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是千百年来我国名山大灿烂的聚集地。除了五台山、周口瀑布外,其他名气虽小,但受人喜爱的景色数不胜数。正是这种名声高低的自然人文美景最终构成了山西的“好风景”。今天带你进入三镇大地,可以领略千年古贤桥城的秀美山川。(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胶城县是陕西省吕梁市的下关县,位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大汾河、东太原、西临房山、李石。距省太原51公里的郊区型通线是吕梁的东大门,是省太原的近郊县。中国高速公路主干线307国道绕城行驶,大运高速、沙芬高速公路交汇,台中铁路跨越国境。胶城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胶城西北胶城莲花落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到2020年,胶城县为7进1乡,国土面积为1822.11平方公里。

桥城县是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绥大县北部连海藩郡、西北离石郡、南接西河郡,位于太原郡西、西北、西南系。高校城位于今天太原、高校市境内,位于高校市大天河桥东寨万滩、汾河湾、泉寨间。因为在城市西北10公里处的汾水和湄公河交汇处有一座由汉朝建设的桥城,所以被称为桥城县。唐天秀2年,高教城被风河水患摧毁。干隆010---------------------------------。现在只是当时玄野所在的“四方者”和同城门的“翁城区”。

从隋朝制度开始到唐天秀两年(691)的道理,但是到宝村(县所在地)为止,桥城县总共95年都在这个县。

胶城县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地形复杂,山多,海拔在750 ~ 2830.7米之间,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8座,最高的山峰是县西北与房山县交界的孝文山,海拔2830米是华北第二大山峰。

历史文化

文化遗迹

旧石器遗址

本县旧石器文化遗址分布在西雅河和瓦约河之间及瓦约河东岸一线。瓦窑、斜坡、郑家庄、西岭、高家卫、木桶、世谷、横都、马岭、野秋、偏桥等村共有49个场所。遗址地区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30公里。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1957年,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贾兰坡教授,相当于山西正村文化期。

文化遗产主要是制作石器。有刮刀、切割机、尖头装置、石核机四种。石器原料以角血岩为主,几乎没有化石和石英材料。石器在两面用交互方法打击的人很多。旧石器文化分布范围很广,除了制作石器外,没有发现灰色层。

新石器时代遗址

(a)窑址

窑遗址位于窑村,分布在窑河两岸的斜坡和大地上。瓦窑东面呈梯形:北至卦山西顶,东至文昌宫,南至煤巷,西至瓦河瓦窑河西呈弯月状。从北到平,从西到新都凹,从南到村,从东到瓦河,总面积为70万平方米。1962年发现了该北部遗址2000平方米。1982年在春县发现了西部东部的大面积遗址,并作了国家文物局报告。1983年经陕西省考古所王克林等专家鉴定,属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

遗址文化遗存丰富,有陶窑、墓葬、白灰面土窑洞居室、大量灰层。较典型的彩陶有尖底瓶口沿及各类彩陶器皿残片。灰、黑陶有鬲、盂等炊具,三足瓮、甑等残片及纺轮、刀等工具。石器有刀、斧、锛、凿、锄、纺轮等生产工具,环、璧等装饰品。玉器有黄玉璧残段。骨器有刀、环、鹿角器。发现的白灰面居室有5处,穹顶圆形或长方形,四壁施以白灰。

石器的制法为琢制、磨制,石质为石灰岩及少量砂岩。陶器多系拍制,兼有部分轮制。彩陶原料为第四纪黄土质陶土,饰有几何形花纹。灰陶、黑陶质地分为细泥陶、夹砂陶、红土陶,纹饰为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几何形刻纹。器形以平底、三足居多。

除上述遗存外,灰坑内还有许多猪、犬、马等遗骸。

(二)广兴遗址

广兴遗址发现于1983年春,该遗址位于广兴村西和开栅砖厂东,北至新公路北,面积约为2 500平方米。属仰韶晚期文化,龙山初期文化。

遗存文物为石器、陶器、骨器。石器有石斧、石球、石刀、圆形刮削器;陶器全部为红陶残片,饰以绳纹、篮纹;骨器有骨针、蚌壳等。石器质地为石灰岩、页岩,前者居多,磨制、琢制而成;陶器质地为细泥陶,表面磨光,拍制、轮制而成;骨针通体打磨,一端钻孔。文化层厚度达2米。除石、陶器具外,还保留了一部分鱼骨。

