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红军战士的故事,而是一个红军家属的故事。
6月13日,于都县南门渡口下雨。杜愚河汹涌澎湃,就像思念亲人。杜愚河,当地人的母亲河,见证了一个女人的苦难和她的坚韧。85年前,一名21岁的妇女拖着一个8岁的孩子,沿着杜愚河穿梭于长征渡口,一边向红军运送食物和水,一边询问丈夫的下落。她不知道的是,丈夫早在几个月前的反围剿中就死在了福建。她老公叫李连星。她生前是红军第三连的教官。这位21岁的年轻女子是李连星的妻子丁。
11日晚8时,根据约定,记者驱车前往丁的儿子李的家中。李家坐落在杜愚河边的一个山坡上。一到,一家人就在门口聊天乘凉。家里干净整洁,咖啡桌上放着花生、樱桃、葡萄等水果,温馨踏实,其乐融融。丁的画像在客厅里。照片里的她笑容浅浅,记者很难把她和苦难联系起来。李现在已经90多岁了。在孩子的帮助下,我慢慢想起了妈妈。
丁是李连星的第二任妻子,李是的继母。他们结婚后不久,李连星于1933年加入红军,他们没有留下孩子。临走时,李连星简单地告诉丁,看好孩子,等他回来。从那以后我就没有你的消息了。直到1953年丁接到先烈的通知,才知道丈夫已经去世。
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打到以后,李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由于缺少强壮的劳动力,丁不得不去种地和做家务。“六七点干农活,晚上七八点回来,早起贪得无厌,田地家务都离不开她。”李对说道。除了生活的压力之外,丁的精神也备受煎熬。“村里渐渐有小道消息,说我们是土匪,欺负姥姥姥爷。”丁的孙子说:亲戚劝丁趁年轻改嫁,但小心翼翼地不愿意继续抚养李。“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妈从来不相信。她只相信红军一定会回来,父亲一定会回家承担屈辱的负担。”李对说道。全国解放后,政府对丁的家庭给予了充分的照顾,并在家庭中分配了更多的土地,使生活富裕起来,丁成了八个孩子的奶奶。
8点47分,面试结束。坐公共汽车经过长征桥。窗外,杜愚河升上天空,就像红军要开战一样。记者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是所有像丁赵迪这样的红军家庭不止一个人!85年前,有8.6万多红军战士渡过杜愚河,赣南有5万多儿童。于都县车西乡敖北村人口刚刚超过50人,有12名年轻人参军。在没有强大劳动力的情况下,这些红军家庭不仅要为生活而努力,还要防备敌人的迫害。一些家庭成员甚至为了躲避袭击而流亡国外。然而,他们仍然在艰难中挣扎,在绝望的情况下生存。这种战斗和坚持不就是长征吗?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是长征精神吗?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为什么这些人愿意踏上这样的长征?在采访帮助红五军十三师渡河的船夫李生仁的儿子李时,我找到了答案。“船主,请靠过去和你商量一下。”“船主,今晚请帮我一个忙。”这是十三师战士和李生仁的通讯片段。他们说话的时候总是带一个“请”字。红军对待老百姓是真诚而有礼貌的,在老百姓眼里,红军就是自己的军队。“我父亲听说是红军,以为是人民自己的军队。他愿意立即帮助他们过河。”李对说道。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当时的杜愚人民始终相信红军是光明的,代表着劳动群众,坚信他们会带领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正是这种信任,使他们愿意让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加入红军,愿意把家里的木板甚至棺材板提供给红军桥,愿意把自己的一点点粮食给红军。这种信任是他们力量的源泉,让他们在红军离开后继续战斗、奋斗、坚持,让他们在长征中大放异彩。
1.《感悟平凡 感悟平凡中的伟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感悟平凡 感悟平凡中的伟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5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