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小说《登记》
沪剧《罗汉前》的原著改编自赵树理的短篇小说《报名》。
赵树理是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根据真实故事,他写了小说《小黑人结婚了》和《李佑才板华》。1951年春,他回到家乡太行山参加农村工作,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三里湾》、评书《灵泉洞》、长篇小说《锻炼》、《不能动手》、《卖烟叶》等。他长期生活得很深,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他有一种清新活泼、脍炙人口的通俗风格,形成了一个俗称“山妖蛋派”的文学流派。
赵树理和王亚平去老舍家讨论他们的工作
小说《登记》是赵树理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50年6月。
1950年1月,北京市文联创办了由李伯钊、赵树理主编的综合性文艺刊物《谈、奸、唱》。1950年5月,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中央颁布了婚姻法。当时的《说、奸、唱》不得不迅速配合,大力宣传。但是编辑部没有现成的稿子,所以决定由编辑自己写。谁来写?最后这个任务落到了赵树理身上。赵树理也确实不错,很快就用评书的方式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报名》,发表在1950年6月号的《谈唱》上。
赵树理主编的杂志《说话唱歌》《报名》都在这本杂志上发表
“报名”大概2万字。故事写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陕西东王庄,一个叫李小月的农村青年爱上了艾艾,互送罗汉钱和小芳戒指作为纪念。他们的交往引起了村务主任的反对。爱爱的母亲小飞娥发现了爱爱的罗汉钱,回忆起20年前与保安相恋,被迫嫁给张木匠的经历,担心女儿重蹈覆辙,不肯说亲。小金和村里小伙子严焰的爱情也受到了阻碍。年轻人互相扶持。闫妍去门口给艾艾配。经过劝说,小飞同意了。但是村委会是不允许登记的。两个月后,《婚姻法》颁布,两个恋人成功结合。
虽然《登记》是一个急迫的篇章,但它的诞生绝非偶然。中国农民的婚恋一直是赵树理最关心的问题。在此之前,他写过《小二黑结婚》,《登记》可以说是姊妹篇。此外,赵树理的创作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那些鲜活的小说人物在他的脑海里呼之欲出。正如作家所说,“罗和张木匠用锯子打老婆的细节,不是临时‘收集材料’收集的,而是作者长期深入农村生活积累的”。所以,《登记》不同于一般的宣传作品和适合的作品,而是一部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作者通过生活的表象挖掘社会生活的本质,对其进行提炼、概括和典型化,塑造了萧非娥这位在新旧社会中觉醒的典型女性:命运的摆布和与之抗争。他的作品不仅写了以五姨为代表的封建残余,而且痛斥了基层干部的封建残余、假公济私和官僚主义行为。作品描绘了一个崭新的解放了的农村,同时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矛盾。
《语域》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作品采用了民间评书的叙事手法,小飞娥、艾艾、、张木匠、吴阿姨、村主任、王助理等人物都很有特色,通俗易懂。
江南风格的罗汉钱
小说《报名》出版后,立即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部分戏曲团体开始改编演出。1951年冬,上海红旗剧团的蓝天威、姚世良将《登记》改编为上海歌剧《罗汉千》。据上海红旗剧团团长姚世良介绍,报名是苏州市文联推荐的。后来,1952年6月,由著名演员杨飞飞领衔主演的上海秦怡沪剧团带着剧本在丽都大剧院演出。两个剧团的表演都很受欢迎。
1952年1月,谢宏远、丁是娥领导的上海沪剧团与石筱英、肖爱琴领导的上海沪剧团合并,组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上海沪剧团。不久之后,有消息传来,首届全国观剧表演大会即将召开,上海市文化局与上海上海戏团商量,决定重新改编罗汉谦参加。