(三)南堡遗址

1957年,发现四圣宫后小面积遗址,1985年春,发现大面积遗址,该遗址位于南堡村文峪河东岸武元城。北至武元城北,南至黄崖沟,东至黄土坡顶,西进入水库区。遗址沿文峪河东岸成带形,分布在三个黄土丘上,总面积达98 000平方米。属仰韶晚期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以龙山文化为主。

地面拣拾文物分陶器、石器、骨器三类型:陶器有彩陶、黑陶、灰陶3种。彩陶质地为细泥陶、夹红泥陶、夹沙陶,绘以几何纹等图案,以红陶黑彩、桔黄陶紫红彩为主。器型有斧、钵、盆、罐等炊器盛器,底部勒有绳纹。黑、灰陶质地为夹砂、细砂、细泥夹胎3类,器形有袋形三足器、平底器两种。从残片分析,有甑鬲等炊具,盆罐等盛器。纹饰为绳纹、篮纹、刻纹附加堆纹,制法主要为拍制,兼少量轮制。

石器遗存丰富,除石斧、石铲、石刀等常见石器外,还有因材而用、造形独特的靴形石器。石质为石灰岩。制法为打制、磨制。

骨器地面散落不多,有鸟翅骨、蚌壳两种,弧面略加打磨成刃,非常锋利。

此外,还有泥壁陶窑一座。遗址面散落有烧结石。

(四)洪相遗址

洪相遗址北部发现于1956年,东西部发现于1982年。位于洪相村东石壁沟口两侧,总面积合11 000平方米。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遗址地表散落有灰陶残片及石器。陶器以拍制为主,施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为三足器与平底器;陶器遗存有钵、盆、双耳罐、鬲等炊、盛器。石器以磨制、琢制为主,偶有打制。陶器土质一般为黄土,石质为石灰岩、砂岩。石器有斧、锛等砍砸器。骨器有磨制三棱骨簪。

(五)坡底遗址

坡底遗址发现于1982年春,位于坡底村东杨家洞山坡上。东至磁窑河西岸,西至村东砖厂,南至交岭公路,北至黄土坡顶,呈斜梯形,总面积达7 500平方米。属龙山文化。

遗址文化层有的厚达3米,文物内涵丰富。遗存文物主要为石器、陶器两类。石器有打制刀形器、尖状器、圆形刮削器,磨制石斧、石凿、石锛、鬲足。石质为石灰岩、砂岩;陶器有陶刀、鼎、钵、罐、盆等炊器具。饰以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器形以平底、三足为主。陶色为磨光黑陶、灰褐陶。陶土以黄土为主,兼有少量红土。拍制器皿居多。

(六)磁窑遗址

磁窑遗址发现于1983年,位于磁窑村南黄土坡,呈不规则梯形。东至果园,西至磁窑河东岸,南至沿山大道,北至磁窑村南,总面积为3 600平方米。时期与河南龙山文化相当。文化层出露很少,地面仅有少量磨光石器及篮纹灰陶残片。保存较好的是8座“白灰面”土窑洞居室,分筑于3处。屋顶穹形,座向朝南、朝西,穹顶及地面抹一层厚度0.5厘米的白灰。居室中间有圆形火灶。石器比较精致,石质为石灰岩。

(七)覃村遗址

覃村遗址发现于1983年,位于覃村村北山坡上,呈梯形。北至云梦山下梯田顶部,南至县陶瓷厂东北,东至黄土冲沟,西到小河沟。总面积为14 00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

遗址地表散落有石器及陶器残片,石器有石斧、石凿、石刀等生产、生活用具,琢制、磨制而成,石质为石灰岩。陶器纹饰以篮纹为主,大都为罐、甑、鬲、杯等炊器、储器残片,以灰陶为主,制法以拍制为主。灰坑内,还发现松树芯残段,直径约20厘米。

(八)水峪贯遗址

水峪贯遗址发现于1983年,位于水峪贯村,由南至北分为3段:南段地处村南河滩东,呈方形;中段地处村东山梁,呈带形;北段地处村北山坡上,呈不规则方形。总面积3 50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

遗址文物中无完整器皿,地表散落残陶片很多,器形有鬲、甑等三足器,盆罐等平底器。饰以绳纹、篮纹、附加堆纹。陶色以灰陶为主,偶有黑陶。陶质为夹砂陶、细泥陶,原料为红土、黄土质陶土以及其它粘土,大部分拍制。石器有斜刃石斧、石球等器具,上端琢制,刃部磨制。间有个别打制石器,石质为石灰岩。

