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一身之系,真的如泰山之重》中曾写道:

我们并未刻意培养儿子的才学技能,反而是在眼界见识上费劲苦心,尤其是做决断的能力。

我们并未刻意培养儿子的才学技能,反而是在眼界见识上费劲苦心,尤其是做决断的能力。

有的伙伴不是很理解,或者是隐约知道决断很重要,却对重要到何种程度缺乏足够的认知。事实上,足智多谋是技能,善决果断却是气度。

因为从小受演艺故事的影响,加上自己智商偏低,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羽扇纶巾形象万分仰慕,所以我最开始仿效的对象是张良、陈平、郭嘉、贾诩一类的人物,觉得他们算无遗策,简直就是智几近妖,刻意模仿的过程是更多经历来弥补记忆的不足。结果倒是在很长时间内以改善智商为荣,针对问题就想解决方案,很单一的线性思维。

直到年岁渐长、阅历渐丰,才意识到相比出谋划策,临机决断似乎更难一些,尤其是开始带团队,每一个决定都关乎更多人的利益。多谋需要的足够大阅历进而沉淀出来的智慧,而善断需要的却是冷静理智的心理素质和雄厚宽广的气度。

我们再以行军作战为例,《吴子·治兵》: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兵者,死生之地,血肉横飞战场就是丛林法则,从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可以说就是贴近天道的,战场上危机四伏、瞬息万变,指挥大军临机决断只在毫厘之间,所以“用兵之害,犹豫最大”,所以才会有“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慨,因为稍有犹豫就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

鸿门宴上,项羽优柔难决,放跑了大敌刘邦,气的范增摔玉珏而去;虽然霸王豪勇盖世,但带着子弟兵征战天下,将大好局面逐渐丧尽,就是因为在一次次的难以决断中错失良机,韩信曾评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可谓一针见血。再说韩信,身为汉初军神,兵略智谋都是当世翘楚,刘邦说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萧何说他:“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后来领兵灭赵亡齐,叱咤风云,楚汉之争,韩信作为决定胜负的第三方势力是项羽、刘邦都在争取的对象,其时策士蒯通对韩信有一番透析大势的说服,实在太过精彩,据《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记载摘录如下:

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以臣料之,非天下贤圣,其势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之时,两主县(悬)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向)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熟)图之······

信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且臣闻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擒)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向)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

数日,通复说曰:“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担)石之禄者,阙(缺)卿相之位。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与(豫),不如蜂虿之致蠢;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值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无疑臣之计。”信犹与(豫)不忍背汉,又自以功多,汉不夺我齐,遂谢通。通说不听,惶恐,乃阳(佯)狂为巫。”

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以臣料之,非天下贤圣,其势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之时,两主县(悬)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向)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熟)图之······

信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且臣闻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擒)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向)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

数日,通复说曰:“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担)石之禄者,阙(缺)卿相之位。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与(豫),不如蜂虿之致蠢;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值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无疑臣之计。”信犹与(豫)不忍背汉,又自以功多,汉不夺我齐,遂谢通。通说不听,惶恐,乃阳(佯)狂为巫。”

每次读到此处,我都会击节赞颂蒯通于时势洞悉至深,其时天下果如蒯通言乎?!楚汉交战正酣、相持不下,韩信动辄决定天下走势,即便两不相帮、待得两败俱伤之时,以他之兵略出则横扫天下、定鼎中原。随即有慨叹睿智如蒯通说人不得,韩信优柔寡断,最后在长乐宫痛呼:“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韩信之能可以说是冠盖古今了,可最后却毁于犹疑难断。

东汉末年,郭嘉北上见当时雄主、四世三公的袁绍,然后跟辛评、郭图曰: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是不足共举大事的,人的层次境界有别,如果你的追求是岁月静好的安稳日子,打份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没有气魄、没有决断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一个好的谋士,只需要出谋划策,所以足智多谋就是能力高低的标准,你只要能提出足够多的方案就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而最终纵观全局、拍板定案的却是领导者,一身之系,关乎所有团队的利益,容不得半点差错,那种压力与担当不是谋士可以承受得起的。

回到本文开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从儿子有意识会说话开始就很认真的问他的意见,为的就是培养“主人翁精神”和临机决断的素质,而强迫学什么奥数、钢琴、舞蹈之类的技能,都是在煞费苦心培养优秀的打工族,我们做的就是要让他养成审时度势、杀伐果断的性格,而这个,才是领导者的核心素质。

苹果用户赞赏二维码

1.《成大事者须有杀伐果断之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成大事者须有杀伐果断之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