新剧本由市文化局戏曲改良处创作研究室集体改编,剧本由宗华、文木、邢志撰写。这三位作家都是经验丰富的编剧。宗华元在几个越剧团当过编剧,文学水平和编剧能力都很高;文木是一位演员出身的编剧,他熟悉舞台、沪剧传统和江南乡村生活。张行知擅长填词。他们一起合作,很快就写出了新剧本《罗。
新剧本有三幕七场。第一幕第一场“看灯”是新的。这个场景描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充满了江南农村的节日气氛和民俗风情。一开始,所有的角色都出现了。村长向区王助理反映,村里的青年男女都不正经。小金抱怨村长不肯开介绍信。艾艾和小月给了对方罗汉钱和小芳戒指。村长让五婶给他侄子配。五姨太讲述了肖飞飞蛾的由来,这很快揭开了戏剧的矛盾,并扮演了一个被专家称为“抬着头”的艺术角色。
接下来的几场,剧本抓住原著中几个戏剧性的点,精心编织剧情,构建戏剧情境,到处都是戏:萧飞娥回忆,东王庄相亲,闫妍牵线,逼闫妍,区里挂号,等等。第三幕是大结局。区长上台,带来新颁布的婚姻法。村长和助理王做了个检讨。五姨被批判,两对成功结合。所以整部剧戏剧化,环环相扣,结构完整,针线细致,前后呼应,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剧。
沪剧《罗汉茜》剧照,丁是娥饰演萧飞娥
在改编的过程中,编剧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语言问题。他们也想尽可能尊重原著,让故事发生在北方。但是北方的很多成语,比如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沪剧,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用沪剧的口语,和北方内容不一致。为了保持语言和地域的统一,他们决定将故事的地点改为江南。剧中用上海话读书唱歌,尤其是江南农村人唇舌间的俚语,如“这种人家没地方找灯笼”,“稻田一年好坏,终身嫁夫不好”,“世界上大街上卖萝卜青菜,没有黄花闺女送上门。”“好米不出野,凤凰不出鸦巢。”“冬瓜怎么会被茄子门缠住?”这样,和谐,易懂,生动。与此相关,改编注重江南水乡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调龙灯、看灯笼、放烟花、吃馄饨等场景,都是江南农村的民俗。
因为沪剧受戏剧影响很大,处理不好,容易变成“戏加唱”。适配器非常注重民族形式。在第一幕第一场《观灯》一节中,吸收了徐阿增登和顾骚《看沪剧之光》的内容和表演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在“东王庄相亲会”上,小飞娥、张木匠、吴阿姨边唱边绕场走,也运用了传统的表演手法。改编者还发挥了沪剧二人转的优势,把演唱安排在了关键点上,比如艾艾和小月交换代币时的“金灿灿的罗汉钱,小巧玲珑,惹人喜爱”,萧飞娥回忆说“为了这罗汉钱,酸甜苦辣都尝过了”,还有闫妍的牵线搭桥,“闫妍可能太莽撞了,有话跟你大妈说”等。剧本的歌词在全剧。所以他们写的《罗汉戏》是一部具有浓郁戏曲气息和鲜明海派特色的戏。
在沪剧《罗汉茜》的剧照中,丁是娥扮演萧非娥,萧爱琴扮演艾艾
丁是娥扮演小飞蛾
在上海市文化局决定改编罗汉谦参加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大会后,歌剧改革办公室领导刘厚生专门邀请了著名导演张俊翔担任导演,刘岚担任助理导演,并安排丁是娥、肖爱琴、邵滨孙、解宏远、石筱英领衔。
张俊翔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戏剧作家和电影导演,他熟悉中国传统戏曲,非常尊重中国传统戏曲。他在导演时,一方面认真分析剧本、人物、人物关系,要求演员体验人物,准确把握人物比例;同时要求充分发挥戏曲表演的优势,保持沪剧鲜明的特色。比如萧非娥等三人就用传统沪剧中的“链箍”手法来演唱,走马戏,就是他提出来的。他还主张在唱腔设计中尽量使用沪剧中的民间曲调,如《紫竹调》、《乌江歌》、《入园》、《寄生草》,以增强戏剧类型和地域的特色。《闫妍说媒》用的是《紫竹调》,效果很好。歌剧中的一些咏叹调很快被传唱到了各处,并像野火一样传播开来。
最重要的表演任务是丁是娥,他扮演小飞蛾。根据丁是娥的回忆,有一件事发生在排刚开完的时候。在那天下午的彩排中,因为小飞蛾直到第一场比赛结束才出现,丁是娥中午抽了空去服装店做衣服,耽误了一些时间。到了排练场,发现里面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她。原来,张导的彩排并不是按顺序一个个排的,而是先排了小飞娥的重头戏第二场的“回忆”。丁是娥不好意思地给张导做了个检讨,张导和蔼地说:“你先定下心,调整好情绪,再安排。”