(九)会立遗址

会立遗址发现于1984年,位于会立村。遗址东临文峪河,西靠山,呈C形环绕会立村。面积为85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

地表出露有一定数量的残陶片,多数为三足器及平底器的口沿耳腹底等残片,纹饰为绳纹、篮纹。陶质为粗泥陶,胎壁一般较厚。颜色为灰陶,拍制多,轮制较少;石器散落不多,石质为石灰岩,刃端磨制;骨器以钻孔骨刀为代表,用大型蚌壳磨制。

(十)东坡底遗址

东坡底遗址发现于1984年,位于东坡底村南西葫芦川道,北至东坡底粮站南,东至东葫芦河,西至东坡底村边,面积2 50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地面散落石器很少,陶器残片丰富,为三足器、平底器口沿耳足部分残片,无完整器皿。泥质为粗泥、夹砂泥。颜色为灰陶,饰以绳纹、篮纹。拍制为主,偶有轮制。

化石遗址

哺乳类动物化石遗址有1956年发现的覃村花果山黄土坡遗址,1959年发现的范家庄遗址,1979年发现的西冶村遗址,1980年发现的广兴北坡遗址,1982年发现的瓦窑塔儿坡遗址。

脊椎类动物化石遗址主要为1982年发现的坡底村西驼鸟蛋化石层。

植物化石遗存点发现的有覃村龙眼沟,瓦窑汉池沟北坡。瓦窑村北石井壁尚有一直径40厘米的古树化石裹在二迭纪砂岩中,已炭化。

此外,县境东南平川段村、梁家庄等村均在地面以下20~300米的地层中发现海蚌、田螺等动物化石。西岭窑儿头村山沟亦发现有属刘家沟组古动物化石。

冶炼遗址

交邑冶铁始于战国,宋代初期,立大通铁冶监于狐突山西侧义泉社,名曰西冶。之后历数百年到明代中叶,冶炼经久不衰。据查,宋元遗址现存的主要有7处。

西冶村遗址:位于村西铁炉地、村后大炉沟。遗址内铁渣堆积层最厚处达3米多。明代冶司府旧址一片废墟,仅剩高1.7米青石雕狮一尊。附近建有一安置历代刻石之碑亭,已毁于兵火。

陈台沟遗址:位于陈台沟东口,旧名砧台,系冶炼与锻造之地。遗址大堆残渣,建西冶铁厂时处理殆尽。

水峪贯遗址:位于水峪贯村南。遗址出露面积约400平方米、铁渣堆积层约2米,间有刀剑农器残片。

东、西孟家山遗址:位于铁炉梁。梁畔残片堆积多处,逐年被河水冲刷,今仅遗残迹。

席麻遗址:位于席麻村南小炉沟。

野则咀遗址:位于野则咀村西沟侧,今遗址尚有残铁可寻。

寨立遗址:位于寨立村路侧,遗存残炉为竖炉,高1.3米,内径1米,呈瓶状底大口小。

晋商历史

交城商会老照片

交城县地处太原盆地,为明清晋商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旧时商业贸易繁荣,尤其以毛皮为盛。清康熙初年,皮货商人在城东南却波湖漂洗皮革,污水皮渣竟将却波湖填塞,据卦山天宁寺清康熙十二年(1673)《古罕碑》记载:“旗弁贩洗皮革,奸商挟之为利,腥秽填壅。”可见毛皮制品产销量之大。

清咸丰到光绪年间,毛皮业大振,全县毛皮作坊百余家,所制皮筒销售总量达白银百万两,为晋省之首。民国十年(1921),县城及义望、阳渠、奈林、安定等乡村,共拥有皮坊127家,从业人员6000余名,春夏旺季雇佣临时工匠达万人以上,年鞣制滩皮60余万张,裁制大褂85000多件,产值近3百万银元。

本县毛皮业以滩皮最著,所制皮货色泽雪白透亮,毛花均匀若丝,皮板轻薄柔软如绸,故有“交皮甲天下”之称。各皮坊每年秋冬之际派专人远赴陕、甘、宁等地,选购上等滩羊皮,翌年农历二三月雇骆驼驮运返县,经过泡鞣加工,裁缝成为褂氅,而后由万川、玉成、德兴等20多家皮店发往京、津、沪、并、汉口、张家口、东三省等地。有的销往日本、欧美等国家。外埠商客来往不绝,争相采办,或先期汇款订货,每年秋季都有外商采办,住交争购滩皮件。据《太原府志》(1922年版)记载,德国采办曾以数十万白银存放府库,备买交城皮件,“交字毛”誉满中外。

