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风俗辞典》是这样介绍中山装起源的:孙中山是指中国人的衣服和裤子的原始特征,吸收南洋华侨企业的领衣和西装的样式,本着“宜卫生、易移动、易节约、强看”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龙生制作。这说明中山装不是中国传统服装,而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创新的服装。
据史料记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将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即将上任的孙中山觉得穿西装当新政府领导不合适,穿传统中式服装(双排扣上衣、大排扣长衫等)也不合适。).因此,他参照当时南洋华侨流行的服装上衣和裤子,设计了独特的服装风格。
中山装的造型很讲究:立领,双开襟,前面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面无裂痕。这些都是基于易经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前任的四个口袋,代表了国家的四个维度,指的是治国的礼义廉耻原则。门前五个按钮指的是民国时期的三权分立,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袖口的三颗纽扣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背不破,意味着国家和平统一。孙中山设计的裤子前面是开衩的,暗扣,左右各有一个大的暗袋,前面是一个小的暗袋(表袋);右后臀挖一个深色包,用软盖盖住。这样的裤子不仅穿起来方便,还便于随身携带零碎物品。
协助孙中山制作中山装的人是广东人黄龙生,原籍越南华侨,在河内开了龙生西式服装店。早年孙中山到河内创办会时,偶然进入店内购物,与黄交谈。当黄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时,他非常钦佩他,以至于他立即决定加入这个组织,为革命捐款。参加钟惺会议后,黄龙生随孙中山回国,在中华民国大元帅府工作。孙中山在设计中山装时,想到了黄龙生,请他帮忙缝制。黄接过孙中山设计的方案,很快就做成了。不久,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诞生了。孙中山的束腰外衣因其美观、实用、新颖、方便,很快就在民国的上流社会、教师和青年学生中流行起来。当时甚至在上海,资本家和现代男女都换上了中山装。
毛泽东从年轻时就喜欢穿中山装,这种穿着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毛泽东对中山装的热爱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同志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把中山装作为正装和礼服,穿了一辈子。然而,毛泽东后期的束腰外衣与早期相比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身体变宽了,小翻领变成了一个又大又长的新立领,衣服的前后稍宽,中间的腰部略微收拢,衣服的后片比前片长,袖子略微抬起,针穿过的地方都采用了双亮线。这是上海裁缝田阿桐根据毛泽东的身材量身定做的,是在中山装的基础上改进的。毛泽东把它戴在身上,这让他看起来很棒。外国人管这件衣服叫“毛制服”。
中山装曾被国际社会称为“影响世界的十大服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流行了近一个世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山装一直是中国干部近30年的正装。特别是50年代,无论男女都流行穿中山装。后来中山装的款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人民装”、“青春装”、“学生装”,款式更加简洁明快。这些衣服在中国被干部以外的群体广泛穿着。
1.《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的历史演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的历史演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0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