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侠义的刘永坦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交响乐。他常常觉得交响乐的音符和雷达发出的波束融合在一起,就是他人生的交响乐。
当原本计划在十年内完成的“新雷达技术”在短短八年内以“占领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圆满结束时,很少陶醉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刘永坦正计划将“新雷达成就”变成模型,装备海军。这一次,他知道至少还需要八年!
雷达在现代战争中被称为“千里眼”,在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常规岸基微波预警雷达存在所谓的“盲区”,最多只能探测到40公里范围内的水面舰船和飞行目标。
此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开发和有效保护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许多国家竞相投入巨资研发新的雷达系统,试图让“千里眼”培养出一双“批判的眼睛”。
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作为新雷达系统的杰出代表,利用高频电磁波沿海岸绕射传播的特性,可以实现对数百公里外的舰船目标和超低空飞行目标的超视距探测。这些普通雷达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看远、抓快、守快”引领这款新型雷达设计的“首席专家”是刚刚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刘永坦院士。
在中国创造新型雷达
1979年6月,刘永坦去英国学习和工作。在伯明翰大学期间,他对雷达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传统的雷达被称为“千里眼”,但也有一些地方看不到。
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致力于新雷达系统的开发,让“千里眼”练就“批判眼”的本事。“中国也必须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想做的!”1981年的金秋时节,刚从学校回来的刘永坦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他心中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在中国开创一条新的雷达之路。
十年磨一剑。1992年初春,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随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的公布,一个眉目明亮、脸上英气逼人的中年男子,很有尊严地走上了领奖台。他是56岁的刘永坦。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未经实践证明而能够丰富和发展的理论是空孔理论。只有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是我们完成创新性科研工作的指导方针。”虽然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刘永坦觉得远远不够。他告诉团队成员,如果结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无疑将是国家的巨大浪费和损失。
"一定要把实验室的结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刘永坦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鼓励下,全体队员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全力支持的决定。
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刘永坦把团队拉到离测试地点最近的废弃房子里。现场环境非常恶劣,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经常呆几个月。为了尽快把科研成果投入国防应用,他们经常在现场吃饭睡觉,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熬几天几夜...
“新系统雷达项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国家、学校、专业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压力很大,但一定要做好。”1997年新雷达系统正式获批,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整体单位承担研发工作,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要求,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研究,刘永坦孜孜不倦地研制的新系统雷达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这项技术的国家之一,为长期困扰雷达的许多威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措施,并且成本低于其他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拘一格地培养和造就人
刘永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雷达技术大师,也是一位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更是一位伯乐。
刘永坦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教授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10余门课程,从事教学工作60年。
在开始带领团队进入新系统的雷达研究后,作为教练,刘永坦承担了比其他人更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在基地做实验的劳动强度远比不上其他人,他经常用面包来满足自己的饥饿,因为他赶不上吃饭。当他困了的时候,他就倒在实验室的长凳上将就一下...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铁人也会被击倒,疼痛的腰间盘突出让他几个月都难以行走。
有一年,哈尔滨的春天很冷。他的旧病复发,腰疼得像断了一样。然而,他仍然坚守自己的教学岗位,像往常一样默默地忍住疼痛,给学生讲课,听年轻教师试着讲课...直到有一次他下课下来,一个研究生发现他脸色苍白,知道老师的病突然发作,不顾他的反对,帮他拿了把伞,冒雨送他回家。
生病在家期间,刘永坦多次要求教研室老师邀请研究生到他家,与学生讨论论文修改问题,并给予认真指导。
"坚持你的想法,努力练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克服困难."刘永坦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欲望、科研热情和自主创新意识。
他把祖国强大的国防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坚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还反对学生选择“空华而不实、脱离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题目,主张“把真刀真枪放到真实环境中去锻炼”。他的博士生课题来源于具体的科研实践,是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我的论文,从选题到最后完成,凝聚了刘先生的心血。刘先生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刘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刘永坦的指导下,博士生谢君豪于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雄冠漫步,从不懈怠
进入新世纪后,不再担任导演、总司令、总设计师的刘永坦把接力棒传给了年轻人。
“2015年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刘先生想先写我的名字,我坚决不同意。因为我理解刘先生自始至终都是核心,付出最多。我也知道新系统雷达是他一辈子的梦想。对他来说,坚持做一辈子一件事,把梦想变成现实,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回报了。其他荣誉是给他的。不再重要。”许是聘请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作为项目后期总指挥,他说在项目最艰难的前期,老师毅然扛起大旗,带领大家以填海造地的精神前进。到了后期,即使他转到了幕后,把后辈推到了前面,他依然是整个团队的中坚力量。
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从来不许愿,总是尽力观察,爱护,培养。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不仅把8个人提拔为教授,还把团队中的优秀青年教师评为“十大青年航天员”、“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至今已培养研究生80余人,其中博士40余人,包括一批以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国家级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中国遥感、雷达技术和电子对抗领域的领导者。
“我们必须胸怀大志,大胆创新,走别人没有走的路,夺取世界前沿高地,战胜科研实践中遇到的‘路障’;一定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一步一步登上光辉的顶峰。”刘永坦常说,创新与学风关系最密切,所以要严,不能模棱两可。只有“规范严谨,功夫到家”,学会了,理解了,才能创新,不需要什么固定的方法,坚持一个模式。
1.《国家最高科技奖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院士:性格如侠士,最爱听贝多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家最高科技奖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院士:性格如侠士,最爱听贝多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79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