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年轻的联系”实践第3条
近年来,由于对幼儿凝聚力的误解,跑、灌输、培养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幼儿园是否提前教拼音、识字等知识,成了家与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面对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和误区,我们该怎么办?在过去的9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幼儿关系的实践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我们与小学携手,逐步建立家长与幼儿园的信任合作关系,明确幼儿联系的目标;通过对“桥梁”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家庭男女同校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探索出一条相对科学的青年凝聚力之路。
用实证调查阐明青年趋同的关键点
为了明确幼幼衔接阶段儿童能力发展的重点,幼幼衔接阶段急需填补的空白,为了论证是否可以适当学习拼音等知识,我们对我校一年级师生和毕业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
我们参观了Xi五所不同体制的小学。在两年内,对45名教师和2002名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随访,获得了这些儿童的初始入学和后续发展的调查数据。
在拼音的学习中,我们发现32.84%的孩子在入学前系统地学习过拼音,62.87%的孩子只是简单地接触过拼音,只有4.29%的孩子在入学前从未学习过拼音。
我们还统计了这五所小学新入学儿童的第一次每月语文考试的结果。结果表明,入学前系统学习过拼音的儿童平均成绩分别为96.6、94.88和91.93分。相比之下,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第一次月考的平均分比前两次低,但差别不大。
但是,一个学期下来,他们的语文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入学前系统学过拼音的孩子,平均期末成绩是94.7分,单纯摸过拼音的孩子是94.87分,没学过拼音的孩子是94.83分。可以看出,入学前系统学过拼音的孩子成绩明显下降,而没学过拼音的孩子成绩进步很大。
2017年2月,我们对99名2016年毕业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未学过拼音的儿童的汉语成绩在小学第一学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提前学习的优势几乎看不见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年向青年过渡阶段的工作要点,我们对小学一年级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小学教师认为幼儿园应分别“培养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的比例分别为97.1%和88.6%;只有57.1%的人认为应该教学生“20以内的拼音和加减”。他们认为,新入学小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规则意识薄弱、阅读习惯差、自我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弱、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同伴交流能力弱、听力能力差和写作方法不正确。
这些数据和结果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它告诉我们,少年与少年的联系不是幼儿园的小学,显性知识的灌输与孩子的后续学习没有正相关。这些结果给了教师信心,为科学青年凝聚力策略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持。
建立家校科学对接平台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将幼儿的衔接问题归结于幼儿园,然而,衔接应该是双边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可以事半功倍。
同时,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对小学一年级学生问题的反馈,我们明确了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并打算建立一个家、园、校之间的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相互理解和支持,为幼儿创造一个顺畅的交流平台。
首先,我们参观了周围的小学,并与他们签订了友谊学校协议。幼儿园邀请小学校长、教师参与联系幼儿的讨论和访谈活动,与五所小学签订友谊学校协议,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公园和学校的开放活动,讨论两校孩子的生活学习,听取小学老师提出的改进建议。同时,我们也为小学教师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形成了年轻与年轻的双向联系。
其次,开展“青年”跨学科合作教学研究。我们特别邀请两位小学校长与幼儿园课题组成员成立合作教研小组,研究讨论青年凝聚力的意义和目标,并在本课题中明确青年凝聚力的概念和具体内容。我们认为,青年与老年的联系是指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相互联系。幼幼衔接不是幼儿园到小学,它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的合作,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其次,参与和体验,改变父母的观念。在项目过程中,我们专门为家长开展了“幼儿联系专题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知名教师解读青年与老年的联系,与家长一起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对重点问题给出详细解答,逐步改变家长的观念。
同时,我们邀请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孩子一起参观小学,改变家长固有的观念。在幼儿园,以半日制开班、观摩课等多种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赢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我们还开展了“家庭微课”,以促进父母之间的及时沟通。
发展“桥梁”课程,受益于青年人的参与
为了更好地落实幼托过渡阶段的幼儿园工作重点,以科学的方法实现儿童发展的目标,幼儿园组建了发展团队,构建了“桥梁”课程体系。
“桥牌”课程以孩子的位置为核心,从孩子的生活能力、体育锻炼、社会适应、学习习惯四个维度进行科学衔接。每个维度分别细化具体内容,比如生活能力分为自助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课程通过环境准备、日常生活与活动、教师与孩子的互动、家长对孩子的支持等策略,实现了家校三方合作模式下的科学衔接,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桥梁”课程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在班级墙上设计一个“一天生活计划表”,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意义。数学区打造“毕业倒计时”,引导孩子认识日历,感受一天天临近毕业的骄傲和期待。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模拟小学的专项活动。我们为幼儿开辟了连接区,放入了与小学有关的照片、图片和学习用品,让孩子提前了解小学。和孩子讨论,制定区域规则,培养孩子整理文章的习惯。为孩子提供个人储物箱,提醒孩子爱护自己的物品,提高自助能力和责任感。开展“我的计划”活动,提供一天的活动日程,帮助孩子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养成做事不拖延的好习惯。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小学的环境,我们每周都开展“模拟小学”活动。模拟小学桌椅摆放,让孩子了解小学教室,提高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模拟“课间10分钟”,提醒孩子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对比发现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的差异,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
通过实证调查,搭建家校科学衔接的平台,开发有利于老少融合的课程体系,并付诸实践,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法,帮助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家长更加从容地应对孩子的过渡期,让幼儿园教师更加意识到自己设计和组织的活动对孩子长远发展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家校各方都可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不再因为幼儿连接的过渡阶段而焦虑。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5日,第三版
1.《捆绑的拼音 家园校捆绑 为科学衔接搭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捆绑的拼音 家园校捆绑 为科学衔接搭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03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