东关街“兑换银钱”钱庄旧址

一业兴旺,百业昌盛。清末民初,县城共有大小商号250余座,其中皮店多达127家,既有皮坊加工制作皮件,又有生皮收购和制件销售。另外还加设客房,接待中外皮货商人,并为客商提供库房,融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一体。《中国实业志》(山西)载:民国十六年(1927),县城有绸缎、布匹、药材、杂货等较大商号21家,较大皮坊、皮店38家,当年仅输出皮衣一项,就获银元147万元;驻外国洋行有美国隆茂、恰和、平和洋行,德国禅臣洋行等12家。

民国十九年(1930),由于蒋冯阎大战,国外销路停止,国内毛皮市场疲软,外蒙、陕、甘、宁等地商路不畅,生皮无济,各个皮坊所做皮货须自行运往各地销售,皮行常有“生贵熟贱”之叹。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交城,作为本县商业主干的毛皮业,被列为日方军需统购物资而遭受掠夺;又因交通断绝,生皮无源,皮坊、庄店纷纷倒闭,历数百年之久的交城滩皮贸易趋于绝境。

2008年,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111。

交城县共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水族、土族、达翰尔族、羌族、塔塔尔族等21个常住少数民族,分散居住在城区和农村,共有161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满族有41人。

民族宗教

全县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1处,其中佛教3处、基督教16处、天主教2处。宗教教职人员37人,信教群众12000余人,信教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5.2%,其中佛教信徒最多约有9000余人、基督教信徒约有3000余人、天主教信徒不多约有200余人。玄中寺作为佛教净土宗祖庭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民间文化

交城鼓书

交城鼓书是流传民间的一种说唱形式,新中国成立前演唱者多为盲艺人。1956年,县文化馆成立了“交城县盲艺人宣传队”,对交城鼓书进行了整理革新,交城鼓书由十字句或七字句组成。鼓书音乐旧以板鼓为主,辅以三弦、胡琴等弦乐,六十年代始加入大众琴及板胡、响铃。传统长篇书目有《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传》等。1980年9月,由张有洛创作、李学成演唱的交城三弦书《会安排》,参加了山西省曲艺会演大会,分别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

交城莲花落

莲花落

源于太原莲花落,清代以前即在交城县境内流传。光绪二十九年(1903),祁县著名莲花落说唱家毕者山收交城县成村吕著为徒,传授莲花落艺术。光绪三十一年(1905),吕著自立书摊,成为清末民国时期交城县艺术造诣较高的莲花落艺人。由于吕著亦精通晋剧、碗碗腔,将莲花落融进了戏剧艺术,自成体系。1962年,县文化馆系统整理了莲花落艺术,并聘请吕著收徒传艺。

交城叮叮呛

源于“拉洋片”。1972年,县文化馆张有洛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叮叮呛为坐架脚踏式。坐架内装置木梆、手锣、小镲、小鼓、木鱼5件打击乐,用双脚踏动踩板表演,表演者坐于其上演奏弦乐,文场武场,说、拉、打、唱集于一人。由他创作并与武秀兰合演的叮叮呛《吕梁人民学大寨》,1973年推选出席山西省曲艺调演,获表演第一名;1974年参加了华北曲艺调演。

交城顺口溜

交城县民间很早流行一种“四六句”口头艺术,句式可长可短,押韵顺口。用方言土语演说,风趣幽默。张有洛的叮叮呛本世纪六十年代,“四六句”经县文化馆张有洛整理改革,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交城顺口溜”。初期,顺口溜沿袭民间传统,以方言土语入韵,题材多以农村生活为主。1978年以后,逐渐以普通话入韵,扩大了听众范围。有张有洛创作的《怕茶壶》、《胡批》、《双送子》等一批顺口溜小段。

交城杂则

亦称快板书,七字句句式,上下旬连续反复演说。有张有洛创作的《二奴子避孕》、《破除迷信》等段子。1964年,收集整理了以杂则为主的专集《交城曲艺》。“文化大革命”之后,杂则小段除盲艺人继续表演外,已逐渐被顺口溜取代。

