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龙湾屯镇刘庄湖村,有一个叫“新农民”的女孩——阎石。这个博士后和普通农民一样,整天在地里干活,处理蔬菜大棚,鸡舍,牛羊。
虽然是位“新农人”,但对有机蔬菜的根基——土地,石嫣依然守候着精耕细作的老传统。1982年,阎石出生在河北保定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阎石是唯一的孩子。2006年,阎石被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家温铁军。
石嫣开辟的梨园公社休闲农场成为开展亲子教育等休闲活动的基地。与散养在农场里的禽畜亲密接触,为久居都市的人们亲近农耕文化提供了一处活动之地。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发展学院与美国农业贸易与政策研究所偶然达成合作协议,希望能派出一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农场学习工作半年。阎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递交了申请。
有机蔬菜需要格外悉心呵护,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容不得大意。石嫣和伙伴们每天上下午两次要走进蔬菜大棚查看这些宝贝的长势。努力有回报。2008年4月,她如愿以偿,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阎石本人也渴望尝试。“学了这么多年农业,从来没踏足过农田,连庄稼是怎么长出来的都不知道。读博士有什么用?”
在农场的院落里,处处可见的“社会生态农业”展板向人们普及有机和生态农业的常识。在美国农场拔草时,阎石经常思考他回国后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让中国农民采用生态耕作方法,同时拥有稳定的市场。2008年底,回国后,阎石下定决心致力于有机农业,并介绍了她在美国学习的模式,建立了“小驴民农场”——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并完成了当时国内第一篇关于社区支农的博士论文。博士毕业后,她去清华做社会学博士后研究。
随着“分享收获”柳庄户农场的扩大,衍生出的餐吧“棚友食堂”,为农场凭添了更多的现代气息。当“小毛驴”继续发展时,阎石又开始了新的事业。与“小毛驴”农场雇佣农民的方式不同,这次她以农民为合作伙伴,通过协商制定生产计划和生产规范,促进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采用有机种植。阎石把他的新农场命名为“分享收获”。现在生产基地已经从一个扩大到两个——通州区西吉镇马房村基地和顺义区龙湾屯镇刘庄湖村基地。
在农场里石嫣开辟了分享收获食物社区平台,通过电商方式帮扶生态种植农户们的有机农产品销售。“你不用挤地铁,不用参与娱乐,村子里的生活好像加长了。”阎石说这也是她最初的梦想。她创建的“分享收获”农场已经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许多类似的农场。在阎石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许多年轻人回国创办了家庭农场,一些人继续探索农业领域的新技术和产品,以自己的方式为生态农业做出了贡献。
今年1月,阎石还荣获第五批“北京市农村有突出贡献实用人才”称号。这位80后女博士后一直认为,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不使用农药、不使用化肥、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有机农业,不仅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佳关注点,也能拉近人地关系。把有机生态农业“移植”到大城市一直是她的梦想。
1.《石嫣 女博士后整日在田间地头,“移植”有机生态农业是她的梦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石嫣 女博士后整日在田间地头,“移植”有机生态农业是她的梦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1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