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是威廉·莎士比亚说的。英文原句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讲述了古代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的故事,真实的反应了16世纪到17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现实,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反思,是一部五幕悲剧。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等级观念和蒙昧;主张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理性。
哈姆雷特是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代表人物。他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新思想洗礼,曾赞叹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在戏剧中,他本该迅速复仇,可是却一再迟疑不决。很多学者将他这种犹豫的行为解释为: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错位引发的精神危机。
文艺复兴早期主张的个性解放,到了晚期,这些主张和观点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欲望和天性不受约束后,最后导致道德沦丧、私欲膨胀,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秩序和伦理观。作者莎士比亚目睹了这种变化后,对人文主义产生了怀疑和反思,这直接影响了他笔下哈姆雷特的性格,使之变得动摇:从相信人的善良美丽到认清人性的恶劣,从而也影响了他的复仇计划。
哈姆雷特觉得既然人性是邪恶的,仇人克劳狄斯杀死他的父亲篡位并不是孤立现象,这样杀死一个克劳狄斯是没有意义的,应该需要和所有人做斗争,也包括他自己。这样一来,哈姆雷特开始进行严峻的思考,在上下求索中他变得迷茫、延宕、焦灼。
既然可以概括哈姆雷特的性格,为什么还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呢?这就涉及到文学常识中叙事作品的几个概念了。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完整的文学艺术作品。叙事作品包括叙事的语言、内容和动作。叙事动作是指讲故事的这种行为。作为语言的交流活动,叙事动作其实包含了6个参与者: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隐含读者、真实读者。这里着重说一下叙述者和隐含读者。叙述者是讲述出作品中语言的人,叙述者只是隐含作者所安排的一个操纵文本的代言人;接受者是指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倾听故事的人。很多作品中能看到接受者在叙述中被明显的提出来,比如:各位看官,今天我要给大家说一说《水浒传》中的李逵。这里的“看官”就是接受者。
有的作品中的接受者不是那么明显被指示出来,但是会经常有“对了,顺便说一下”这种句子的插入,这就是表明叙述者是在对什么人“说”着什么事情。在叙述者的心中,接受者的存在是在叙述动作的进行中被明确地意识到的一种交流状态。虽然不同的叙述者对接受者有不同的要求,但接受者都是由叙述者所设定的,他们是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故事倾听者。在叙述的行为中,叙述者希望并期待自己的语言能被理解,而真正的完全理解,只存在于叙述者自己设定的理想接受者中。真实的读者(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 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理想接受者的状态。特别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群中,由于语境和文化的差异,真实读者与理想接受者存在很大的距离,甚至会出现各种误读和理解的偏差。所以,作为真实读者的我们,只有尽可能地向理想的接受者去努力靠拢,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真正的含义。然而实际上,不同的读者是达不到真正作者所要求的理想接受者的水平,所以每个人因为自身的各种原因,对文学作品就出现各种不同的解读和看法,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其实也很好理解啊,就如我们做饭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口味,不同的人口味不同,同样,欣赏文章也是一样的,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对主人公来说就是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解读,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1.《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540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