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一般不追求未来事物的“本质”,而是期待事物“终结于”什么。那么,事物有本质吗?
本质其实就是事物的根,也就是事物的“根”和“质感”。本质对应表征,表征是基于本质的表达现象。
前面的理论提到过,事实的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事物本身的构成要素。可以说这就是事物的本质。“信息流”的第二个层次主要来自表象。
当然,人们更愿意让本质“简洁”。比如前面理论中的面包为例可以“简洁”:食物,或者商品。
——由此可见,本质可以从多角度提炼,因为构成“本质或质感”的东西有很多种。而这几种都是客观事实,所以都可以提炼出相应的“精华”。
总的来说,各种“本质”对应的表象更加多样。所以,如果把本质看成“因”,把表象看成“果”,那么整体就呈现出“多因多果”的局面。
所以在描述事物本质的时候,要给它附加一个前缀范畴。比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面包本质上是一种商品。与这个有限范畴中的本质概括相对应的,是相应范畴中的现象。
当然,这种“本质”的说法可以更深入,就像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更深入到更小的粒子——对本质的考察可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所以人类只能停留在某种认知能力的本质上,然后以此为基础去考察事物发展变化的“现象”。
说了这么多,可以回到当初说的。中国哲学不讲“本质”。换句话说,中国哲学喜欢把本质划分为模糊的“五行”或“太极”甚至“无极”——但它关注的是事物的后续发展,给出了类似的“止于至善”(大学)的思想。
也许这不是故意的,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比究其根本原因轻,但注重引导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其实际指导作用更强。
当然,正如前面的讨论中提到的,这种有偏见的方法有明显的缺点。最后,我想用一张图片来展示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表象之间的关系。
这种“多因多果”的关系普遍存在于大多数事物中。
所以,我们在做理论应用和思考相应的事实问题时,要注意多层次多类别的考量——注意所谓的“本质”往往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看到的表象可能只是一面的表象。
但是,有一点需要重申:本质必须存在,而且往往是多样的;“因”不一定是本质,本质一定是对应范畴中表象的“因”。所以考察“本质”,其实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正文:你的每周更新是什么?感谢关注/转发!
1.《表象的本质 本质与表象:真相,只有一个吗?丨哲学百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表象的本质 本质与表象:真相,只有一个吗?丨哲学百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78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