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相声剧场的突破:将观众从线下带到线上,涌现出一大批年轻演员
杜何颖和他的师兄王祖宏在红星俱乐部表演。
历代皇帝都不在了,奢华的皇帝生活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四周左右的青山还和当年一样。从上个世纪末到新世纪初,湖南相声一度随着志士仁人在国内流行起来。当时,卡拉ok文化繁荣,湖南相声以颓废的歌曲而闻名。现在,短短十几年,湖南相声突然在全国曲艺界销声匿迹。说相声的还在,能听到相声的就不一样了。湖南的相声行业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
近年来,随着一些专业相声剧院的建立和繁荣,如笑场、红星俱乐部等,湖南相声事业似乎在春天又来了。
■记者蔡威
随着卡拉ok文化的发展,相声开始衰落
2016年3月1日,陈晓凤乘着轰鸣的火车一路南下长沙,开始了他新的寻梦之旅。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北京从事相声十几年了。2003年开始在李金斗大师发起的北京第一家专业相声剧场——北京周末相声社工作演出,期间积累了很多商业理念和经验。2016年,应资深军人邀请,来到晓晓厂担任总经理。
在陈晓凤看来,湖南没有相声的基础,普通人也没有欣赏相声的习惯,所以相声行业不是很繁荣。“湖南原本是相声的不毛之地。直到1958年,和吉马来到湖南支持相声,湖南才有相声。”陈晓凤告诉记者,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在志士仁人的影响下,湖南相声达到了顶峰。“湖南相声被湖南卡拉ok文化拿下。当时演员有很多登台机会,可以慢慢磨。”而程在《小和》中也败给了小和,湖南的相声也随着卡拉ok文化的崩塌而没落。“此外,奇志大冰的分手,杨五六先生的去世,也让湖南的相声走到了低谷。”
2009年,为了给相声演员提供舞台表演的场所,大冰先生在湖南成立了第一家专业相声剧院——笑工厂。但笑场成立后,并没有立刻将湖南的相声事业推向新的高峰。“因为我之前没有剧场经验,兵老师曾经对‘艺术是依附于市场还是艺术引领市场’的问题很迷茫,而湖南专业相声演员数量有限导致运营困难。”陈晓凤认为,很难在笑工厂和观众之间建立联系,因为演员太年轻,无法见面,也找不到合适的管理模式。”现场观众充满了不满。更糟糕的是,由于缺乏宣传,大多数长沙市民根本不知道笑工厂的存在。”基于这样的背景,很多相声演员,包括笑场在内,都无法谋生,纷纷找其他工作贴补家用,导致人才流失,陷入恶性循环。
在经营了笑工厂后,陈晓凤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几乎每个来到现场的观众都会在节目开始前问“有没有军人老师”。“这对于市场培育来说是一个可怕的现象,说明观众对相声的认知还是建立在单一演员的基础上,对相声本身缺乏了解。”
艺术家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商演
杜,长沙市某高校辅导员。平日里,他总是穿着干净的白衬衫,腋下夹着厚厚的文件夹,匆匆忙忙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跑来跑去。从参加会议到向同学传递信息,他处理学生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每到周六晚上,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红星俱乐部的舞台上,穿着长衫,手持快板。“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不用说,我一开声就全是北方相声艺人,再也没见过“杜老师”的影子。
“我从小就喜欢听相声,大二的时候成立了相声社。”杜告诉记者,相声和所有曲艺一样,都很重视老师。为了真正融入相声圈,他从大二开始就想方设法与圈内前辈建立联系,最终得以拜著名相声大师陆。“我师父师从红星社第三代掌门人王先生。他做了40多年的艺术家,艺术修养很高。”杜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相声这一行讲究师傅带徒弟,也讲究口语教学。除非能力极高,否则必须有老师教,有门户,才能真正得到业界的认可。”
“红星社一周只有一场相声表演,我几乎每个周六都会来表演。”对于杜来说,相声演员是他除了辅导员之外的第二个身份,也是他在艺术道路上最执着的追求,据他说,在湖南,“双重身份”的相声艺术家占绝大多数。"许多艺术家自己是电视台和电台的主持人,或者是教师."据了解,笑场演员约有40人,经常活跃在舞台上的约有20人。红星俱乐部大概有30个演员,经常有15个人左右上台表演。杜说:“湖南相声演员是专业的,不是专业的,相声更像是兼职的。”
