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舜出生在古冀州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他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瞎老头,糊里糊涂,而且脾气暴躁。后母是个十分凶悍的女人,她对舜很不好,特别是后母生下弟弟象以后,母子俩常无端地虐待舜。但舜是个德行操守都十分高尚的人,他并不记恨父亲、后母和弟弟对他的折磨。他每天除了辛勤耕作、狩猎,就是练武习文,练就了强健的体魄,积累了丰富的学识。舜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扶弱济贫、尊老爱幼更是远近闻名。舜少年时就以孝顺出名,三十岁就被举荐到了尧那里。

尧把帝位禅让给舜,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舜,又帮舜筑起了粮仓,赐给成群的牛羊。这让瞽叟和象十分妒嫉。他俩三番五次地想置舜于死地,但舜都凭着超常的智慧,勇敢而巧妙脱险了。

不管瞽叟和象怎样对待舜,但舜依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善待。舜听说有一种叫“空青”的中药能够治愈眼疾,便四处寻找“空青”,想替父亲治好眼病。

有一天,舜到了淮河南岸,看到一段绵延起伏的山脉,便来到这座山上。但见山上山下一片荒芜。他问当地人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大家都说这座山没有名字。舜便走进村落,问村民们是如何生存的。大家告诉他,他们靠屯积一些野果、野草种子为生。舜看到当地的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便决定留下来教会这里人耕地、种粮、挖井、制陶、捕鱼、狩猎,改变他们的生活。

舜来到村落告诉大家他就是虞舜,是来教大家学习农事的。开始大家都不相信。舜急得没有办法,就说那你们把牛借给我用一下,我来替你们耕种。但谁也不愿把牛借给他。有一天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天夜深人静,舜悄悄地从村寨里赶出牛来套上神耙,把山上山下统统翻耕了一遍,在山上播种了树木花草,在山下播下了粮种。舜耕种了一夜,累得他在山坡上躺下来睡着了。第二天,有人发现自家的牛不见了,等把牛找到一看,只见牛鼻子上被扎出了个小孔,被戴上了牛桊子。那些板结的地面不见了,山上山下新土正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这时大家才觉得错怪了舜。舜醒来了,就向大家传授耕种与收获的知识,又教大家挖井并在山上建起了窑厂,教大家制做陶器。于是人们学会了种地,有了收获,大家又把粮食存放在陶制的器皿中。有了井,大家用陶罐从深井里打水喝,深井里的水又清又甜,改变了人们饮用地面水的习惯。舜又带着大家下湖捕鱼,到山上打猎。从此山下的人们开始过上了文明的生活。

舜一边教大家耕种、制陶,一边念念不忘在山上寻找“空青”。村民听说他要给父亲治眼病,于是一起来到山上帮他找“空青”。有一位年长者告诉他,“空青”就是石乳,五层山里有一块大石头里的“空青”最好最多。村民们还帮着舜凿开巨石,拿着陶钵取出了舜寻觅已久的“空青”。舜拿到“空青”想回家去了。在与舜相处的几年里,大家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里百姓对他恋恋不舍,就问他到底是谁,叫什么名字。舜说:“我真的就是舜帝。”大家说,是你来帮助我们山里人过上了好日子,改变了这座山面貌的,你就给我们这座山赐个名字吧。舜想了想说:“那就叫舜耕山吧!”舜耕山自此得名。舜耕山上至今还留有舜帝的巨大脚印和舜耕种时留下的耙齿痕迹。

这也许只是当地民间流传的美好的传说故事。舜耕山又称舜哥山、舜过山、舜至山、虞耕山。历史上曾有人对山名的由来进行过考证,但众说不一。据《寿州志》记载:《太平寰宇记》云:“州东有舜耕山,相传帝舜耕此,石上有大人迹。”《江南通志》称其为“舜哥山”,明朝《一统志》称其为“舜耕山”、“舜至山”。舜即位后曾巡视过很多地方,是否来过这里,无确切考证。舜耕山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间北部,合肥与淮南交界处。舜耕山东西走向,蜿蜒起伏,绵延20余公里,有山峰30多座,最高峰海拔216米。

舜耕山是大别山的余脉,是因海西—印支期褶皱所形成。山脉向南倾斜,倾角70度左右,为一南倾斜倒转单元,东侧被断层所截。

据地质学家考证,舜耕山一带在远古时期有繁茂的原始森林,森林中有成群结队的象、虎、鹿等动物。由于地球造山运动,原始森林被埋于地下,形成了今天的淮南煤田,而地下的石层崛起,形成今天的褶皱山。舜耕山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石、泉、洞、湖景色各异,林区环境优美,山洼谷地林木挺秀,绿影婆娑,春天山花遍野,夏日绿树成荫,秋日满坡红叶,冬季苍松傲雪,是游人的好去处。

图片作者:捕影

本文由田家庵发布整理编辑自《淮南记忆》稿件

1.《舜耕山的来历(附绝美摄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舜耕山的来历(附绝美摄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