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北京,许多浪漫的人物层出不穷。这些风流人物仿佛是耀眼的明星,他们的故居就像被耀眼的明星拖着长长的光辉。清明节的时候,我走进老舍故居“史丹大院”,给老舍先生献上一朵菊花,缅怀给人们带来幽默和思考的人民艺术家。
制图冯灯市口扶余胡同19号老舍故居智者的两棵柿子树,春天发芽了。院子里有几盆盛开的鲜花,但是那个爱花养花的人却不见了。然而,人们似乎并没有忘记他。清明节的时候,我走进老舍故居“史丹大院”,给老舍先生献上一朵菊花,缅怀给人们带来幽默和思考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在北京有两处故居。今天位于新街口北街小杨家胡同8号的一个地方。他出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另一个地方是灯市口扶余胡同19号,老舍1949年后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去世。因有老舍夫妇种的两棵柿子树而得名丹柿院。老北京人种树讲究春秋,柿子树的意思是“万事如意”。现在也是老舍纪念馆。
“史丹大院”是一个小广场。老舍先生从1950年起在这里住了16年。作为一个北京人,住四合院是一种享受。一进门,屏风墙上鲜红的祝福是老舍太太写的。医院里按原样放了一个鱼缸。老舍先生喜欢养金鱼,休息时在这里观鱼。当年他老婆和他老婆种了两棵纤细的柿子树,今年春天还是绿芽丛生。西边的柿子树下立着先生的半身像,时间一清二楚,人们就过来捧菊花。盯了一会儿,他们把菊花放在雕像前。菊花是老舍最喜欢的花,也写进了《养花》一文。
这些来纪念老舍先生的游客,很多都是学生。老舍作品的魅力似乎超越了时间空,也通过教科书和书籍影响着今天的年轻人。我还看到许多孩子在留言簿上写了表达他们真实感受的信息。比如一个中学生写道:“后来,猫被人爱了。那些花也在山野盛开。柿子树还在,烟火还暖。你在云中也应该玩得开心……”希望这些热爱老舍文学的孩子能成为热心人,写出优秀作品。
庭院北三间布置成客厅,老舍先生曾在此接待周总理、溥仪、巴金、赵树理等名人。客厅简单的陈设显示出老舍井井有条的生活。客厅东边是胡杰青的画室和卧室,墙上挂满了老舍夫人的丹青作品,颇有齐白石老师的意境。
西厢房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一张书桌对着院子,上面放着收音机和蘸笔。日历总是停在1966年8月23日,老舍先生离开的前一天。每天早上老舍先生都会准时在院子里打拳、锻炼身体,然后在这张桌子上写几千字。龙须沟、茶馆、红旗下等作品都写在这里。书桌后面的书柜是西式结构,也是学习的老舍先生设计的风格。卧室的床上有扑克牌。老舍先生除了养花养鱼的爱好外,还喜欢打扑克。
院内还有两套房子,布置成老舍先生生活的展室。有老舍先生的照片和文件,也有老舍先生的珍贵录音。其中我找到了一套录音,是老舍先生为欧美人写的一套学习汉语的教材。老舍先生亲自朗读并配音,很有意思。小屏幕上有一幅漫画,以王先生的猫——为主人公视角,描写老舍的《猫》《北京的春节》等散文。来访的孩子们眼睛都盯不住了。
斯人虽已逝去,但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老舍的一生却处处被打上标记,如创作、打拳、养花、养鱼、养鸟、写作、种树、过年等。,表现的是一个住在四合院里热爱生活的老北京人。如今,人们没有忘记他,也分享了他留下的美好。
1.《北京老舍故居 探幽旧址:老舍故居,“丹柿小院”怀斯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老舍故居 探幽旧址:老舍故居,“丹柿小院”怀斯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1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