都说相声只能保证演员的基本生活,不能让他们过得好。记者从网上了解到,以红星社为例,红星社每周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区有一场演出,200个座位,每场演出的门票从60元到80元不等。据记者粗略计算,即使是满座的情况下,通宵的门票收入也不过一万多元。扣除房租和人员,剩下的不多了。杜告诉记者,他们在剧院的演出收入并不多。作为相声艺术家更多的收入来源,他们仍然不得不依靠商演以外的地方。"联系商演基本上取决于圈子里的人脉和口碑."杜透露,每年年底是相声表演的旺季,腊月期间几乎每天都有行程。年轻的那一天,他冲了三个场地,那段时间只赚了几万。“这都是看天,一年只有几天。”他无奈地叹了口气。
相声事业再次迎来繁荣
袁野,湖南曲艺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哈尔滨人。她在姜昆手下学习。用行话来说,她是蒋家门人。她认为,湖南相声的长期衰落与缺乏成熟的梯队建设有关。“北方民间有相声培训机构,小学和大学也会把他们当课程,而湖南的教育体系不是很支持。”其次,相声在湖南的发展也受到普通话的制约。“通常大家都习惯说方言,缺乏专业训练。即使他们想学相声,在语感上也不够成熟。”另外,袁野认为,创作一直是湖南相声的短板。“湖南相声的创作人才很弱,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熏陶,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专业的群体,没有硬性的指标去评判。”
同时,长期忽视推广也是湖南相声仅在圈内一直处于兴盛状态的重要原因。袁野告诉记者,直到2016年,晓晓厂从北京请来专业经纪人进行推广,才逐渐完善。晓晓厂总经理陈晓凤表示,来长沙后,他和同事们在相声作品、商业模式和宣传策略上做了很多改革。“我们开始创作具有湖南特色的喜剧作品,并将许多传统相声本土化。改编北方相声,融入本地内容,成为湖南人喜爱的一种工作形式。”
“在宣传方面,我们将与观众的联系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我们把作品贴在笑工厂的微信官方账号上,发现很多人都很喜欢。很多长沙市民突然意识到,湖南还有一个笑料厂。”陈晓凤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运营,笑工厂微信官方账号的粉丝数量已经从他接手时的不到2000人增长到现在的近60万人。每期推出的作品阅读量一小时可超过100万+,搞笑视频单集点击量5000万+,第一期最高点击量达到1.2亿。“这足以证明大家都喜欢看相声。此外,陈晓凤还试图在微信官方账户上发出一些正能量的声音,以吸引各界的积极关注。同时,小厂在推广长沙弹词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我们会从长沙弹词开始每一期,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长沙弹词。"
湖南相声需要双管齐下
谈到湖南相声的现状,袁野说,湖南目前的两家相声剧场,笑场,是南方相声和传统相声的结合体,而红星社是典型的北方相声,两个社都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演员。“比如笑厂推出的荀子、熊壮,红星社推出的评书刘德柱,深受老百姓喜爱。”除了在歌坛推出一大批新人外,去年推出的《笑傲三乡——把笑声送到基层》系列表演也被央视报道。
谈到相声的未来发展,她说,湖南相声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政策,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湖南相声的发展需要双管齐下,既需要商演的作品,也需要主题作品。”袁野认为,只有紧跟时代脉搏的艺术作品,才能走向更高更远的平台。例如,周卫星的“二孩政策”和“精准扶贫”等著作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她还表示希望相声事业能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让相声走进校园。
陈晓凤对此也深表赞同。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相声也需要随着时代改变其创作思维、主题、立意和框架结构。"艺术机构,作品才是生命力."他说,晋升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晋升的方式,而在于工作本身。“只要作品好,自然会有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争相播放。”
1.《杜鹤 相声触网点击上亿,湘派相声迎第二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杜鹤 相声触网点击上亿,湘派相声迎第二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4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