丁是娥唱了一首“反阴反阳”的曲子《为这钱罗汉》很认真。出乎意料的是,张俊翔静静地听着,问刘岚:“丁是娥是献给伤心丹的吗?”刘岚告诉他后,丁是娥陷入了沉思。张导问道,他对人物的理解不准确吗?她转过身来,仔细研究着原作。原作者在写小飞蛾上街看灯的时候,有一次写她“飞遍大街小巷”才回家。一个“飞”字打开了她的思路。她从“非”字入手,探讨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她觉得小飞娥性格的基调不是感伤悲凉,而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精力充沛,聪慧过人。虽然她吃过苦,但时间的流逝也冲淡了这份悲哀。所以丁是娥后来唱的时候,感情是恰如其分的,唱得委婉而有感情。
丁是娥的表演非常微妙。第二幕,小飞娥看完灯回家,很开心。她突然发现罗很吃惊。然后她看着她的罗,看到它还在盒子里,她的心情变得奇怪和紧张。她通过快感-惊喜-惊喜-恐慌几个层次,详细描述了人物感情的曲折变化。
经过一场夫妻纠纷,小飞娥下定决心,试图说服丈夫。丁是娥运用情感推理,既不生硬地迫使丈夫屈服,也不低声恳求。在这里,她还整理了几首歌,对丈夫体贴入微,关注爱爱一生的大事。“就配他们,看他们还有没有八卦。”经过推理,张木匠终于同意了:“我不管,随你便!”
左起,解宏远饰演张木匠,丁是娥饰演小飞娥,石筱英饰演五姨
在舞台上,丁是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带有旧社会创伤和对新生活充满渴望的典型农村女性形象。
《罗汉前》整场演出,演员阵容豪华。除了丁是娥,肖爱琴、谢宏远、邵滨孙和石筱英都是优秀的歌手和演员。而且配合默契,堪称绝配。
《罗》唱进京
1952年9月25日,上海沪剧团以华东演出团沪剧团的名义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大会。
10月1日,丁是娥应中央人民政府邀请出席国庆庆典。晚上,上海歌剧院团队的成员去天安门广场观看烟花并参加晚会。
10月13日,《罗》在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内部娱乐表演,艾青、宋志德、赵树理观看。赵树理很开心,一遍又一遍的称赞:“表演是好剧本,演员也不错!”
10月17日,《罗》在京剧院首映,获得巨大成功,好评如潮。经评审,《罗汉谦》获观摩演出大会剧本奖、表演奖;丁是娥、石筱英获演员一等奖,谢宏远、肖爱琴获演员二等奖,邵滨孙获此奖。
10月下旬,“罗汉前”赴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同志举行专场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出席演出。剧团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当丁是娥在唱歌时,他想看一看观众的中心。他手里的两枚罗汉硬币中有一枚意外掉落。还好观众没发现。谢幕时,毛主席向演员和乐队致敬。演出结束时,工作人员带领演员吃饭。周总理亲自在食堂门口迎接他们,并与大家握手。几天后,周恩来又见到了丁是娥,丁是娥汇报了情况。周总理非常高兴。他关切地问:“罗汉钱的音乐吸收了素丹的曲调吗?”丁是娥回答说:“是的。这部剧的音乐挖掘出了许多沪剧的老调,有些是融会贯通于素坛的。”总理说:“一部戏剧要发展,就要多去拜访老艺人。你要多吸收各种接近沪剧的南戏曲调,充实自己。”丁是娥听着,心里暖暖的,点头说好。
《罗汉前》在北京的演出产生了强烈反响,评剧、戏剧等剧种纷纷被移植到这部剧里。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罗》重新搬上银幕,使《罗》和上海歌剧走向全国。
【标题图片为上海剧《闫妍作为媒介》剧照,饰,颜爱琴饰艾艾,邢饰】
1.《石筱英 幕后故事:这一枚“金黄澄亮罗汉钱”是如何诞生的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石筱英 幕后故事:这一枚“金黄澄亮罗汉钱”是如何诞生的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74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