜,说不定晚上还会回来取......
该洗的洗,该收的收。
忽然想起今天忘了拍一张全家福。
只好等下一次了。
而下一次,应该要等到下一个法定节日了。
《市长夫人的秘密》
导演/连奕琦
爱情领域里有三大谎言:
一是精虫灌脑时的甜言蜜语。
二是安全期的计算公式。
三是要求复合时的感人表演。
政治和爱情,本质上是一样的,高明的骗术而已。
单是这两组台词,就够了。
《人生密密缝》
导演/荻上直子
关于LGBT群体「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大多数国人都是避而不谈的态度。
但该群体的存在并不会因为人们的漠视而消失。
其实我上学时就有这样的同学,大家都是用一种心知肚明的眼神交汇下,也不会和朋友交流这件事。
我意识到我们社会对这件事不再那么闭塞的时候,是看《奇葩说》的时候,节目中的选手并不避讳谈及自己的「性别取向」,讲到周边有人的嫌弃,他们会委屈,会痛苦。
日本电影《人生密密缝》讲的就是LGBT的日常。
即使在日本这个我们认为相对开放的国度,其实他们依旧不被理解。
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跨性别者不等于变态。
就此话题,蔡康永也讲到落泪过,「我们只是不一样,但不是怪人。」
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其实有很多观念和标准都需要更新,但是显然,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从未改变过。
我们说一个人是「普通人」,可怎样才是「普通」?
我们讲这个人「不正常」,究竟怎样才是「正常」?
这正是《人生密密缝》带给我的启示。
《湮灭》
导演/亚历克斯·嘉兰
《湮灭》不是我们常见的科幻题材。
它没有激烈的外星人入侵,和地球人的火爆对抗。
但它提出了一个很牛X的理念:几乎没有人会去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毁灭。
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段美好的婚姻,每个人都曾拥有。
但是,就会有人做出有损健康的行为,比如酗酒,比如打架。有人辞职比翻脸还快。有人将婚姻当做儿戏。
这不是自杀,但是一种慢性的自我毁灭。
人类一直以来都在重复着很多错误,而且是自我能够感知的层面,可是却不去做任何改变。
《湮灭》更高级的是,外星智慧已经彻底入侵了地球,他们可以控制任意一个地球生命体的DNA。
人类、动物、植物都已经在其面前毫无差别。
在这个层面看来,已经不是你我是否想要抵抗的层面了。
你我的自由意志在外星智慧面前,只不过是一朵不起眼的花而已。
《摄影机不要停》
导演/上田慎一郎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部僵尸片,可是看着看着发现是一部纪录片,看着看着发现这是一部喜剧片,又看着看着发现这原来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商业类型片。
影片为2018年日本电影界的黑马,300万日元的成本,30亿日元的票房。典型的逆袭式。
该片不适合任何剧透,我只是想单纯地推荐。
通过这部电影,你可以明白一部电影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荧幕背后会有哪些不可控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又是如何被现场的工作人员一一化解的。
看完《摄影机不要停》以后,你会对「团队」这一词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燃烧》
导演/李沧东
《燃烧》中引用了非洲喀拉哈里沙漠的布希族一句谚语,即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饥饿的人。
小饥饿意指日常的衣食住行类满足。大饥饿意指生活意义的满足。
讽刺的是,这个世界很多人的价值观都是不正确的,他们常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明明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却想着去买奢侈品。明明欠了一屁股债,却还幻想着到处旅游的玩乐生活。
自己明明就是应该寻求小饥饿的满足,却在努力追逐不合时宜的大饥饿。
最后只能落得伤痕累累。
影片中唯一适合谈论大饥饿的人,却抛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论点。
他说他喜欢烧塑料棚。那些又没用,又脏乱得碍眼的塑料棚,好像都在等着被人烧掉。
意味深长的是,塑料棚是一种隐喻,代表着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的人们。她们可能会随时消失,就像塑料棚被燃烧一样。
可能都没有人会知道。
然而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还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有人只是生活就已经非常困难。
《大象席地而坐》
导演/胡波
满洲里动物园有一只大象,它他妈整天就坐那,很多人去看它,它也不理。
这是片名的由来。
于是,4个生活丧到极致、糟糕透顶的人就希望去满洲里看那头大象。
满洲里动物园是他们眼中的乌托邦,似乎只要去到那里,就能解决现在面前的所有棘手问题和烦恼。
可是他们的烦恼其实大多数人都正在面对,他们不是束手无策,只是不愿面对。
他们甚至知晓改变自身命运的做法,只是不想去做,甚至是刻意逃避。
他们一次次地给自己找借口,看大象只是他们抱怨生活、躲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其实这很像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人希望,有人绝望。
而生活就像那头大象,可能它从头到尾都不曾看你一眼。
《奇迹男孩》
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
「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在最近一次的公开演讲中,腾讯的老大张小龙引用了贝索斯的这句名言。
他提到了某段视频的slogan「记录美好生活」。但生活本身其实并不是美好的,而且被用户展示出来的各种内容不过是用各种滤镜去欺骗用户。
想想也是,互联网上有太多被滤镜「加工」过的内容,而且互联网的「过分智能」已经让用户深深沉浸其中,并被其带着走。喜欢的视频一直刷不完,喜欢的内容一直都可以看到。只要你手机有电。
但是,让人变得更懒惰,更不愿意思考,更加沉浸于AI制造的各种内容,是好还是坏?
所以张小龙说,AI比你更聪明,更懂套路,但是你可以比它更善良。
《奇迹男孩》中也个金句:如果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择,请选择善良。
和张小龙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选择。比如遇到刻意刁难的同事,歪曲事实的朋友,等等。
我们可以选择正确,比如在公开场合讲出真相,让身边人都知道此人的真实面目。
可是,除了当时彼此的难堪,这个人不会有任何变化。
因为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
不信你看你身边那个喜欢背地讲人坏话的同事,真的有过改变吗?
所以要选择善良。
我最近一直在品这句话,越想越有意思。
/
这十几部电影是我2018年看过觉得还不错的。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电影并不是2018年上映的,但我在这一年与其产生了交集。
还是那句话,电影好看的标准上,似乎人们很难彼此说服,因为大家都有各自的喜好类型。
有人冲着演员就打了满分,有人看到了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就会忽略影片的所有硬伤。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今天这份电影清单,索性就让它真实呈现吧。
我最喜欢的导演杨德昌曾经说过一句话,
电影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三倍。
真好~~~
我们,2019见。
1.《杨雅喆 2018年我的十好几佳电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杨雅喆 2018年我的十好几佳电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53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