美术书法

交城美术主要有绘画、版画、剪纸、木雕、泥塑等。交城书法届颇有建树的有任杰生、任利生、韩学武先生等。

民歌

交城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区,是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中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清代中叶,悲怆哀怨的民歌《交城山》流传于交城县,成为清末秧歌《割莜麦》主调。交城县流传民歌有:《交城山》、《刨洋芋》、《要死要活相跟上》3首。新中国成立以来代表性民歌主要为《交城是个好地方》。

民间传说

交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代神话传说众多,有狐爷山底金马驹、西冶金姑姑、牛斗虎与龙虎巷、卦山聚宝盆、南巷张果老、交城树怪、鸠鸽二仙、龙母庙、傅山先生与卫生馆、葫芦王传说、赵吉士传说等。其中,玄中寺鸠鸽二仙传说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优特产

核桃

交城核桃个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种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历史。交城核桃有大龙眼、小龙眼、大花、纸皮露仁、早熟、串儿、穗状、光皮棉、长腰、抗风、横兰兰等五类12个品种。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20多个,出仁率高达58.19%,仁含油量达72.65%。

梨枣

交城特产梨枣是中国稀有名贵鲜食优良品种,1983年,由交城县林科所从省农科院引回交城,并进行科研开发。交城的梨枣主要分布在平川地区。梨枣,甜脆微酸。梨枣,树势中等,发枝力强,适应性广,果实9月下旬成熟。果形近圆形、果实特大、平均单果重30克、最大果达80克。

骏枣

交城特产骏枣是山西四大名枣之一,誉为“枣后”,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称。枣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入药,有补血益气、安神养胃、健脾抗癌之功能。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瓦窑村枣种先后进入原苏联及阿尔巴尼亚地区。

沙棘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其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分布面积(东北、华北、和西北)最大,种类最多。

沙棘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产自夏家营镇覃村。是太原地区春节前后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

风景名胜

玄中寺

玄中寺

玄中寺位于县城西北十公里石壁山中,始建于北魏。是佛教净土宗祖庭 ,也是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北魏至隋唐时期,先后有昙鸾、道绰、善导三位法师在此住持,开创并发扬净土法门体系。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与佛教信徒朝拜、集聚之地和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吕梁山东麓,距省城太原约56公里,交通方便。公园总面积18.7万公顷,自然景观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贵树种侧柏林、特色乔木林、观赏林等,世界珍禽褐马鸡、候鸟、野鹿、原麝、金雕等几十种名贵动物栖息于此。

四十里跑马墕

极具草原情韵的南云顶亚高山草甸四十里跑马墕位于会立乡柏峪沟川西部。这里有禅寺塔斜阳、娇儿山云海、后汉开国皇帝刘渊得剑处、阎锡山跑马场等四大人文自然景观。

果老峰

果老峰庄园

果老峰庄园位于庞泉沟景区内,是集旅游、住宿、狩猎、娱乐、承办会议为一体的理想旅游景点,因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来此与当地村民下棋而得名。

王山圆明寺

圆明寺位于县城东北6公里王山之阳。为隋唐时期所建。寺东南白鹿岗八角宝塔为该县现存最大砖塔。寺西1公里为墓塔区,残存金、元、明历代高僧灵塔、寿塔50余幢。

龙堂卧云庵和野珠沟龙堂洞

卧云庵位于西冶川中部西侧野珠沟,俗称龙堂寺,系佛教曹洞宗场院,建于明初,气势宏伟。

野珠沟龙堂洞在野珠村中部北东侧,名曰“龙堂洞”,洞口高4米,内高10米,宽30米,深20余米,据载洞内南北各有一小洞,深约数里,或云北洞连通榆郡沟青龙洞。

三座崖

三座崖坐落在县境西北葫芦川中部,海拔2077米。因主峰遥望方而高,平如座故名。明末清初,交山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就设在这里,崖顶现存有人工凿筑的将军洞、阶梯、吊绳孔、柱杆柱洞和房屋建筑遗迹,这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全国性农民武装的分支。起义军利用三座崖天险地形条件建立的义军兵寨,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主峰悬崖百丈,长约3米、宽仅1米的“试心石”如鹰咀斜悬崖顶。

卦山与天宁寺

卦山位于县城北三公里处,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因山形卦象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易学研究实体。 “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云栖之竹”并称为华夏树木奇观。天宁万寿禅寺坐落其中,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巨刹。卦山集文物、宗教、古建、森林公园于一体。在卦山多元文化旅游的经纬中,形成了“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多元体系,被誉为“易学之源、八卦名山”。

