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罗斯做了这样一个研究自我投射的实验,问80名大学生是否愿意举着一个大牌子在校园里走来走去。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带着卡片在校园里走来走去,认为大部分学生会愿意背,而拒绝背卡片的人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态度。
小明平时用摔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一旦他和任何人发生冲突,他就会摔门而去。一天,在宿舍里,小明正在兴奋地玩游戏。这时,梁肖走进宿舍,砰的一声关上了门。小明突然生气了,扔下键盘,生气地对梁潇说:“你对我有意见吗?”
揭示“投射效应”
“投影效应”反映了最普遍的人性
如果我们深入探究“投射效应”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这一现象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普遍的人性:
人是一种通过推己及人来反向保护自己的动物。
就像人人网文章里的一段话:
因为一系列先天或后天的复杂因素,如出生环境、成长经历、外貌、家庭、财富、教育等。,每个人必然会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我们人生的过程就是用各种手段不断证明自己价值体系的合理性。
对于任何与自己“正确观念”相悖的人和事,有些人会毫不留情地嘲讽、鄙夷、攻击、谩骂甚至抗争,不惜一切代价证明别人的错误,以维护自己价值体系的正确性。
简单来说,人们往往认为自己认为对的就是对的,反对自己的就是错的,这是人的本能。
学会识别和“使用”自我投射
既然是本能,“投射效应”是必然的,但我们还是可以有意识地减少它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在与人交往的初期,由于对对方缺乏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在交往中确定一种身份定位和话语选择。但是随着双方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多,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些不一致的地方,逐渐摆脱“投射效应”的影响,更加真实地了解对方。
心理投射效应的社会功能
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化的过程是使个人倾向于接受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一致。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重点宣传“如果你xxx,那么别人xxx”的句式。我们不会讨论这种言论是否正确,但现实是这种句子其实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因此,自我投射在建构社会个体的过程中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行为更为接近,因此在这些习惯和习俗中很容易通过自我投射去理解和接触他人。
1.《投射效应 心理知识 | 投射效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投射效应 心理知识 | 投射效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27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