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关于中东欧国家对“一带一路”不同寻常的积极态度,有许多解释,其中大部分侧重于中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好处。但这种解释侧重于政策考量,缺乏理论基础。特别是,它不能回答为什么它周围的其他国家没有表现出类似的积极态度。其实中东欧国家的态度大概代表了某一类国家的战略转向,有着深刻的社会基因和历史动机。
近年来,中东欧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相比西欧国家的怀疑态度,中东欧国家的行为确实可以用“深度收费”来形容。截至目前,中国已与中东欧16国全面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如贝尔格莱德开通多瑙河大桥、波黑斯坦纳里热电厂、匈塞铁路、中欧海陆快线等。
更吸引人的是,中国-中东欧合作投融资合作框架已经落实。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成立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中国-中东欧基金。中国-中东欧银行联合体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将提供价值20亿欧元的发展金融合作贷款;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二期成立并投入运营,投资10亿美元。面对蓬勃发展的中东欧,西欧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中欧和东欧16个国家中有11个是欧盟国家。这些国家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中的表现,不仅让欧盟国家的一些人担忧,也让中国是否有“分裂欧盟”的战略。和三十年前苏联东欧剧变相比,现在的情况差远了。
“历史的中心”
关于中东欧国家对“一带一路”不同寻常的积极态度,有许多解释,其中大部分侧重于中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好处。但这种解释侧重于政策考量,缺乏理论基础。特别是,它不能回答为什么它周围的其他国家没有表现出类似的积极态度。其实中东欧国家的态度大概代表了某一类国家的战略转向,有着深刻的社会基因和历史动机。
从地理上看,中欧和东欧国家包括维舍格勒(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东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阿尔巴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事实上,这个地区一直被视为“历史的枢纽”。自古以来,游牧民族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远征,在陆地上冲走了世界历史的河床,在海上推动了全球化的步伐。
100多年前,英国的麦金德爵士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读到了“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他从人地关系的流动性出发,利用河流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的民族冲突,阐释了欧亚大陆核心地区游牧民族、边缘地区农耕民族、海外地区工商业民族的互动关系。在麦金德看来,古代欧洲的历史从属于亚洲骑乘民族的历史,蒙古人的暴力西进运动对欧洲各个朝代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成为欧洲人用民族国家世界观取代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直接动力,间接推动了欧洲进军大海、发现新大陆、绕过亚洲的伟大远征。基于此,麦金德眼中的世界被划分为欧亚大陆中心的“心脏地带”,没有水路但适合陆路运输,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中国的“内新月地带”,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外新月地带”,被海洋隔绝。所以古代史就是欧亚枢纽国东南东北西南方向边缘地区扩张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东欧一直是心脏穿越欧亚大草原的第一个战略屏障。“谁统治东欧,谁就统治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麦金德的论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后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大陆边缘论”、“全球巴尔干”、“文明分界线”等概念,或多或少是麦金德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二战后美国对苏中的围堵也是基于这种陆海二分法。冷战结束最显著的标志是中东欧国家从共产主义阵营向所谓“自由民主世界”的集体战略转移。经过近30年的世界政治经济变革,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再次集体转向,其战略影响和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不回去
事实上,要理解中东欧国家对“一带一路”态度的显著变化,不仅要在“一带一路”的框架内理解,还要在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中理解。事实上,中国-CEEC合作机制建立于2012年,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真正的逻辑关系是,中国-CEEC合作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而不是相反。总的来说,中东欧国家真正感兴趣的不是“一带一路”,而是中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
近年来,中欧和东欧国家出现了强烈的“中国热”,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共同趋势。自2016年以来,中国与捷克、波兰、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就中东欧国家而言,与德国等欧洲大国强大的“价值外交”和“欧盟东扩”不同,中国的做法是不对其他国家施加政治压力,不在经济合作中设置政治条件,始终坚持务实的合作风格。因此,加强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不仅是政治家的计划,也是中东欧国家媒体、智库乃至普通公民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对华贸易额较大的国家,占总贸易额的80%。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日益成为两国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
当然,中东欧国家与中国越来越接近,已经引起一些欧盟国家担心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16+1”合作正在分裂欧洲,甚至担心中国在中东欧软实力的增长最终会取代德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事实上,中东欧国家离中国越来越近,并不打算离开欧洲。虽然中东欧国家不希望看到德国独霸欧盟,对德国在欧盟内部可能的霸权充满怀疑,甚至不排除部分中东欧国家考虑过平衡欧盟和德国与中国,但中东欧国家仍积极寻求与欧盟的深度合作。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更侧重于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与欧盟的合作在战略和安全层面仍占主导地位。
