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云港市长/市场防卫的一篇调查新闻稿引起了广泛关注。

2月15日,防务研究海工学院听取了该校改名江苏海洋大学工作准备情况。

他说,申报更名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冲刺阶段,要进一步提升紧迫感和危机感,确保更名如期实现。

淮海工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而创办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早在2007年,“加快在淮海工学院的基础上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的步伐”,就已被写进《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可以说,淮海工学院更名江苏海洋大学由来已久,且相关工作已持续数年。对这一更名,不少网友表示“充满期待”。

大学更名:有人尝了甜头,有人吃了苦头

“学院”更名为“大学”,在国内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被媒体形容为一种“潮流”。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8年,我国至少有580所高校更名。除新组建的大学之外,高校更名主要有三种情形,即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实力雄厚的本科学院升格并更名为大学,原先挂靠到“母体高校”的独立学院被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民办高校。

对高校更名,舆论上多有贬意。“装点门面”“贪大求全”“名不副实”“徒有虚名”……是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的词汇。不可否认,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改名的案例,更名中也不乏一味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现象。但观潮君以为,应该辩证客观地看待高校更名,既要看到高校更名的合理性,不应对其“一棒子打死”,也要看到高校更名的有限性,不应对其“趋之若鹜”。

《论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个好的名字,对个人、机构都是一笔隐形的财富。于高校而言,更名常常与政府教育资源投放、学校硬件建设、学科设置以及招生宣传等直接挂钩。无论是寻求更大的发展格局,还是谋求更大的知名度,一个好的名字无疑是事半功倍。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其前身为南京粮食学校,后经多次改名,但仍与粮食密不可分,直到2003年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一举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财经院校。可见,只要是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只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更名未尝不可,无须“因噎废食”。

当然,更名对高校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一来改名的效果难以预料。既有像南京财经大学这样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比如,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命名为“四川联合大学”。结果,这一新名被人误以为和“北京联合大学”一样,是所市属高校,招生连连受挫,1998年又被改回原来的名字。再如,2000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结果该校声望一落千丈,被网友戏称为“民办211工程重点大学”。二来名声在外,还须“金玉其中”。如果不重视内涵式发展,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上下苦功,高校更名后也很难走得更远。

更名还是不更名,这不是个是非曲直的问题,而是个现实选择的问题。高校是否更名,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往小的说,要看看是否有利于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往大的说,要看看是否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是否符合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调整和统筹规划。只要答案是肯定的,就应尽量做到“面子”“里子”始终如一,让名字响亮、实力更闪亮!淮海工学院的更名,也是如此。

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

苏北太想要“大学”了

众所周知,江苏的高校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与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地区不仅高等院校数量较少,而且发展水平较低。江苏共有13所“985”“211”高校,有12所坐落于长江南岸,苏中、苏北地区仅有一所,即坐落于徐州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矿业大学。除此之外,盐城、淮安、连云港和宿迁四市,“大学”数量至今为零。

缺乏优质高校,对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而言显然是不利的。苏北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流失也十分严重,“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是对这一现状的生动描绘。究其原因,苏南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自是重要因素,但苏北各大城市缺少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没有优质大学,就无法聚集优质生源,也就无法培养优质的本土人才。与此同时,随着地方“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引才成本水涨船高。去年盐城推出“人才激励10条政策”,创业人才最高给1亿,创新人才最高给3000万,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优质的本土人才显得更为必要,也将是苏北振兴的重要支撑。

为圆“大学梦”“人才梦”,苏北多市近年来也是铆足了劲。往远的说,2015年淮阴工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拟合并为“淮安大学”,且在当年9月进入了教育部的考察名单。然而在次年1月,“淮安大学”并未出现在教育部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中。

往近的说,正在冲刺的淮海工学院自不必再重复。单论已经坐拥苏北唯一“211”高校的徐州,也一直未停止追求“大学”的脚步,2016年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有关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中,又明确提出支持徐州工程学院创建区域性应用型大学(徐州大学)。

更有意思的是,曾经“折戟”的“淮安大学”又成了政协委员提议中的“江苏交通大学”。在今年1月进行的江苏省“两会”上,有政协特邀委员建议以淮阴工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为基础,整合全省资源,在淮安建设“江苏交通大学”,提振苏北。虽然淮安官方目前尚未在公开场合对此作出反应或表态,但这一建议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

事实上,2016年发布的《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其中提到,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要,科学合理调整高等学校布局设置。将存量本科资源配置优先向苏中、苏北倾斜,引导独立学院迁址苏北、苏中中心城市办学。大力推进苏北教育振兴计划,支持苏北中心城市组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扩大苏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发挥高水平大学的辐射作用,加大对苏北高校的对口支援力度。

可以预见,未来数年苏北的“大学”数量或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对苏北的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地方综合发展都是重大利好。

“江苏海洋大学”,你准备好了吗?

在中国的海岸线上,广东湛江有广东海洋大学,浙江舟山有浙江海洋大学,山东青岛有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大连有大连海洋大学。然而,江苏作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海洋大省,拥有954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4位,海洋经济总量超过7000亿,但是尚未建立一所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一旦更名成功,不仅可以填补江苏没有独立设置的海洋大学的空白,而且能实现全国海洋高等教育共建共享,总体提升我国海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

江苏海洋大学花落连云港,可谓“名正言顺”。一方面,“海洋科学”一直是淮海工学院的优势学科。近年来,该校集成打造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工程与装备、海洋经济与文化四大涉海学科平台,不断凝练涉海学科方向与专业特色优势。其中,海洋科学与技术是江苏省首批唯一的涉海类优势学科,最近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海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响应试验平台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另一方面,作为老牌海港城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连云港在沿海开发、产业升级、文化提升等方面都亟需人才的培育和支撑。2018年3月5日,申斯春、蔡怀平、吕永刚等多名江苏学者在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主办的内刊《动态研究与决策建议》上刊发了万字长文《“百年谜团”待破解——怎么才能把连云港搞上去的调查与思考》,其中也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江苏研究院(连云港)、淮海工学院等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连云港分校,对现有部分高等院校进行升格,扩大办学规模,提升人才培育水平。”

“江苏海洋大学”已是呼之欲出,希望它能“瞄准建设全国一流海洋大学目标,加强海洋特色学科设置,加大海洋专业科研力量”,成为地方发展的有效助力,进一步推动江苏海洋强省建设。(颜云霞)

1.《湛江长安星卡二手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湛江长安星卡二手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292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