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5月13日电(新华网海)。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摇摆不定的城市,似乎从来没有以历史闻名,但将于5月18日揭幕的上海松泽遗址博物馆(Shanghai Songze废墟Museum)正试图推翻上海历史短暂的刻板印象。
“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口井”、“上海第一口饭”等150余件文物即将面市,期待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6000年前的上海。
松泽遗址:“上海之源”
从上海市区开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青浦区赵翔镇松泽村的上海松泽遗址。2013年,国务院宣布松泽遗址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绿树和周围农舍的衬托下,松泽遗址博物馆的造型简单、简单、美观、优雅。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陈表示,博物馆的建筑元素包括“流水小桥、深院、田园风光”,将南方众多古村落融为一体,是“江南水乡综合体”。
松泽遗址是上海古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它补充了位于上海松江被称为“上海之根”的广福林遗址,共同诠释了上海的文化渊源和根脉。
松泽遗址发现于1957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地下土壤中已经没有文物了。上海松泽遗址博物馆馆长张澜说,博物馆建在遗址发掘的遗址上。
考古学家认为,“松泽”的意思是“吴淞河流域湿地中的一个高地”。大约从7000年前开始,上海的海岸向东扩张,陆地上升,适合人类居住。6000年前,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来到上海。他们是上海的祖先,松泽是他们的老家。
揭开“上海第一人”的神秘面纱:宽脸,短鼻子,弯腰埋身
随着上海松泽遗址博物馆的开馆,历时半个世纪的考古成果首次公布,包括“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米”、“上海第一人”。
最关心的是第一次恢复的“上海第一人”。2004年春天,考古学家第五次挖掘松泽遗址时,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七座坟墓,其中一座俯身墓的头骨保存完好,尽管他的尸体已经腐烂。
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恢复了“上海第一人”的面貌。这是一个25-30岁的男性,脸型略低,鼻根扁平,类似东亚的蒙古人。至于他为什么弯腰下葬?考古学家尚未找到合理的解释。
另外,2004年发现的“上海一号房”是一座圆形平面的地基建筑,类似于后世谷仓的尖锥顶。墙是用竹子和木头做柱子,柱子外面贴泥。屋顶像帽子一样盖着茅草。
上海的祖先都吃什么?1961年,在松泽遗址发现了碳化大米的遗骸,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大米,被称为“上海第一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具水稻遗骸,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穿越》到6000年前,看上海老祖宗的衣食住行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参与了上海松泽遗址博物馆的设计,他说,遗址博物馆采用的一些展示方式、技术和理念在世界上是比较新的,高科技手段的嵌入试图让观众身临其境,甚至有穿越五六千年前的感觉。
走进展厅,人们可以直接看到两面墙上的松泽遗址考古土层:散落的陶器碎片和贝壳镶嵌在其中,神奇而浪漫,瞬间让人感受到沧桑等历史变迁。
巨幕场景模拟“古今松泽”,声、光、电的变化模拟从早到晚的场景。一方面,五六千年前上海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烧饭喂猪;另一边是考古学家60年代在遗址上挖掘文物的真实场景,立体感很强,像一部3D电影。
高教授表示,这是一种中国博物馆很少使用的“幻影成像技术”,时长5分钟,让观众直接击中考古现场,消除了这门学科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博物馆不是单纯展示文物的场所,而是调动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公众接近多彩的历史文化,这是符合国际流行的“公共考古”理念的。
1.《崧泽遗址博物馆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穿越”到6000年前的上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崧泽遗址博物馆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穿越”到6000年前的上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76609.html