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之家》是夏夏创作的一部戏剧,于1942年双十节在上海上演。当时,有人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夏夏的》的戏剧评论,说夏夏是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人,《寡妇之家》自然属于夏夏。而现在,那部剧的余音早已迷失在之前的“烟波浩渺难寻”的梦里。几个手指,那是七十五年前的事了。
作者 吴霖夏夏在1941年冬天写了这个剧本。关于写作的动机,她曾经说过:“我要为被旧伦理压迫的柔弱女子吐槽一番!”彩排准备期间,剧本被万象杂志连载。共四部剧,每期一部,8月1日开始,11期结束。序列化尚未结束。10月,万象书店匆匆出了一本单行本。
关于万象杂志,有一点可以说。这位名叫平金亚的老板,也叫丘翁,和总编辑陈蝶衣是朋友。平是“鸳鸯蝴蝶派”中的重要人物,陈则认为他的名字就像“鸳蝶”。《万象》创刊于1941年7月,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在市民中影响很大。夏夏愿意把剧本交给万象连载。在杂志创办的同时,平亚也创办了万象书店。书店曾经挂过一副对联,说蝴蝶托雄蕊,蜜蜂托粉,犀牛保尘保玉御寒。对联的第一个字嵌在陈蝶衣和陈令玺的名字里。由此可见,两位陈先生的确是平家的朋友,可见平老板的写作兴趣和浓浓的“鸳蝶”味。1943年春末,陈蝶衣和平津雅发生冲突,挂上了王冠。凌克被邀请接管,万象的气象方面发生了变化。当然,这是后话。平金亚还有一个身份是律师。他代表诉讼,名字叫Balance。
《寡妇之家》第一版于1942年双十节出版,印数2000册。这本书是万象书店1946年重印的,印数不详。第一版和第二版版面完全一样,估计用的是同一种纸型。但版权页面略有改动,即删除了第一版出版的万象系列的广告内容。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转载删除了秋翁为第一版写的“第一个字”。
在《第一本书》的第一版中,丘翁对《寡妇家》和夏夏评价很高。“只有这四幕可以说孕育了血、泪、发扬、力、光、权威!不仅能让笑的人哭;它还能让哭泣的人含泪而笑。”另据记载,《寡妇家》的剧本是文推荐的,吴崇文的父亲吴启元也是“花鸟画派”的作家。他在报业工作,被吴同治介绍到上海歌剧艺术学会,并熟悉了夏夏。丘翁最后写道:“如果夏夏女士的剧本的成分是血或泪,那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就是一条充满血泪的手帕。”毫无疑问,平津雅的前言不仅仅是对上演剧的宣传,更是对该书的广告。
翻开这本书,总觉得布局奇怪,和一般版不一样。更有意思的是,每隔几页,书里一定要插广告。直到查阅万象杂志才恍然大悟。原来平亚敢用杂志的纸质形式直接印刷书籍。所以,杂志1,第一版2,第二版3,平老板和“一鸡三吃”是一样的。
这本书的第一版与该剧的表演完全同步。话剧《寡妇家》于1942年在新落成的丽华大剧院上演。然而,票房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当月10号到22号,只演了20场,就算昼夜算两场。
夏夏第一次出现在上海剧坛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戏剧社演出的夏衍戏剧《赛金花》。从当年的广告来看,那部剧有60多名演员,导演组建了一个八人的强大团队。夏夏演配角,但在胡导眼里,“第一次来上海演戏的夏夏女士演的是顾妈,她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清晰纯净的台词语言,尤其是她在舞台上的放松。自然和激情让观众相信,顾妈是这场演出最成功的一个。”胡导以一票之差将票投给了夏夏,尽管这部剧的主演是他所尊敬的金山和王赢...在那部剧中,上海歌剧艺术学会时期被称为夏夏的蓝蓝也首次使用了“蓝蓝”这个艺名,并在剧中扮演了沃西夫人的角色。
在上海戏剧协会期间,夏夏是一名演员。她和蓝蓝被誉为话剧社的两大支柱,甚至有“亮一时”的说法。她也在很多电影中出现过,她曾经说过的“舞台是我的家,银幕是我老公的家”,已经成为市场上流传的一种优雅的谈资。
然而,在《寡妇之家》谢幕后不久,作为一名演员有着出色天赋的夏夏突然失踪了。只有少数内部人士知道夏夏告别了舞台。
夏夏的告别舞台是无声的,但它也承载着强烈的“戏剧性”。由李健吾编剧,朱端俊导演,《云和》是她的最后一部剧。该剧的主角是蒋天流,夏夏扮演“反派”主席的妻子。导演还“不小心”为她安排了蓝蓝作为b角。还在看胡导的回忆,“之所以《云和》的演出特别值得纪念,是因为导演朱端俊先生对当时上海最著名、最优秀的戏剧女演员给予了传奇式的帮助,摆脱了日寇和伪军的阴谋,威胁并诱使她组织剧团来南京演出——朱先生安排她在兰新大剧院演出了几天《云和》。她扮演的角色也是安排给和她一样的蓝蓝女士来演B角。当蓝蓝女士表演时,她也穿着礼服出现在剧院。有一段时间,报纸上的广告还刊登了两个人玩《云和云》的广告。因此,蓝蓝女士演出的几个晚上,她都没有来,人们当然不会去关注。事实上,她前几天就告别了段军先生和蓝蓝女士,悄悄地登上火车,逃离了沦陷区的上海……”