华国锋陵园

华国锋陵园

华国锋陵园位于县城西北卦山,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华陵”。顺南望去,整个交城县城一览无余。整个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陵墓设计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花岗岩石级共365级,两侧白玉栏杆相护。按规划,华国锋同志陵区东侧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庙文昌宫,宫内有一千年到二千年古柏40株,有枣树、核桃树、椿树、杨树、柳树、槐树、松树等多种树种,其中树龄超过百年的占到50%。

阳渠永福寺

永福寺位于城东1公里阳渠村东,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后经过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寺院气势宏伟,布局整齐,旧为释迦牟尼佛堂,寺门有三,钟鼓楼尚为完整,与寺院相对有清建戏台,全部寺院占地3884平方米。

广生院

位于城内东关南巷南口迎面,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邑绅士丁世醇(曾任浙江仁和知县)创建,广生院建筑风格独特,建筑面积达1125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布瓦歇山顶,五彩斗栱,具有清代早期建筑特征。正殿窑洞为无梁殿构造形式,室内贯通,空间扩大,释迦牟尼佛端座正中,通体贴金,每眼窑洞内墙壁上另碹砌小洞窟各一眼,内供佛像,俗称“九窑十八洞”,秀丽壮观。山门外有一宋代古槐,粗壮高大,枝繁叶茂,与近在咫尺的环神阁、丁家大院及丁家祠堂构成一处高品位的以古代建筑群。

千年古县山川秀美 寻踪探秘交城“十景”

(山西青年报记者 卢亚 图片为资料图片)​​​

沿着京昆高速一路前行,这一站来到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民政部联合命名的“千年古县”——交城县。
   交城资源富集、山川秀美。境内有煤、铁、石英砂、青石等矿产资源32种,森林覆盖率达54%,是山西省第二大林业县,更拥有卦山、玄中寺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吕梁英雄广场、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无论是游园踏青,还是寻访红色足迹,都是上佳之地。


千年古县
  
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东邻太原,西枕吕梁,是吕梁的东大门、太原的近郊县,现辖7镇1乡,国土面积1822.11平方公里,总人口23.7万。
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县,因建于汾孔二河相交之处而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孕育和汇集了10万年的旧石器文化、7000年的彩陶文化、5000年的灰陶文化、3000年的道教文化、2000年的冶炼文化、1500年的佛教文化,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民政部联合命名的 “千年古县”。
交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交城毗邻省城,距太原仅50公里,不仅是太原经济圈的内圈层,还是山西承东启西桥梁作用的重要节点。境内大运高速、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307国道纵横穿越,相连成网,30分钟可直达太原武宿机场、太原高铁站,交通十分便捷,具有优先接受大太原经济圈辐射的区位优势。


清代十景
  
清康熙四十八年、光绪八年版本之《交城县志》均载有十景之谓,分别是“锦屏春色”“西社龙门”“汾阳晚照”“卧虹烟柳”“北祠灵井”“却月晴波”“定慧晨钟”“王山宝塔”“卦岳爻峰”和“石壁秋容”。
   在交城西北二公里的瓦窑村境内有锦屏山,险赫山召蛲。每年季春,红砂显艳,绿草成茵,崖如点黛,壁映朝霞,岚馥氤氲,灿若锦屏,故谓“锦屏春色”。现寺庙已毁,锦屏依然。
   在城西北二十公里处的西社村,村北巉岩峥嵘、峻嵯孓立。远眺山石嶙峋,近观荡漾波涛,山青水秀,别有洞天,故被誉为“西社龙门”。
   在城南三公里,有西汾阳村。村东有惠众寺,建筑雄伟,松柏掩映,每逢谷雨时节,日落西山,晚霞霓丽,故曰“汾阳晚照”。
   城北步浑水(即瓦窑河)每逢山洪暴发,县城有泛滥之虞。清康熙七年,县令赵吉士鸠集邑众,垒巨石筑堤。堤旁建河神庙,护堤杨柳沿岸累累,朝暮炊烟萦行袅袅,诗情画意,故有“卧虹烟柳”之称。
   在县城北门外,有宋建忠惠利应侯庙,为晋大夫狐突之享祠。献殿前有亭,亭内有井,井水甜润,甘冽沁口。乡间曾有一段优美的 “二龙戏水”神话传说,故名“北祠灵井”。
   在城内东南隅有湖泊曰“却波湖”,上建魁星楼,与北岸宋塔相峙。塔楼相望,倒影湖中,湖水粼粼,塔影纹纹,胜似海市蜃楼。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碧水涟漪,水月相映,故有“却月晴波”之美谈。
   此外,却波湖的湖滨有离相寺,东有真武庙,西有圣母祠,三座古建紧依湖边。寺内有铁铸巨钟一口,重达万斤以上。僧人每晨击钟,声闻十数里。“霜冷松关,声穿碧落”,故有“定慧晨钟”之颂。
   在城东北六公里处有王山圆明禅寺,建于山阳。寺东白鹿岗上旧有元代砖塔,是该县最大的砖塔。斯塔显赫,远耀祁太,有“王山寺白塔,照远不照近”之说。
   在城北二公里有卦山,卦域之内,古柏茂密,或钻岩、或抱石,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因山形层峦似卦、断续开合、如万卦然,故有“卦岳爻峰”之称。
   位于城西十公里处,有石壁山。因山形巍峨,峭立如壁故名。斯山松柏叠翠、溪水淙淙。每岁仲秋,秋高气爽,鸟语花香,重楼峻阁,碧水苍山,故有“石壁秋容”之美称。

