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电商市场无疑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一月前,全市电子商务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在礼县等五县区进行了实地观摩,提出要加速提升电商发展水平。
近两年,我市各县区涌现出大批电商“创客”,在这一发展的汹涌热潮中,我市电商市场究竟现状如何?各县区都有着怎样的生动实践?取得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创客”们要如何发力才能争到自己的一块电商天地?
即日起,本报推出“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脱贫攻坚看陇南·电商扶贫”系列报道,从多方面解析陇南电商发展情况,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杨丽君
一个简易的活动板房里,一边放着电脑,一边整齐摆放着当归、党参等中药材,这便是西和卢河乡草川村王喜俊简易的电商实体店———陇上江南农民特产店。
发展到现在,虽然没有正规的公司、没有像样的实体店,甚至还没有稳定的供货源,但看着正在准备发送的快递盒、快递单,王喜俊还是感慨不已。
1992年出生的王喜俊,就读的是陕西国贸学院的电子专业,2010年毕业后在上海的一家电子厂工作了四年。2014年,王喜俊“固执”地回到家乡。实际上,刚开始的抉择让他几夜难眠:返乡创业,合适吗?
近两年来,陇南推动发展电子商务的春风吹来后,王喜俊一扫犹豫,2014年7月正式开始运营陇上江南农民特产店,经营当归、党参、黄芪等当地产的中药材和土蜂蜜,核桃,花椒,粉条等农特产品。
原来,王喜俊所在的草川村,有着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且因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所产的当归、黄芪,其品质不亚于岷县、宕昌这些地方所产中药材的品质。然而,长期以来,这些药材“藏在深山人不知”,销路成问题。王喜俊开网店的举动,无疑为当地中药材销售打开了销路。
创业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刚开始的第一个月,总共才成交了一单。第一单的喜悦,让王喜俊记忆犹新,当时他在地里干活,妻子打电话说网上有人要一斤当归。
“当时自己根本不相信,竟真的有人会买?”王喜俊回忆,自己一边怀疑一边赶紧丢下农活回到家中,在网店里面一看竟然是真的,高兴得像中了彩票一样!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万事开头难,因为之前没有做好发货的准备,不知道如何包装,便到县城去四处打听,最终还是到一家超市,向导购员要了几个蔬果保鲜袋才勉强“了事”。
“包装袋”有了,可怎么寄?王喜俊又骑着摩托车到韵达、圆通等几家快递公司,一家一家比较邮费,当时天气很热,他骑着摩托车,汗流浃背,费劲了一天,才总算寄出了第一单。
有了最初的挫折,在包装上,王喜俊开始一点点摸索,“最开始用过装衣服的薄塑料袋,然后用透明胶带一层层缠住将药材固定住。”但这样虽然寄出了,王喜俊总觉得“不对劲”,于是又反复咨询,在县里面做得好的电商那里学习,看到很多人都在使用真空包装,便在网上买了真空包装机,极大地提高了客户的体验度。
为了打开局面,王喜俊又抓住青皮核桃上市的契机,在网店进行销售,“当时运费没有调整,5斤核桃包邮50元,仅运费就有40多元,虽然没赚钱,但赢得了一大批客户。”让王喜俊欣慰的是,通过政策扶持,圆通、韵达等快递都很快调整了价格,自己的运营收入也日渐起色。
随着一天天的运营,王喜俊的经验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包装设计到店铺装修,从售前咨询到售后服务,他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窍门”。
“当归、黄芪这些中药材,大城市人买去多用来煲粥、泡水喝,单次的需求量并不大。”王喜俊认识到这一点后,又把1斤的包装改为1两、2两的,看起来更精致,很受消费者欢迎。
“有的消费者喜欢便捷,希望磨成粉喝。”为此,王喜俊不嫌麻烦,又在网上买来了打粉机,磨粉后重新包装……
如今,从以前的每天一两单到后来每天10单、20单,去年一整年,王喜俊的陇上江南农民特产店和农德田园两个店铺总共销售15万元,纯收入六七万元。在他的网店营销推动下,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已发展到二十几亩。
“但现在仍然货源不足。”谈起今后的打算,王喜俊说,自己想和村里的年轻人何喜峰等人组成团队搞电商,把店铺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
1.《【喜俊摩托车】返乡做电商,90后喜俊盼圆“创业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喜俊摩托车】返乡做电商,90后喜俊盼圆“创业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260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