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的经历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至少有两点触动了人们的痛神经:一是如何应对近乎极端的屈辱,二是执法和司法水平能否实现对个人的权利救济。
请珍惜舆论对法治的“助推”
作者|佘明宗
“刺伤侮辱母亲案”的舆论热度依然是“高烧”。不仅仅是吃瓜的人,很多媒体和专业人士都参与了讨论。
当事人余欢是在为自己辩护吗,他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或者判刑?办案的警察有没有失职?如何遏制高利贷和禁锢个人自由的讨债方式...这些都成了讨论的焦点。
“刺伤侮辱母亲案”一曝光,立刻引发舆论。据长安剑、夏克道等媒体报道,这个春运周末,网络上亿条评论爆棚。这里面有一些原因:一个能够引发裂变传播的事件,必须击中大众痛点,引起共鸣。
“持刀捅母”的案件可以从一个极端的案件变成刷屏的话题,可以让相互撕裂的舆论场以一种罕见的、片面的方式表达某种态度。也一定是因为它所投射的现实横截面可能与人们的经历重叠。其发生逻辑与具体情节之间有着强烈的代入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情的场所——与其归因于大众对于欢的关注,不如归因于人们从于欢身上看到了自己。
余欢的经历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但至少有两点触动了人们的痛神经——面对近乎极端的屈辱如何应对个人,执法和司法能否实现对个人的权利救济。
1.《辱母杀人案 新华社谈“辱母杀人案”评论上亿:请珍惜民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辱母杀人案 新华社谈“辱母杀人案”评论上亿:请珍惜民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65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