卦山风韵
清代十景流传至今的不是很多,卦山的“卦岳爻峰”是其中之一。卦山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八峰耸峙,层峦叠嶂,古柏参天,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早在唐代就已闻名遐迩。
卦山很美。山美,主峰太极峰坐北向南,充满了神灵之气;水美,卦山山外西有瓦窑河,东有磁窑河,且山中怀抱着灵泉、龙泉、浆水泉,处处遍布着清爽之气;树美,古人曾将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相比,卦山柏中名柏尤多,如七星柏、龙爪柏、虎头柏、二仙柏和绣球柏等,一株株苍古遒劲,神灵活现,葱郁中又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生动情气。
在翠柏环抱的山凹里,卦山的主要建筑星罗棋布,有天宁寺、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让游客流连忘返。华严宗古刹天宁寺是卦山众多寺庙中创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内原有释迦牟尼等塑像一百多尊,有铁铸、有木刻、有泥塑,均为历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此外,古柏也是卦山的一大奇观,虎头柏、牛头柏、龙爪柏、绣球柏,真是活灵活现,趣味横生,别有风韵,让人叹为观止。

庞泉沟八景
交城的清代十景令人的遐想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而庞泉沟的八景却近在眼前,可赏可观。不曾到过庞泉沟,难以领略原始森林的古老、浩瀚与神秘;身临庞泉沟,便觉都市风景都黯然失色。
庞泉沟风景区位于交城县西北部和方山县东北部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上难得的一片绿洲。沟内四季有景,可以春游绿染花香,夏游云海茫茫,秋游霜叶似火,冬游银装素裹。游栖于区内的国家级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羽毛美丽,勇敢善斗,在中国只有庞泉沟和芦芽山保护区才可以见到,被称为“国宝”,并被定为山西的省鸟。
景区内峰险景奇、山泉长流、鸟类群居,以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着游人,山内有 “孝文古碑”“云顶日出”“雄师夕照”“天门瑞气”“笔架生辉”“文源晚翠”“龙泉瀑布”“古树宝塔”,构成庞泉沟的八大景观。
庞泉沟的美,美在质朴无华、浑然天成,无一丝人工雕凿之痕迹。清新纯净的空气,包容、呵护着远道而来的游客;蓝天、大地、丘陵铅华洗净般一尘不染,令人赏心悦目;潺潺溪水轻柔地流淌,像纤纤素手为游人注入一丝生命的平缓;古老凝重的原始森林像整装待发的士兵,发出肃穆低沉的低吼;伟岸的松柏、优雅的白桦、繁茂的灌木舒展枝叶向天起舞,构成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画卷。许是这迷人的庞泉沟太幽静平和,那清冽的山涧瀑布虽不壮观,却欢快忘情地奔腾欢跃,飞溅起颗颗珠玉,飘洒出串串音符,击打着山谷,奏出一曲曲非凡的人间仙乐,给人以置身仙境般的感觉。

1.《【雅马哈小板鼓250】小城市故事:在三镇大地上,我将带您参观千年古镇桥城的秀美山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雅马哈小板鼓250】小城市故事:在三镇大地上,我将带您参观千年古镇桥城的秀美山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260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