匈牙利总理维克托·奥尔班(Victor Orban)公开表示,中欧和东欧国家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种新的全球化模式,这种模式不会将世界分为教师和学生,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平等伙伴。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政治和外交上却没有什么动静,这说明中东欧国家的“集体转向”是有限的,不是为了回到历史,而是为了创造未来。
互联的力量
其实真正决定中东欧国家“集体转向”的力量,来自中国的互联智慧。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中国-东盟合作”,其内在逻辑都是一样的,即促进互联互通,而不是寻求向其他国家输出模式或促进其他国家国内的制度转型。在全球化深刻调整的今天,这些都成为各国极其敏感的政治话题,成为反建制、反全球化思潮兴起的根源之一。
自2012年中国推动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以来,明确互联互通理念,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对接,重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动各自国家发展战略互联互通,共同推进涵盖基础设施、交通物流、贸易投资、地方交流、能源等诸多领域的一系列合作项目。在这种互联互通理念的推动下,中国不仅深化了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而且促进了中国与欧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和欧洲内部的全面合作。中国外交部2017年11月28日公布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五年合作成果清单显示,在“16+1合作”框架下,建立了经贸、文化、教育、农业、交通等方面的领导人会晤机制和政策协调。旅游、科技、卫生、智库、地方、青年等领域的合作平台取得丰硕成果,涵盖政策沟通、互联互通、经贸、贸易等领域
从促进中欧互联互通的理念出发,欧盟的弱化和分化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利益。“16+1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自主自愿建立的跨地区合作平台,已成为中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开展“16+1”合作,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缩小欧洲内部差距,实现欧洲均衡发展。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CEEC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中国和CEEC国家各自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中欧关系全面均衡发展。2015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前来中国出席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的16个中东欧国家领导人时指出,“16+1合作”诞生以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开辟了中国与传统友好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途径,创新了中欧关系实践,搭建了具有南北合作特色的南南合作新平台。2015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前来中国出席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的16个中东欧国家领导人时指出,要把“16+1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对接,把“16+1合作”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对接,把“16+1合作”与各自发展战略有效对接。
和谐执政的智慧
近年来,欧盟内部出现了一种舆论,质疑“16+1合作”是否是一种地缘政治工具,是否有必要“分而治之”。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相反,中国真正考虑的是通过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巩固和加强与欧洲的全面合作,真正克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各种限制,成为开放的世界经济的正常成员。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东欧国家领导人时多次指出,“16+1合作”应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基础。为了体现“16+1合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一贯坚持在中欧关系和欧盟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内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历届“16+1”领导人会议都明确传达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信息,成果文件也明确指出,合作应符合欧盟规定。欧盟代表也多次应邀参加“16+1”框架下的重要活动。中方已明确表示,正在积极考虑邀请欧盟和成员国代表出席新一轮“16+1”领导人会议,讨论发展合作计划。同时,中国正在积极考虑与德国在中东欧地区的三方合作,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机制建设成为开放的跨区域合作平台。
显然,“16+1合作”的框架对欧洲来说不是“分而治之”,而是“以和为贵”。这一框架的初衷是促进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同时帮助欧盟实现均衡发展,更好地推进一体化进程。“16+1合作”不是封闭排外的小圈子,而是开放透明的平台。中国本着透明、开放、合作共赢的精神,大力推进“16+1合作”和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邀请欧盟代表作为观察员出席了多次领导人会议。此外,中国与中东欧16国一直强调,合作的基础是遵守包括世贸组织规则和欧盟法律法规在内的国际规则,坚持联合建设,按照企业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运作原则,推动相关合作项目实现双赢和多赢,开启跨地区、跨体系国家务实友好合作的新模式,这是跨地区务实合作的“孵化器”,也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生所言,“16+1合作”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关键在于我们践行“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合作理念。
毫无疑问,中国的“一带一路”或“16+1”概念能否奏效,将在未来面临更多考验。对中国来说,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说得比话更好,准确定位自己,锁定发展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两个领域,避免卷入政治争端,避免陷入战略陷阱,坚定不移地走新全球化和全球共同发展的道路,前景才会光明!
1.《中东欧 “一带一路”之中东欧:为什么是中东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东欧 “一带一路”之中东欧:为什么是中东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68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