当人们对夏夏的“神秘”离去感到惊讶时,他们开始猜测她的下落。她的老家在北方,有人推测她会加入“上海电影人旅行团”在北京、天津或者关外演出。有人猜测她去了重庆,暗示她和尹英一样是国民党地下工作者出身。还有人推测她去了延安。看似真实,实则似是而非。
因此,《云和》不仅是蒋天流的著名作品,也是一位新剧明星的“日出”。它也成为了夏夏舞台生涯中最后一个令人难忘和哭泣的“夏日夕阳”。
1944年,董乐山曾写过一篇散文《论戏剧中的女演员》,其中一篇写的是《残缺的四大巨头》。话不多,但恰到好处。可惜讨论的只有“四大”中的丹尼、罗青堂、孙景璐,缺席而未写的是“和我私奔”的夏夏。在时间上,董轼怒斥方遒的《梅耶尔戏剧评论》,恰巧错过了夏夏的流行戏剧圈。
那么,夏夏去了哪里?几年后,当我在寻找夏夏的下落时,我发现了一张结婚证。正是这张证书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证书是民国时期流行的样式,用彩色印刷。有固定格式,用墨水笔填写相关内容即可。原文竖排,从右向左,不加标点。由于信息量大,请记录在下面
“李飞,江苏无锡人,今年31岁。2008年10月17日出生于印石。夏夏,河北省涞水县人,31岁。仁子出生于2月18日。
经华树成和江同英介绍,我想于2002年1月1日下午4点在陕西省宝鸡市沈心纱厂举行婚礼。两个姓氏之间的婚姻,同时收缩。看看这一天烧的桃花,是个好住的地方;布塔的岁月里,满是瓜花,二长二赤。我想写一封信给洪,希望他老了,这样红叶联盟就可以说清楚了。这个证书。"
可见大家的猜测都落了空。原来,当年夏夏离开的方向,既不是重庆,也不是延安,也不是久违的北方故乡,而是远离人们视线的米埃尔小城宝鸡。那么,这位李先生是谁?
李飞,又名李启民,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曾在浙赣铁路担任工程师。他参与修建了钱塘江大桥的铁路层,然后去英国学习纺织工业两年。1940年4月,从重庆到宝鸡,李飞被任命为公共工程总监,直接负责沈心纺织厂从汉口迁到宝鸡的窑洞工程。
结婚证上的介绍人,华树成和姜同英,是宝鸡沈心纺织厂的厂长,也是李飞在无锡的老乡。证人文崇信,当时是宝鸡办事处专员。他是复旦大学的教务长,并担任书记官处主任、市政管理系主任和教授。因此,他是李飞的老师。1938年8月,尽管温被认为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一员,但他还是同意让他15岁以下的独生女温陈炼去延安。他还有一个侄子叫文继泽,在延安。
夏霞和李棐。已婚人士孟莉和夏云普。它是李飞和夏夏的父亲。为了核实细节,我找到了97岁的李飞姐姐李启龄,并告诉我的叔叔李高修,他是光绪年间的一名学者。他英年早逝,生了一个儿子李国伟,娶了荣德生的长女荣牧云为妻,成为荣氏家族的第二代杰出经理人。孟莉神父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回国后在北洋政府任职,写过几本书。夏云·云普曾经是李飞的小学老师。
李启龄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她说她离夏夏很近,经常去看夏夏的表演。她是李飞的家人,所以她说的话应该是可靠的。但我对夏云浦小学老师说的话可能是错的。夏云普是中国童子军发展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北平童子军的负责人。据夏夏说,他是北平童子军协会的第一任总司令。李飞和夏夏同龄。他们当年可能是同学,但更有可能是在童子军活动中认识认识的。
从上海的舞台中心到角落里的小镇宝鸡,很明显夏夏的生活差距很大。同样的事实是,开始与丈夫和孩子一起生活在陕西省的夏夏已经逐渐被人遗忘,尽管她的名字有时会出现在遥远的上海的报纸上。宝鸡沈心纺织厂是一家高度现代化的工厂,员工娱乐活动丰富,但至少在工厂历史上,没有夏夏参与其中的痕迹。夏夏给当时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告诉她生活“看孩子、弹钢琴、写文章”。我很少出去活动,剧也很久没演了..."
1948年,李飞夫妇赴港继续从事纺织业。1950年,一个叫孟洋的年轻女孩从上海来到香港,想进入电影业。我不知道是谁介绍夏夏成为她的班主任的。有句话说,为了感谢夏夏的栽培,孟洋把艺名改成了夏梦。
1987年,夏夏去世。十九年后,李飞去世了。李飞最后的愿望是在上海建一座剧院来纪念他的妻子夏夏。2012年,李和夏的子女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15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艺术剧院建设,500万元用于学生奖学金。2015年,“石霞剧院”竣工。从那时起,作为一名教师出生的夏夏就能够伸展并延续她在上海拉开帷幕、在俄国拉上帷幕的梦想...
1.《四幕戏第三幕全文 夏霞的亮相与谢幕 当年消失于上海话剧舞台“神秘”离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四幕戏第三幕全文 夏霞的亮相与谢幕 当年消失于上海话剧舞台“神秘”离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75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